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有的患者无症状,多数起病缓慢,常在应用药物数周或数月后发生,有头晕、疲乏无力、失眠多梦等症状。有的常反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痈、疖、中耳炎及泌尿道和胆道感染。 二、辅助检查 血常规、骨髓象、肾上腺素试验、强的松龙试验、白细胞凝集试验、植物血细胞凝集素刺激反应、体外骨髓培养、溶菌酶活力测定、四唑氮蓝还原试验等可助诊断。 三、特殊型 (一)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呈周期性减少,一般周期为19-20一天。症状持续3-10天,有虚弱、不适、头痛、发热,轻度感染如口腔炎、皮肤感染、颈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在3.0X109/升,中性粒细胞仅占15%左右,骨髓象正常。 (二)慢性增生低下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其特点是为反复感染,轻度-中度脾肿大。中性粒细胞常低于0.7X109/升。骨髓粒细胞增生极度低下。 (三)脾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分两型。原发性者由脾脏本身病变引起,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脾肿大,脾区疼痛,骨髓中性粒细胞增生。继发性者脾病变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等。

治疗: 易反复感染者用3%过氧化氢液与1%明矾液嗽口,防止口腔溃疡与齿龈炎。应查明白细胞减少症原因,及时停止有害理化因素刺激,停用有关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早使用有效抗生素。原因不明、白细胞减少不显著、症状轻、病程较短、骨髓基本正常者随诊观察。可选用下列2-3种升白细胞药,如利血生每次20毫克,每日3次;或核苷酸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或肌苷每次400-600毫克,每日3次;或彭祖饮口服液每次30毫升,每日2次。

相关信息: [预防] 在服用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时应定期检查血象。若白细胞有下降趋势应停药观察,明显下降者应及时治疗。密切接触放射线、苯或其他有害物质的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成人低于4.0X10'/升,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在成人低于1.5X10'/升,称粒细胞减少症。

[病因] 参见白细胞减少部分。

丝虫病


拼音:s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我国北起山东、河南,南至广东、云南、台湾等15个省。患者有在流行季节流行区居住史和蚊虫叮咬史。 二、症状 (一)急性淋巴丝虫病 早期为淋巴组织炎症。 1.急性淋巴结和淋巴管炎:多见于下肢,常呈周期性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1次。发作时全身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或触痛。大淋巴管炎时皮肤有自近端向远端发展的红线,皮内淋巴管炎则表现为丹毒样皮炎。一般持续2-3日自行消退。 2.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3.丝虫热:常为周期性发作,热度可高可低,局部体征多不明显。 4、肺嗜酸细胞浸润综合征:有发热、咳喘,肺部浸润性游走性病变。末稍血嗜酸细胞增多,可达20%-80%。 (二)慢性淋巴丝虫病 主要表现为淋巴阻塞,但炎症仍反复出现。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以腹股沟处淋巴结大和其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形成肿块为特征,扪诊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核感。精索淋巴管曲张较多见。 2.淋巴阴囊:表现为阴囊肿大、皮肤增厚,皱褶增加等,也可有阴囊鞘膜积液。 3.乳糜尿:常见,多呈间歇发作,严重者呈持续性,发作前先有腰酸,骨盆及腹股沟部疼痛、发热等。 4,橡皮肿:最常见,多见于下肢,其次为阴囊、上肢、外阴、乳房等处。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逐渐变硬,压之不留凹痕,粗糙,甚至有溃疡或疣状物增生。 (三)其他丝虫病 皮下组织、深部结缔组织和浆膜腔丝虫病有相应的表现。 三、辅助检查 取患者血液、鞘膜液、乳糜尿、腹水、胸水作微丝蚴检查,皮内试验、酶联免疫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病原治疗 乙胺嗪为首选药,斑氏丝虫病每日0.6克,分2-3次口服,连服7日;或每日1克,分2-3次口服,连服3日;或每次0.5克,每星期1次,连服7次。马来丝虫病用1.0克,夜间顿服;或1.5克,夜间顿服;或0.3克,每周1次,连服6次为一疗程。左旋咪唑每日4-5毫克/千克,分2次口服,连服5日。呋喃嘧啶每日20毫克/千克,分3次口服,7日为一疗程。 二、对症治疗 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附睾炎和睾丸炎患者症状明显时宜卧床休息,局部热敷,口服阿斯匹林、保泰松、强的松等。乳糜尿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用1%硝酸银或12.5%碘化钠溶液8-15毫升作肾盂冲洗,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可手术治疗。橡皮肿可用单管微波烘疗机治疗,每日烘疗30分钟后用弹性绑带由下至上绑扎患肢,15日为一疗程,可治疗三个疗程。巨大型下肢橡皮肿、阴囊橡皮肿或顽固性鞘膜积液可手术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丝虫病及时和彻底治疗,一般很快恢复健康。但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晚期的橡皮肿,影响劳动,甚至因全身细菌感染而危及生命。持续乳糜尿对病人危害较大。 [预防] 在流行区进行群众性普查普治,服用乙胺嗪。防蚊灭蚊。

