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

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

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参考资料: 1、 刘刈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436-1441 2、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3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蜀道登天: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还自叹”三句:已值中年,最不堪离别之苦。

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典出《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

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词的起句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辛词的“千古浪”即由苏词而来。

铜鞮(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

唐人雍陶《送客归襄阳旧居》诗:“惟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

”陌上:田间。

古代规定,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做“阡”,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叫做“陌”。

阿袁(即陈忠远)《客次夜读》诗:“客中谁此话相逢,千万休夸陌上蓬。

夜读不知星月隐,一襟窗畔挹春风。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正:正值,正当时。

相忆:相思;

想念。

参考资料: 1、 刘刈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436-1441 2、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3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

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

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蜀道登天: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还自叹”三句:已值中年,最不堪离别之苦。

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典出《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

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词的起句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辛词的“千古浪”即由苏词而来。

铜鞮(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

唐人雍陶《送客归襄阳旧居》诗:“惟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

”陌上:田间。

古代规定,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做“阡”,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叫做“陌”。

阿袁(即陈忠远)《客次夜读》诗:“客中谁此话相逢,千万休夸陌上蓬。

夜读不知星月隐,一襟窗畔挹春风。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正:正值,正当时。

相忆:相思;

想念。

参考资料: 1、 刘刈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436-1441 2、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3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

还记得快乐的往事,如同水光山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你遭到沉重打击,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佳人离你而去。

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

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

但楚天特地,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

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

自古如此,不要愁得头发都苍白了。

笑你太多情,连青衫都湿透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6-01:第91页-第94页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此词除感情真挚,写景尤为突出。

作者所写之景,有眼前的苍茫落日,合碧暮云,也有记忆中的水光山色,但不论是哪一类景物,都能写得形象鲜明,情含景中。

尤其是对水光山色的描写,以“眉来眼去”四字状之。

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真是奇妙之至,也生动之至。

加之作者在叙事时,又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便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

开头两句写景: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

这些景色,给离宴涂上了一层凄苦色彩,烘托出一派离别气氛。

“还记得”二句回忆往事,写双方有道一段相处的美好时光。

“眉来眼去,水光山色”,真令人回味不已。

这段看似快乐的往事,而今已不能再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过是以乐景写哀,更增加离人的悲哀而已。

“倦客”二句写离别。

倦客,当指陈季陵,称之为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

因其遭到沉重打击,神志颓丧,已“不知身近远”了;

“佳人已卜归消息”。

也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其实是恰在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

末二句写后会无期。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假设句,说明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词的下片主要劝勉与激励。

“些个事”四句,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

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

“但楚天”二句。

是说佳人虽然归去,楚天还是有情的么!

“暮云凝碧”四字,再写暮色,以照应开头;

“日幕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里虽只提到暮云凝碧,从语境上说也应包含“佳人殊未来”在内,和上片“佳人已卜归消息”迢相呼应,且重申了“佳人难再得”之意。

“过眼”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

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白头”呢!

煞拍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陈季陵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陈季陵振作起来,其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在古代,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也同样重要,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怀人的情感不独出现在情人之间,朋友之间离别的黄昏之思也成为诗歌中的特有内容。

如《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清·李渔《窥词管见》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

说的情出,写的景明,即是好词。

”此词写景尤为突出,开头“暮色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气氛。

“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6-01:第91页-第94页 2、 《辛弃疾词文选注》注释组.辛弃疾词文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06月第1版:第266页-第267页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鹧鸪天·东阳道中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时已是疑。

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

先报那人知。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时已是疑。

应是望多时。

来也三百里,去也三百里,约定五日是归家的日期。

倘若六日到家,家人一定焦虑惊疑,想必现在已在家悬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

先报那人知。

鞭着马儿急急归家去,心中焦急总觉马儿跑得迟。

抬头偶见喜鹊,烦你一件事:先我飞回家中去,与我那人儿报个信。

参考资料: 1、 傅承洲著,苏辛词传 苏轼、辛弃疾,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481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

杨忠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辛弃疾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315页

