糖尿病


拼音:tang

症状: [诊断] 一、类型 (一)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DDM,或1型);非胰岛素依赖 型糖尿病(NIDDM,或2型),非肥胖或肥胖;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MRDM,3型);其他类型包括伴其他情况或综合症。 (二)糖耐量异常 非肥胖、肥胖、伴有其他情况或综合症。 (三)妊娠期糖尿病 二、症状 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即三多一少)等,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其他急性代谢紊乱。 三、诊断依据 根据家族史、病史及尿糖、血糖诊断。 (一)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或酮症酸中毒史),一日中任何时间血糖大于11.1mmol/L可诊断。 2.有或无糖尿病症状,多次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 L,或口服葡萄糖(75克)耐量试验(OGTT)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 于11.1mmol/L。 3.无糖尿病症状,作OGTT,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同时1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或重复1次OGTF,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或另1次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方可诊断。 (二)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OGTF两小时血糖大于7.8smmdh,但小于11.1mmol/L时可诊断。 (三)妊娠期糖尿病 可采用上述诊断标准。 四、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慢性并发症有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变、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等。

治疗: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早期、长期治疗,纠正代谢紊乱,维持成年患者正常体重、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劳动力,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预防并发症。 ***药物治疗 (一)双胍类 适用于症状轻、肥胖的2型和某些病情稳定的1型糖尿病。二甲双胍(降糖片)每次250-500毫克,每日2-3次;或苯乙双胍(降糖灵)每次25毫克,每日2~3次。 (二)磺脲类 适于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甲磺丁脲每日0.5-3克,分2~3次;或氯磺丙脲每日100-250毫克,1次;或优降糖每日2-20毫克,分1-2次;或美吡达每日5-40毫克,分2-3次;或达美康每日80-240毫克,分2-3次;或克糖利每日12-100毫克,分1-2次;或糖适平每日30-180毫克,分1~3次月艮用。 (三)胰岛素 1.适应症: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未能满意控制;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合并严重感染或消耗性疾病,并发进行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小球硬化症;妊娠、分娩、大手术前后;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3型糖尿病)。 2.剂量和用法:治疗初期,估计需要正规胰岛素(R1)的剂量可参考如下事项。按病情估计用量,重型每日总量0.6-1.2ki/kg;中型20-4kj/kg;轻型不需胰岛素治疗。或根据空腹血糖估计体内血糖增高的克数,按每2克糖需1U计算需用RI的剂量,初剂先用计算量的1/3-1/2。估计RI用量(U)二([患者血糖(mmoL/升) 一正常血糖(5.6mmoL/升)X千克体重XO.6))÷2。 三餐前RI剂量的分配为,早餐前路多于全日量的1/3,中餐前略低于1/3,晚餐前为1/3。以后根据四段4次尿糖,或餐前半小时尿糖,或空腹及餐后两小时血糖值,每2-3日调节RI剂量1次,直至理想控制。 需长期胰岛素治疗者,用前述方法摸索出所需RI剂量后,按其2/3改为长效类如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l),每日早餐前皮下注射1次。如PZI用量超过30U则宜用RI加PZI(2:1)混合剂或中效制剂,每日餐前皮下注射1次。如总剂量大于40U及病情不稳定者,可早餐前用总量的2/3,晚餐前用1/3,皮下注射,以后用四段尿糖调整用量。

