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古离别 文
长相思·其一 文翻注译赏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在长安。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相思,在长安。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簟,凉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帷:窗帘。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
摧: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相思,在长安。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簟,凉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帷:窗帘。
美人如花隔云端!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摧: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
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
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兴意味。
我国古代经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
“长安”这个特定的地点更加暗示“美人”在这里是个政治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
诗人将意旨隐含在形象之中,隐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高中坡,杜霞霞. 试论唐宋《长相思》词的创作与嬗变[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夜宿山寺 文翻注译赏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
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
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
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
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80
清平调·其一 文翻注译赏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露华浓。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
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
三句以仙女比贵妃;
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文翻注译赏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
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 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míng)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
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甚之辞。
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
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空伫(zhù)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玉阶:玉砌的台阶。
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更”一作“连”。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 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míng)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
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甚之辞。
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
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空伫(zhù)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
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玉阶:玉砌的台阶。
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更”一作“连”。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 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
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
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苍茫、烟云暖暧的黄昏,季节是秋冬之交。
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如烟如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
就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使人着恼,叫人伤感。
这似乎是静态的写生,是一种冷色的画面,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
接着,这种骚动感由潜在到表面化了。
“暝色”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一个“入”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由远及近、由潜在到表面化。
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
至“有人楼上愁”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
这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
承上启下,臻于绝妙。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
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
“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
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
这一句插得很巧妙。
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
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
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
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
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
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
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
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
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
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
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
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
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
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
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
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
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
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
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
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16页
秋浦歌十七首 文翻注译赏
怨情 文翻注译赏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颦 一作:蹙)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颦蛾眉 一作:蹙)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 .唐诗三百首新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312-313 . 2、 刘开扬 等 .李白诗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217 . 3、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74-975 .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pín)蛾眉。
(颦蛾眉 一作:蹙)卷珠帘:意指其卷帘相望。
珠帘:珠串的帷帘。
深坐:长久的坐。
颦:皱眉。
蛾眉: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
《诗·硕人》:“螓首蛾眉。
”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 .唐诗三百首新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312-313 . 2、 刘开扬 等 .李白诗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217 . 3、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74-975 .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pín)蛾眉。
(颦蛾眉 一作:蹙)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卷珠帘:意指其卷帘相望。
珠帘:珠串的帷帘。
深坐:长久的坐。
颦:皱眉。
蛾眉: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
《诗·硕人》:“螓首蛾眉。
”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 .唐诗三百首新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312-313 . 2、 刘开扬 等 .李白诗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217 . 3、 詹福瑞 .李白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74-975 .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颦 一作:蹙)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五言绝句: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
“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
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
《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
《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
“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
“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
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
“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
“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
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
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
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
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
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
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
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
全诗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长歌行 文翻注译赏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桃李花得日而开,花朵缤纷,装点新春。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东风已经复苏万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语。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枯枝上发出了美丽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造化运转着天地,太阳乘着日车不停地飞奔。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时不我待,富贵与神仙两者皆会错肩而过。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9-240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待:一作“得”。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