兰陵王·赋一丘一壑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

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

遇合。

事难托。

莫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

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一山一水,有幸占断这里的山水风流。

茅屋檐上,松树和桂树间都有云月相伴,山泉静静的流淌,在山脚间逗留玩耍。

我不该错入仕途,徒教猿鹤愤恨。

功名终须是邓禹之辈的事情,穿着色彩斑斓的锦绣坐在丞相府之上。

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

自己饮酒大声放歌。

看天空广阔,鸢鹰翱翔,深渊宁静,鱼儿跳跃。

西风中黄菊和香草的香味四处飘逸。

日将暮,佳人不知道在何处,令人惆怅。

在入江河之前我们曾经有过约定。

遇合。

事难托。

莫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君臣之合这种事难有凭托。

不要效仿孔子击磬于卫,唯恐不为人知。

仰天大笑冠簪脱落。

说起人生中的困顿与显达,不需要怀疑迷茫。

以古代的贤者为师,进退皆乐。

参考资料: 1、 徐汉明.《辛弃疾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3年3月1日:第154页 2、 徐北文,石万鹏.辛弃疾词选:济南出版社,2009-04-01:第142页

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

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

遇合。

事难托。

莫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全词共分三段。

第一段,首韵直接入题,以占尽一丘一壑的风流自我形象,领起全篇。

下一韵,以茅屋上“松月桂云”,和山脚下清泉脉脉的优美风景,具体写占尽这一丘一壑的美景者的风流意态。

以下以“寻思前事”退过一层,转写以前入仕的错误,印证今日生活的正确,遥领下文。

作者把错误用两个意思来表达,一是此间猿鹤为他的离去而悲鸣烦恼;

二是功名本是邓禹那样少年得志者的事。

这两个表达,一正一反,反借山间猿鹤来表明自己本性合居于山中,正借邓禹辈人的得志,表明功名之事本不属于自己。

“终须是”一语,内藏自己多少努力都以失望的感慨。

  第二段明接上段起韵,暗接“前事错”,专言今朝心情的愉快和伸展。

起言独自饮酒放歌,仰观天上鹰飞,俯视水中鱼跃,颇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舒畅,鹰与鱼的行迹,虽可能来自于现实的观察,但归根到底是作者心灵自由的幻象。

“西风黄菊”一句点明作词的时间,也营造出一种近似于当年陶渊明归隐的生活氛围。

作者以“喷薄”写菊花香气,生新脆硬,足见豪情。

以下突然转入惆怅的感受中,借用前人诗句,写他对一位曾经约定同游江海、而今不见踪迹的“佳人”即知音的盼望。

这位他的想象中像屈原那样身配芳香饰物的佳人,即使真有所指,也更像作者所创造出的自我精神的化身。

而“日暮云合”一词,虽是借词于前人,却能“夺胎换骨”,表达自己作为一个老人时间无多时的特有的精神感受。

“入江海”一句,以倒装句式,不仅无碍于押韵,而且显示出一种拗折的风味。

  第三段揭明主旨,言自己虽然落魄失志,但不求闻达,甘心笑傲林泉,以退为乐。

写得极有气势和风骨,显示出一个不免于精神不平的人,对于出处大节的看重。

作者先以“遇合”一韵,从第二段所述的意路上转回,轻轻逗出政治失意的牢骚。

但马上以“莫”字,压住要倾发壮志才华不为人知的愠怒。

此处虽然借用孔子击磬求知的典故,但作者的傲岸显然远过于孔子。

下句仍借用典故,表达自己笑傲泉林,不以穷达为怀的精神风采,说明自己不以退处为忧为耻,而觉得其中自有乐处。

这就回应开篇“风流占却”一语,使包孕丰富的慢词长调获得了圆满的结构。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 叶嘉莹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2006年1月:第883页

鹧鸪天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自古高人最可嗟。

只因疏懒取名多。

居山一似庚桑楚,种树真成郭橐驼。

云子饭,水晶瓜。

林间携客更烹茶。

君归休矣吾忙甚,要看蜂儿趁晚衙。

清平乐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东园向晓。

阵阵西风好。

唤起仙人金小小。

翠羽玲珑装了。

一枝枕畔开时。

罗帏翠幕低垂。

恁地十分遮护,打窗早有蜂儿。

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

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

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

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

吟冻雁,嘲饥鹊。

人已老,欢犹昨。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最爱霏霏迷远近,却收扰扰还寥廓。

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

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

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

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

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

飞琼:雪花。

岫(xiù):山。

韩卢:战国时韩国的名犬。

色黑,故名卢。

《战国策·秦策三》:“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

韩卢也在今后成为狗的别称 。

吟冻雁,嘲饥鹊。

人已老,欢犹昨。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

最爱霏霏迷远近,却收扰扰还寥廓。

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

酬酢(chóuzuò):宾主互相敬酒。

酬: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

泛指交际应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湖南部曲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

参考资料: 1、 马世一.历代律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285 2、 徐寒.历代古诗鉴赏 中:中国书店,2011:693-694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万人呼:语出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符:这里指军中移文。