相关信息: ***一般治疗 学习和了解糖尿病知识,熟悉如何防治,主动配合各项治疗措施,掌握家庭监测血糖、尿糖和各种用药方法,了解药物反应及应急处理方法,定期与医生联系。适当运动有助于糖的利用,尤其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饮食治疗 是一项基础治疗措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糖尿病患者。 (一)标准体重 据标准体重表或按公式计算标准体重(千克):[身高(cm)-100)X0.9. (二)每日总热量 按标准体重计算每日总热量,成人休息状态为105-125KJ/kg;轻体力劳动者为125-146KJ/kg;中度体力劳动者为146-167KJ/kg;重体力劳动者为167KJ/kg以上;肥胖者应减少41.8KJ/kg左右,使体重减少至标准体重的±5%;儿童、孕妇、乳母及消瘦者应增加41.8KJ/kg。 (三)食物成分比例 碳水化合物(CHO)占总热量的55%-65%,相当于国人的主食300-400克。脂肪(F)占总量的20%-30%,相当于每日0.6-0.8克/千克。蛋白质(P)占总热量的15%-20%,相当于每日0.8-1克/千克,儿童、孕妇、乳母、消瘦或伴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到每日1.5-2克/千克。合并糖尿病肾病时,饮食原则是所供热能满足需要,所供蛋白质视病情而定,无氮质血症者按上述原则供给,有氮质血症者每日35-45克,尿毒症期每日蛋白质不超过30克,以乳、蛋、瘦肉等高质量蛋白质(必须氨基酸含量高)为好,主食用含蛋白质低的麦淀粉(含蛋白质0.4%-0.5%)代替日常食用的米、面(含蛋白质7%-10%,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高)。 (四)饮食控制 根据食品成分,将上述每日所需热量分配换算为食谱。三餐中主食一般按1/5、2/5、2/5分配,不稳定型糖尿病宜少食多餐。提倡用较粗制米、面和杂粮,高纤维素食晶如麦皮、果胶、树胶、南瓜粉、玉米须等,可降低餐后高血糖。食用植物油。忌食单糖如蔗糖、蜜糖、糖果、甜糕点、冰激凌及软饮料等。不宜吃水果和干果如瓜子、花生、核桃、杏仁、苹果、桃、梨、橘、柿等。病情轻者可适当减少主食,进食含糖少的水果以分次小量为妥。少食用富含胆固醇的食品如动物内脏、全脂牛奶、蛋黄等。蛋白质食品至少1/3来自动物蛋白质,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补充,提倡食用绿叶蔬菜。 ***体育锻炼 应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 情等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 [预防] 及早检出和有效控制糖尿 病及其并发症,不吸烟,少吃 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

糖尿病是指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

引起糖、蛋白、脂肪代谢异常,并继发水、电解质紊乱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疾病。

患 病率随年龄而增高。

[病因] 原因不明。

1型糖尿病的发 病与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自 身免疫等有关、2型则有更强的 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影响。

低血糖症(胰岛素瘤)


拼音:di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有典型低血糖症状群。如血糖下降较快,多表现为心慌、出汗、饥饿感、软弱、手足颤抖、苍白、心动过速、血压轻度升高,并可发展为脑功能障碍。如血糖下降缓慢,初时有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步态不稳。精神失常,以后可出现神志不清、幼稚动作、癫痫样抽搐、瘫痪、昏迷等。频繁发作低血糖可表现为痴呆、精神失常。空腹和运动促使低血糖症发作;发作时血糖小于2.8mmol/升;供糖后症状迅速缓解;以上三联症存在可确立低血糖症。 二、辅助检查 空腹血浆胰岛素、胰岛素释放指数增高,禁食试验、B型超声、CT、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动脉造影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发作时给50%葡萄糖50-100毫升,静注,严重者给予5%-10%葡萄糖静滴,直至能进食,必要时可加用氢化可的松和/或胰高血糖素1-2克,肌注。手术切除肿瘤,术中未能探查到肿瘤者可行胰腺次全切除。有手术禁忌证或手术未成功者给予氯苯甲噻二嗪每次100-200毫克,每日3次,加双氢克尿噻每次25毫克,每日2-3次,氯化钾每次1克,每日3次。苯妥英钠、心得安、氯丙、嗪糖皮质激素也可应用。癌瘤术后或已有转移者可用链脲霉素20~30毫克/千克静滴,每周1次,4-6次为一疗程。加用深部X线照射及5-氟脲嘧啶可提高疗效。

相关信息:

胰岛素瘤又称胰岛p细胞瘤,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引起低血糖症。

[病因] 胰岛素瘤多为单个良性肿瘤,少数为腺癌,多发性肿瘤少见,部分患者为B细胞增生。

肿瘤多位于胰腺内,异位者少。

韦格内肉芽肿


拼音:wei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有两种类型,经典型有典型的三联症,表现为鼻、副鼻窦炎、肺部浸润和坏死性肾小球炎。局限型病变局限于鼻、副鼻窦和肺部。 二、发病 半数以上为30-50岁男性。 三、症状 (一)鼻炎或鼻窦炎 有持久的鼻炎或鼻窦炎表现,鼻溢、流涕、鼻衄,鼻甲或鼻中膈表面有血流溃疡和肉芽肿。X线可见具窦粘膜增厚,严重者可有骨质破坏。 (二)肺部浸润 95%有呼吸道表现。表现为咳嗽、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x线早期为非特异性学兼优间质浸润,继而有圆形阴影。 (三)肾脏损害 几乎见于所有患者,常在肺部病变出现之后,表现为局灶性坏死性肾小球炎,有蛋白尿、血尿、脓尿、管型尿,可导致肾功能不全,但肾性高血压少见。 (四)皮肤、粘膜损害 60%患者有皮肤和粘膜损害。前者表现为紫癜、水疤、血痕、结节、浸润性斑块和溃疡。后者表现为角膜结膜炎、坏死性肉芽肿性角膜炎、角膜巩膜溃疡、视网膜小动脉炎等。 (五)其他 约20%患者有神经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神经炎、运动感觉神经障碍等。15%患者有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等。消化系统病变以口腔、肠道粘膜溃疡为主。 四、辅助检查 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目前多采用皮质类固醇和烷化类免疫抑制剂治疗。开始先用较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每日40-60毫克,当出现较明显的皮质类固醇副作用或对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不敏感时减量,每日10-20毫克;并加用环磷酰胺,每次50毫克,每日2次;或硫唑嘌呤每次50克,每日2次。直至表现和病变完全消退达1年以上时才可渐减量或终止治疗。晚期有肾功能衰竭者行人工透析或肾移植。

相关信息: [预后] 现代本病缓解率在90%以上,4年存活率为88%。

韦格内肉芽肿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所有系统和脏器。

[病因] 未明,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感染性者有寒战、高热、周身酸痛、萎靡乏力或意识障碍,可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象。非感染性者则可见各有关疾病的征象。一般均有头痛、呕吐等。 二、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表现视其受累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而异。 (一)海绵窦血栓形成 多有面部疖肿挤压史。表现眼球突出、眼睑、眶周和结膜充血、水肿,眼底静脉扩张。眼球活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角膜反射消失。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累及双侧。可伴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 (二)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 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颈静脉可变粗硬,有压痛。可呈颈静脉孔综合症表现。可出现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眼支受累症状。也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硬膜外、硬膜下、小脑和顶叶脓肿。 (三)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常见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部分性癫痫,运动障碍和皮质感觉障碍。 (四)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 表现错综复杂。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CT扫描、MRI检查、脑血管造影或直接静脉窦造影、同位素扫描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纠正脱水、高热、心力衰竭等。根据脑脊液涂片、细菌培养和血培养,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病原菌不明时常采用抗生素联合应用,如青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等。降低颅内压应用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复方甘油盐水等。颅压过高危及生命时可施行顶肌下减压术、病灶清除术。改善脑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500毫升,静滴,每日1-2次。原发病灶如面部脓疖、乳突炎、副鼻窦炎等应予手术或药物治疗。

相关信息: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组脑血管疾病,较动脉血栓形成少见。

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病因] 感染性者为局部或远隔化脓性感染的一种并发症,非感染者多与血流淤滞或高凝状态有关。

海绵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眶周、鼻面部危险三角区的化脓性感染;

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或用乳突炎;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常见原因有产褥期、严重脱水、心脏病、外伤、血液病和恶液质等。

遗传性共济失调


拼音:yi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大多有家族史。 二、分型及其症状 可分为脊髓型、小脑型及脊髓小脑型,各型间交叉重叠很多。 (一)小脑型 中年后期起病,始为步态不稳,平衡障碍,渐四肢随意运动缓慢而不灵活,精细动作欠准确,肌张力减低或增强,言语欠清,眼震,头及躯干摇摆及吞咽困难,下肢可有病理反射。可出现面具脸,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可有痴呆表现。部分伴直立性低血压、头昏、阳瘘、大小便失禁。CT可发现小脑、脑干萎缩,桥池、小脑延髓池及第四脑室扩大。病程约15年,预后不佳。 (二)脊髓型 分三种亚型: 1.少年脊髓型共济失调多在1-13岁发病,渐出现步态共济失调,言语含糊,意向性震颤,肢体深感觉减退或消失,有时浅感觉也受累,膝、踝反射常消失,后期可有病理反射。可有骨畸形如弓形足、脊柱侧弯或前凸,或伴心脏病。 2.遗传性痉挛截瘫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双下肢中枢性瘫痪,即僵硬、无力、步行困难、剪刀步态。渐进展至双上肢,表现为上肢无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进一步发展则引起颅神经损害,可伴心脏病变及骨畸形等。 3.腓骨肌萎缩型共济失调多在10-20岁起病,先出现垂足及跨同步态。肌萎缩自双下肢远端开始、逐步向上发展,但一般不超过大腿的下1/3,可见弓形足。上肢远端1/3及手部肌肉也渐萎缩,可伴意向成位置性震颤及深感觉障碍,用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可伴脊柱侧弯、马蹄内翻足等。脑脊液检查、血清CPK测定、肌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脊髓小脑型 多在30-60岁发病,始为共济失调,步态、行走不稳,易跌倒,渐出现双上肢共济协调障碍,意向性震陨,双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或减退,可有病理征。部分患者颅神经受累。