丝虫病是由不同的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深部结缔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

最常见者为淋巴丝虫病。

[病因] 致病的丝虫有八种,以寄生于淋巴系统的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最常见。

血中有微丝蚴的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多于1-2周内达到高峰。病前常有感染史。 二、症状 可见于疾病各期,表现以意识障碍最多见,常呈嗜睡、意识朦胧、混浊、谵妄或错乱状态。幻觉、妄想、自言自语或缄默、情绪不稳或淡漠、生活懒散、拒食、违拗、木僵或伤人毁物等,重者可呈精神分裂症样表现。认知障碍或呈痴呆状态。前驱期以癫痫发作较常见,其次为瘫痪、震颤、不自主动作、共济失调、脑膜刺激症、颅内压增高症或多汗。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以病因治疗为主。精神症状可用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或小剂量抗精神病药。迁延者可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禁用电休克治疗。

相关信息:

病毒感染尤其是单纯疱疹病毒最常见,其他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也有发现。

也可原发于细菌性脑膜炎或伴发于败血症等。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拼音:chuan

症状: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是在患处附近先有一感染病灶,如中耳炎、溃疡、瘘管等,其分泌物中的细菌毒素或组织的分解产物对邻近部位的皮肤致敏而出现的湿疹样改变。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损害。自觉瘙痒,皮疹随搔抓而向外扩散,严重者可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选择适当抗生素。局部治疗参照本节接触性皮炎的局部处理。

相关信息:

汗疱疹


拼音:han

症状: 多见于手足多汗的青壮年。皮疹为深在性水疱,针尖或米粒大小,疱液清彻,以后混浊,并隐约可见小红斑点,自觉瘙痒或刺痛感。两星期左右疱液吸收,开始脱屑,露出红色基底,缓慢恢复正常。每年夏季易复发,季节性强,绝大多数只在手掌发疹,只发生在足跖部者少见。

治疗: 谷维素每次10毫克,每日3次。乌洛托品、维生素B1、抗组胺药也常应用。外涂5%福尔马林酒精溶液、皮质类固醇激素霜等。

汗疱疹是发生在掌、跖和指(趾)部的复发性水疱性疾病。

[病因] 病因未明,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湿疹样反应。

精神因素是激发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急性淋巴管炎


拼音:ji

症状: 本病好发于四肢,而以下肢常见。可发现皮肤有损伤或手足癣,感染由此引起。患处自原发感染灶开始,出现一条或数条红线,向近端渐延伸,红线硬而伴肿胀和压痛。深层淋巴结炎一般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伴压痛,所属淋巴结可肿大,疼痛。多伴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白细胞增多等。少数患者可发生淋巴管周围炎而化脓,严重者可致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治疗: 积极治疗手足癣和皮肤破损等原发感染灶。患肢抬高休息,局部热疗,也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或用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急性期可适量应用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或青霉素80万U,肌注,每日2次。除已形成脓肿外,不宜手术切开,以免感染扩散。

相关信息:

急性淋巴管炎是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多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从破溃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或从其他感染灶如疖、足癣等处侵入所致。

软下疳


拼音:ruan

症状: 一、发病 有性乱史或配偶感染史,潜伏期1-6日。 二、症状 初发为外生殖器的炎性丘疹,1-2日后变为脓疱,破溃后形成疼痛性溃疡,周围有红晕,直径0.5-2厘米,边缘不齐,基底有脓性分泌物,溃疡数目1-2个,因自体接种而增多。好发部位为阴茎、冠状沟、包皮、龟头,大、小阴唇、宫颈、肛门。发病后1星期单侧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易破损。病程一星期至两个月。 三、辅助检查. 分泌物涂片、培养和菌株鉴定,找到致病菌可确诊。

治疗: 一、全身治疗 头孢三嗪0.25克,1次肌注。红霉素每次0.5克,每日4次,共7日。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共7日。羟氨苄青霉素每次500毫克,加棒酸125毫克,每日3次,共7日。环丙沙星每次500毫克,每日2次,共3日。以上药物可任选一种。 二、局部治疗 先用生理盐水湿敷,之后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局部淋巴结肿大不宜切开,可抽出脓液注入抗生素。

相关信息:

软下疳是在生殖器部位产生多处溃疡,同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性传播疾病。

[病因] 本病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引起。

主要通过性交传染。

抽搐


拼音:chou

症状:肌震颤。肌痉挛。身体僵直。流口水。大小便失禁。暂时性呼吸的停止。意识丧失。

治疗: ◆如果患者是第一次抽搐发作,而且1小时内有1次以上的发作或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以上,应拨打急救电话。 ◆抽搐本身并不一定是致命的,因此你应该更注意寻找导致抽搐的原因,并明确患者身上是否带有医疗疾病提示卡或找到患者所受的其他损伤。 ◆如果患者自己感觉将要抽搐或者开始失去平衡,应帮他躺在地上。 ◆使患者侧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人肺。注意:患者抽搐时要注意不要把你的手靠近患者的嘴。 ◆松开患者身上比较紧的衣服。 ◆防止患者自伤。摘下他的眼镜,移开可能撞上的物品、家具。注意:除非患者本人要伤害自己,原则上不要限制其活动。 ◆抽搐停止后,帮他处于较舒适的侧卧位。患者此时可能很劳累、不清醒,并且可能睡着。 ◆检查患者的气道、呼吸及循环,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无脉搏及心跳,应开始心肺复苏。 ***高热惊厥: ◆婴幼儿在多发高热时可以出现惊厥,此时应脱去他的衣服,用不太热的温水浸泡身体。不要用凉水。给你的医生打电话以取得更多的建议。 注意:不要给患儿洗澡。

相关信息:

强碱中毒


拼音:qiang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明确的强碱接触、误服和吸人史。 二、症状 根据接触途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皮肤接触后常表现局部皮肤肿胀,呈透明痒水肿,可引起深层组织坏死。吸人浓氨水可出现刺激性咳嗽,咳出大量痰液及坏死组织,严重者出现肺水肿或反射性声门痉挛而呼吸骤停。消化道中毒者自口腔至胃粘膜糜烂、水肿,疼痛剧烈,频繁恶心、呕吐,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恢复期遗留食道狭窄,幽门梗阻。强碱类中毒能导致组织脱水,常引起血容量不足。强碱吸收入血可引起碱中毒,手足抽搐,甚至休克、昏迷。

治疗: [治疗] 皮肤接触中毒者可用清水反复冲洗,然后用1%-2%醋酸中和。吸人性中毒应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喉头水肿造成呼吸困难者行气管切开,积极治疗肺水肿。口服中毒者禁食、禁水、禁洗胃,禁用强酸剂中和。必要时可选用1%醋酸或5%稀盐酸中和。可口服鸡蛋清、植物油等保护胃粘膜。有食道狭窄疤痕时应及早行扩张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强碱中毒容易造成脱水,应积极补充血容量,以防休克发生,每日给液量应4-6升,注意补钾、补钙。可用维生素C3-5克,静滴。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相关信息:

强碱中毒是指强碱溶解蛋白及胶原组织,造成皮肤粘膜的腐蚀性损害, [病因] 中毒可由皮肤接触,误服和呼吸道吸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浓氨水等引起。

中 暑


拼音:zhong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二、症状 (一)先兆中暑 是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二)轻度中暑 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快等表现,体温38度以上。 (三)重度中暑 有三种类型: 1.热射病表现为高热达41度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有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肌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肝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热痉挛常先大量出汗,突然出现四肢、腹壁肌肉甚至肠平滑肌痉挛和疼痛。 3.热衰竭常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有口渴、胸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细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有低钠、低钾血症。

治疗:治疗] 一、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 脱离高温环境,休息后可好转。 二、热痉挛与热衰竭 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口服凉盐水、清凉含盐饮料。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生理盐水、葡萄糖和氯化钾。 三、热射病 本病预后严重、死亡率达5-30%。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一)物理降温 采取措施迅速降温。如冷水擦浴、淋浴,头部、腋窝和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用电扇吹风,或将患者浸浴在四度水中,至肛温降至38.5度时移人25度室温观察,体温有回升再浸入。 (二)药物降温 常用氯丙嗪25-50毫克,静滴;或氯丙嗪25毫克及异丙嗪25毫克,静滴。血压下降时减慢滴速或停药,必要时肌注间羟胺。 (三)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昏迷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或褥疮,应加强护理。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和维生素B和C。 (四)药物治疗 补液速度不宜过快,用量适宜,以免发生心力衰竭。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有心力衰竭、休克、脑水肿者应分别给予强心、抗休克、脱水治疗,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可行血液透析,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早期用肝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应用;但剂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相关信息: [预防] 居处通风,注意防暑降温,改善劳动条件。

中暑是高温环境中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

[病因] 环境高温为致病原因。

1112131415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