飞虎军当时由帅臣节制,帅幕移文军中,称“传符”。

急急符:赵彦卫《云麓(lù)漫钞》卷七:“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

”陈师道《咸平读书堂》诗有“不奉急急符”语。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愧我”句:《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在交趾常食薏苡,以其能胜瘴气。

及还朝,带回一车薏苡。

马援卒后,有人上书皇帝诬陷说马援从交趾运回的都是明珠文犀等宝物。

这里反用其事。

辛弃疾因创置飞虎军等事受到当时朝中大臣猜疑谮(zèn)毁,被台臣上章弹劾有“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等罪名。

於(wū)菟(tú):虎的别称。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

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诗:“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

”陈师道《徐氏闲轩》:“更能赤手缚於菟。

”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胆满躯:《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苏轼《刁景纯席上和谢生》诗:“醉后粗狂胆满躯。

”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参考资料: 1、 马世一.历代律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285 2、 徐寒.历代古诗鉴赏 中:中国书店,2011:693-694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

万人呼:语出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符:这里指军中移文。

飞虎军当时由帅臣节制,帅幕移文军中,称“传符”。

急急符:赵彦卫《云麓(lù)漫钞》卷七:“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

”陈师道《咸平读书堂》诗有“不奉急急符”语。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

“愧我”句:《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在交趾常食薏苡,以其能胜瘴气。

及还朝,带回一车薏苡。

马援卒后,有人上书皇帝诬陷说马援从交趾运回的都是明珠文犀等宝物。

这里反用其事。

辛弃疾因创置飞虎军等事受到当时朝中大臣猜疑谮(zèn)毁,被台臣上章弹劾有“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等罪名。

於(wū)菟(tú):虎的别称。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

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诗:“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

”陈师道《徐氏闲轩》:“更能赤手缚於菟。

”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

胆满躯:《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苏轼《刁景纯席上和谢生》诗:“醉后粗狂胆满躯。

”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

参考资料: 1、 马世一.历代律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285 2、 徐寒.历代古诗鉴赏 中:中国书店,2011:693-694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所送的部属,是位勇猛的壮士。

诗的开头两句,气势突兀高昂,如疾风破空而来,军府下达了紧急的命令,这位壮士接下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敢。

首句“青衫匹马万人呼”,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诗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而浑然无迹。

这位壮士完成了怎样的军务,这里却含而未发,以便开展下文。

第三四两句:“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承前而来,也只从侧面回答。

据刘克庄《后村诗话》记这首诗的本事说:“辛稼轩帅湖南,有小官,山前宣劳,既上功级,未报而辛去,赏格未下。

其人来访,辛有诗别之云云。

”联系诗句,原来这位壮士赤手缚虎,立了功劳,但作者此时却受谗去职,以致没有得到应得的赏赐。

第三句用“薏苡明珠”这个典故,表明自己的去职,是因为遭受别人的诬谤,正像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一样。

作者在湖南安抚使任中,当时只有两年,不仅建成一支湖南飞虎军,成为铁马金甲一应俱全的劲旅;

而且还动用官仓储粮,以工代赈,浚筑陂塘,使农田收到灌溉之利。

明明是在推行利国便民的善政,却因此受到权贵的诬控和排挤,那么“愧”从何来,可见作者所“愧”的,是自己部属有功未能把奖赏落实,不是在政治军事措施上有了差错。

第四句“负君赤手缚於菟”,正是点明了“愧”的原因。

从诗的一“愧”一“负”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关怀部属而不计较个人荣辱的高尚风格。

  第五六两句是作者“素负志节”的自白。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

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作者赤心为国,始终抱着恢复中原抗金必胜的信念,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他上过《美芹十论》,就宋金双方和与战的形势作具体分析,指出对金的斗争应积极争取主动,不要让“和战之权常出于敌”。

他痛斥秦桧媚敌求和所起的摧抑民心、销沮士气的极坏作用。

在乾道六年又对当时较有作为的宰相虞允文献过《九议》,指出抗击金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国家和生民的大业,不是属于皇帝或宰相的私事。

他的议论,英伟磊落,在当时主和派当权的时代是颇为惊人的。

即使在淳熙七年他创建湖南飞虎营的时候,也曾经受中枢多次的阻挠和指责,甚至诬为“聚敛扰民”,但他敢于顶住这股压力,为了忠于国家,根本不顾个人的利害。

诗中的“胆满躯”三字,正表明他之所以受谗被谤的原因。

  诗的结尾两句,着重点明送别之情,第七句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第八句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

这句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全诗脉络井然,中间四句意在笔先,力透纸背,第六句和第三句相应,第五句和第四句相应。

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辛弃疾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231-233

2627282930 共8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