治疗: [治疗] 采特效方法,主要是理疗及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给予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E等。水杨酸毒扁豆碱每次1毫克,每日1次,缓慢增至每次1-2毫克,每日3次,连用半年至5年。胞二磷胆碱每次200-500毫克,静注,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连用2-3个疗程。肌张力增高者可用左旋多巴;痉挛性瘫痪可用苯妥英钠。

相关信息: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侵犯小脑;

脑干及脊髓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病因] 病因不明。

可能与酶系统的缺陷、免疫障碍、红细胞膜异常、DNA修复功能缺陷等有关。

结节性硬化症


拼音:jie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男性多见,婴幼儿期或较晚出现症状,隐袭起病,缓慢进展,发育迟缓。 二、症状 (一)癫痫及智力低下. 是常见表现。癫痫发作多始于2岁以前,随年龄增长渐变为强直-阵挛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等;智力障碍呈进行性;偶有肢体瘫痪、共济失调和不自主运动等;合并脑肿瘤或脑脊液循环梗阻者则有颅压高的表现。 (二)皮肤改变 面部皮脂腺瘤是特征性改变,呈蝶形分布,淡红色或红褐色坚硬腊状丘疹,小如针尖,大如蚕豆。可见色素脱失斑,呈叶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少数可见鲨鱼皮斑,分布于腰及背部,呈小颗粒状,局部隆起。也可见咖啡牛奶斑、甲周纤维瘤及皮肤纤维瘤等。 (三)眼部症状 为视网膜晶体瘤及晶簇体,偶见青光眼、晶体混浊、色素性视网膜变性及视神经萎缩。 三、辅助检查 头颅平片和CT、脑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无特殊治疗。癫痫发作者可给予抗癫痫药,颅压高者降颅压治疗,有脑脊液循环梗阻者手术治疗。

相关信息:

结节性硬化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外显率不定。

细菌性痢疾


拼音:x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以夏秋季最多。男女老幼普遍易感,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成人少见。 二、分期 菌痢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二期。 三、症状 (一)急性菌痢 可分为以下二型。 1.普通型:起病急,突然畏寒、发热、食欲减退,继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肠鸣音活跃。初为稀便,而后转为粘液脓血便,排便次数多而量少,大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检查、大便培养、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痢疾杆菌抗原可协助诊断。 2.中毒型:6-9月份发病,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昏迷,重度毒血症状,少有腹痛、腹泻或无消化道症状。可分为迅速发生休克的体克型;以颅内压增高、脑疝、呼吸衰竭为主的脑水肿型;以及二者兼有的最为凶险的混合型。采集粪便镜检有助于早期诊断。 (二)慢性菌痢 急性期延误诊治、营养不良、肠寄生虫病及全身情况较差等情况,使病程超过2个月,即称慢性菌痢。常有间歇排菌现象。可分为以下三型: 1.慢性迁延型: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有腹痛、腹胀、腹泻症状,时轻时重,大便常带有粘液。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可有增厚。大便培养可助诊断。 2.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过后症状不明显,而在受凉、劳累或进食生冷后发生腹泻、腹痛、脓血便,但发热等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有痢疾史,长期无症状,但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有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常有瘢痕、息肉等。 四、并发症 可并发志贺菌败血症、关节炎。

治疗: [治疗] 一、急性菌痢 (一)一般治疗 发热期须卧床休息。应进行隔离,对粪便进行消毒处理。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勿进牛奶,多渣、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对儿童及老弱患者应加强护理,注意体温脉搏、血压、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注意纠正脱水、酸中毒。 (二)病原治疗 应根据粪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无发热、中毒表现者可予氟哌酸,每次0.2-0.3克,每日3-4次;或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或复方新诺明每次1克,每日2次。 (二)对症治疗 腹痛、里急后重者给予普鲁苯辛,每次15克,每日3次。高热者应及时降温。 二、中毒型菌痢 应早期诊断,尽快治疗。 (一)病原治疗 多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如环丙沙星0.2-0.4克,静滴,每日1-2次;或用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静滴。 (二)对症治疗 降温可用安痛定、柴胡注射液每次两毫升,肌注。过高热伴惊厥者应使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异丙嗪各50克,肌注或静滴,配合物理降温。高热、休克、中毒表现明显者可短期应用氢化可的松静滴。 三、慢性菌痢 (一)一般治疗 宜进少渣、富于营养、容易消化的饮食。 (二)病原治疗 坚持长疗程、联合用药原则,尽可能根据大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或既往用药疗效选用抗菌药物。可用氟哌酸每次0.2克,每日4次;加庆大霉素8万U,肌注,每日2次;加丽珠肠乐每次1克,每日2次。或黄连12克,白芍30克、陈皮9克、肉挂5克、白术10克、云苓5克、川朴5克、丹皮9克,水煎服;加痢特灵每次0.1克,每日4次;或磺胺胍每次2克,每日4次。以上两组方案每星期交替用药1次为一疗程,连用2·-4疗程。 (三)灌肠治疗 大便常带血或乙状结肠镜检粘膜溃疡经久不愈者可保留灌肠治疗。常用0.5%卡那霉素100毫升;或5%大蒜浸液100毫升;或1%-2%新霉素100毫升。每次灌注量150-200毫升,每日1次,7-10日为一疗程。 (四)菌苗疗法 应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苗每次0.25毫升,渐增至每次2.5毫升,皮下注射,隔日1次,7-10日为1疗程。

相关信息: [预后] 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星期左右痊愈,少数病人转为慢性或慢性带菌者。中毒型菌痢则预后差,病死率较高。 [预防] 病人应急时隔离,彻底治疗至粪便培养细菌阴性。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可口服痢疾活菌苗。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痢疾杆菌引起。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污染病菌的食物、饮水、生活用品和手经口而感染。

布氏杆菌病


拼音:bu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与羊、牛、猪等接触的相关职业史。 二、分类 本病可分为急性布病和慢性布病两类。 三、症状 (一)急性布病 可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炎、乏力、睾丸肿痛。发热以弛张热多见,少数为波状热,即2-3星期的发热后转为3日至2星期的无热期,而后发热再起。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锥刺状疼痛为主。女患者可有卵巢炎、输卵管炎和子宫内膜炎。次要表现为头痛、神经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二)慢性布病 症状多样而无特异性,有两种表现。一是类似神经官能症如乏力、多汗、头痛、抑郁、烦躁、失眠及全身疼痛等,无急性期;二是在急性期后遗留较多症状如关节病、坐骨神经痛、背痛、迁延多见的低热等。 四、辅助检查 血、骨髓、脑脊液等分离病原菌,凝集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急性期以抗菌治疗为主。利福平每日0.6-1.2克,加链霉素每日1克,分1-2次肌注,3星期为一疗程,多用2-3疗程,其间间隔1星期。或利福平加强力霉素每日200毫克,顿服,大于6星期为一疗程,共用两疗程。也可用复方新诺明。中毒症状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至症状明显减轻后渐减量停用。慢性期可用抗菌和特异性脱敏联合疗法。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遗留关节病变和肌肉痉挛,肢体活动受限。 [预防] 隔离病人,治疗病畜,易感者可进行菌苗预防接种。

布氏杆菌病,也称布病或波状热,是一种急性或慢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因] 本病由布氏杆菌引起。

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产羊羔、经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为主要传播途径,可经皮肤粘膜受染;

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

也可经吸人污染的尘埃感染。

白 喉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全年散发,以冬春季多见,儿童多见,成人也可患病。 二、症状 (一)咽白喉 占80%,多见于成人和年长儿童。轻型者全身症状轻,假膜局限在扁桃体上,呈点状或小片状。中型者有发热,全身症状明显,扁桃体明显肿大,并有片状灰白色假膜附着。重型者全身症状严重,假膜范围波及软腭、鼻咽、咽后壁、悬雍垂等部位,大多伴心肌炎和外周神经麻痹如软腭、动眼神经麻痹等。极重型者血压下降。 (二)喉白喉 多为咽白喉扩散至喉部所致。表现为喉梗阻,干咳、声音嘶哑,继而呼吸困难或出现三凹征。假膜波及气管、支气管,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假膜脱落可引起窒息。 (三)鼻白喉 婴幼儿多见,多为咽白喉发展而来。全身症状轻,主要表现为血性浆液鼻涕,分泌物浸渍鼻孔周围皮肤而发生糜烂、潮红,或形成久经不愈的溃疡。鼻前庭及鼻中膈可有假膜形成。 三、辅助检查 咽拭子涂片检查,取假膜边缘组织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荧光抗体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中毒性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其他可并发化脓菌感染、中毒性肾病、中毒性脑病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体息,一般不少于4星期,重者4-6星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喉梗阻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药物治疗 白喉抗毒素应早期足量应用。咽白喉轻型1-2万U,普通型2-4万U,重型4-8万U,极重型8-10U,喉白喉和鼻白喉给1-3万U,发病3日后方治疗者剂量加倍。可脱注或静滴。注射前应作皮肤过敏试验,若为阳性,可用脱敏疗法。抗生素应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每日2-3次,肌注,7-10日为一疗程。也可用红霉素、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利福平、林可霉素等。 三、并发症治疗 心肌炎者应绝对卧床,强的松每日20-40克,症状好转后渐减量,严重病人可同时应用维生素C、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营养液,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按装起搏器,有心力衰竭者应予强心利尿治疗。外周神经麻痹多可自愈,软腭麻痹出现呛咳不能进食者可给鼻饲,呼吸肌麻痹者应作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近年为5%以下。 [预防] 隔离治疗病人。新生儿3个月开始注射百白破混合制剂;7岁以上儿童或易感者可用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或吸附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预防。密切接触者可应用抗毒素1000-2000U,肌注。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物品、食物、玩具和接触传染。

败血症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原发感染病灶 特征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二、毒血症表现 多突然恶寒、寒战、发热,热型以弛张热、稽留热和不规则热多见,常伴有头痛、周身痛和盗汗等,年老体衰的重症感染者,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败血症和休克者体温可低于正常。金葡菌、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皮疹多为淤点、疱疹、脓疱、关节痛、红肿、活动障碍、甚至化脓多见于金葡菌败血症。肝脾肿大和压痛常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金葡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可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心脏杂音、栓塞症状及心力衰竭。可有感染性休克的表现,见于各种致病菌的严重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三、迁徙感染病灶 金葡菌最易导致多发性化脓性炎症或脓肿,如皮下或深部肌肉脓肿、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等。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四唑氮蓝试验,鲎试验,血和骨髓细菌培养,脓汁和分泌物直接涂片或培养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和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不能进食者可行静脉营养。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或代谢性酸中毒。必要时少量多次输新鲜血。监测血象、尿量、血气分析、甚至肺动脉楔压等。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酒精浴、冷盐水灌肠、冰袋应用等,体温高于41度时可用冬眠疗法。 二、病因治疗 及时处理原发感染灶及迁徙性病灶。脓肿尽早切开引流。 三、抗菌治疗 抗生素应针对病原菌选择,早期大剂量应用。病原菌分离出后参照如下方案用药,但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进一步调整。金葡菌败血症首选盐酸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败血症宜选用青霉素C钠,可加用庆大霉素。大肠杆菌败血症首选哌拉西林或氨苄青霉素。绿脓杆菌败血症宜选用氧哌嗪青霉素或头孢噻甲羧肟。厌氧菌败血症可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抗生素应用至症状消失。血培养阴性,再继用7-10日,一般疗程3-4星期,重症患者常需6星期以上。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症病死率相当高,平均为30%-40%。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败血症的病死率较低,肠球菌所致者病死率约为15%-35%,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病死率在40%左右,真菌性败血症和绿脓杆菌所致者病死率分别可达60%和80%以上。 [预防] 加强消毒,防止感染。适量选用抗菌药物。

败血症系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功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称为菌血症。

败血症伴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

[病因] 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原发灶常是皮肤化脓性感染,而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常由胆道、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所致。

厌氧菌败血症主要由脆弱类杆菌、厌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所致。

......更多

1112131415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