《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东风:春风。
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百物:犹万物。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
”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大力运天地,羲(xī)和无停鞭。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驾御日车的神。
《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 功名不早著,竹帛(bó)将何宣。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
引申指书籍、史乘。
《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shì)白日。
务:需要。
青春:指春天。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贳:出借,赊欠。
富贵与神仙,蹉(cuō)跎(tuó)成两失。
蹉跎:失意;
虚度光阴。
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 金石犹销铄(shuò),风霜无久质。
销铄:熔化,消磨。
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欢:一作“饮”。
秋霜不惜人,倏(shū)忽侵蒲柳。
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
《吕氏春秋·决胜》:“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
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9-240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桃李花得日而开,花朵缤纷,装点新春。
待:一作“得”。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
《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东风已经复苏万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语。
东风:春风。
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百物:犹万物。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
”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枯枝上发出了美丽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大力运天地,羲(xī)和无停鞭。
造化运转着天地,太阳乘着日车不停地飞奔。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驾御日车的神。
《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 功名不早著,竹帛(bó)将何宣。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
引申指书籍、史乘。
《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shì)白日。
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
务:需要。
青春:指春天。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贳:出借,赊欠。
富贵与神仙,蹉(cuō)跎(tuó)成两失。
时不我待,富贵与神仙两者皆会错肩而过。
蹉跎:失意;
虚度光阴。
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 金石犹销铄(shuò),风霜无久质。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销铄:熔化,消磨。
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欢:一作“饮”。
秋霜不惜人,倏(shū)忽侵蒲柳。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
《吕氏春秋·决胜》:“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
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9-240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李白这首《长歌行》深受同题古辞的影响。
长歌行古辞或写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老大伤悲;
或写游仙服药,延年长寿;
或写游子思乡,感伤人命短促。
陆机《长歌行》恨功名薄,竹帛无宣;
谢灵运《长歌行》感时光流速,壮志消磨;
梁元帝《长歌行》写及时行乐;
沈约《长歌行》写羁旅行后倦恋金华殿,功名未著,竹帛难宣。
总之李白之前运用长歌行古题者,均触景感时,抒写悲伤之情,寄寓着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怅惘感伤的心灵。
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联想反思自己功业无成,游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辙,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
于是尽情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灵,融汇着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发着人意,体验着人生的苦乐。
此诗前十句为第一段。
开端两句,总述桃李迎春得朝阳而鲜花怒放,争芳吐艳,然而它也只是荣华当年。
一年一度春芳桃李,这是自然规律,因而桃李花开是春天的象征,是美好的象征。
经过幽闭冬藏的寒日笼照之后,转而接受春日温暖的朝阳抚摸,使大地万物顿感复苏,呈现了活跃的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精神倍增,昂扬奋进,这是物之常理与人之常情。
故人们把人生美好时刻称之为青春。
可是作者认知不限于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艳,其条件是须春阳细腻的化育,苦心无私地用功,生存发展离不开春日阳光。
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关系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预伏后面“功名不早著”之因。
日这个描写意象在古诗中曾有象征君王之意。
桃李遇春阳而开,贤相逢明君而荣,自然常律与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点,明写桃李,暗喻君臣事理。
这可能是用“得日开”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写,深含着美好感情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美虽美;
但尤感不足之处,只是荣华当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着作者连用四句诗赞美春光之妙用,“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芬。
”东风送暖,遍吹大地万物,阳气萌发,万物从蛰伏中苏醒,争现新姿,构成了一个生命律动的美的境界。
因而草木尽欲显露英姿,冬日的枯枝丑叶败落净尽。
“无丑叶”的对应之意是“竟美叶”。
已经乾涸的水泉,也喷吐着清香的水柱。
这四句从开端的桃李花开一点,铺叙春回大地的全景。
桃李艳美又衬托东风不停地化育万物,草木换新颜,涸泉复吐清芬,尽现出春之美,写出春之境界。
总上六句诗正是诗人触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与诗句,绘成春光美的形象与意境,诗人入于境中,而又出于境外,妙笔生花,与境冥合。
于平淡的描写中凝聚着深蕴美与哲理性认知,然而它绝不同于自然教科书的说理。
这一段后四句则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写而转入讨论,发抒感慨,寻求造成这一美景的力量来源。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作者依据中国古代哲学家见解,也认为这是自然界的神力,运转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万物的自然生存、发展、死亡的各自规律,形成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不过人们总是偏爱春日,而厌恶冬日,不过这是当时人们无法改变这一阴阳变化的规律。
当然他们也从天地运行不止,时光流速,永无停止中,观察万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人亦应如春日桃李花一样,要在青春的美好时刻,展示怀抱,建立丰功伟业。
生时为人们仰慕赞美,死后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可是在现实中的李白,虽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价值观,以及奋进不止的精神,但由于得不到“日”(皇帝)的温暖抚育,年华老大,驾着六龙的日神车,驭手羲和又催赶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时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于竹帛的史书之中。
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故深为痛恨。
外在的无形压力与内在愤激之情的积郁,终于迸发出忧患不平的心声。
从过去的借鉴,目前的现状,到未来的预测,拓展时空,言浅而意深,雅正而浑厚,发展了五言古诗的传统特点。
诗写到这里诗情与意旨都该停顿,但留给人们的是为何功名不早立,结局又是如何的悬念。
诗的后十句为第二段。
头两句照应开端,深化诗意。
桃李既然是专在追求青春,应青春而显美容。
那么有人能赊取太阳,使其不动,青春不是永在吗?
“谁”字有疑问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设想其能,从幻想中慰勉自己,从幻境中享受快感,从而减轻了心里压力,从困境得到解脱。
然而幻想是暂时的,当其转化为现实之时,也就从狂热转化为冷静,用理智滤取生活的轨迹,明确是非与得失,于是铸成“富贵与神仙,蹉跎两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诗句。
对于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断,知昨日之非。
追求富贵功名,神仙长生,这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意识和人生价值观。
当了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自然富而且贵。
于此又滋生长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远保持自己的权贵地位与富裕的生活条件,名与利两收。
求官不得则游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获得美名。
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终南捷径,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径。
李白亦不例外,拜谒官吏,寻访名山高僧仙师,获取功名富贵。
于今两相失败,一事无成,虚度年华,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渊之中。
进而想到古人曾说的“人生非金石,”“寿无金石固,岂能长寿考”,于是发展成为“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长久的风霜侵袭与磨蚀之下,也会使完整之体粉碎为沙砾,更不用说人又不是金石。
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难以保持它们春日美姿了。
言外之意,人不能长生,其功名富贵就要及早得到,否则就有得不到危险;
既或得到了也难以长存。
所以古人求仕的经验,“早据要路津”,实现竹帛留名的人生价值。
表面上看这两句与前两句无关,然而它是似断实连,是对游仙长生的否定。
诗意的发展,感情跳荡,思潮起伏的写照,因而表现为诗句的跳跃性,留给人们以悬念,追求究竟,诱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
当其悔恨昨非之时,必然改弦更张,作出新的抉择,“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及时行乐,纵情歌唱,酣饮消忧。
否则就要落在时间的后面,衰朽之躯,想行乐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
一个“强欢”,透露出其内心曲隐之愁情,是不情愿地造作欢情,是无欢心地造作欢情,是借歌与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时的麻醉。
这种有意识麻醉自己是心灵更痛苦的表现,这是李白艺术上超常的表现,发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识到的内心深曲。
这是大家路数,而非小家捉襟见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这一点强作排解的自我克制的希望,也难以达到与满足,痛心地写下了结尾诗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严酷的秋霜从无仁爱之心,萧杀万物,于人也无所惜,突然间降临,侵害蒲柳之姿。
蒲柳为草木之名,体柔弱而经不起风霜,经霜而枯枝败叶,苦无生机。
这里是用典,《世说新语》记载,顾悦与梁简文帝同岁,而顾发早白。
简文帝问顾“卿何以先白?
”顾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蒲柳之姿是顾自指,松柏之姿喻简文帝。
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贱之躯,经不得风霜摧残。
秋霜这里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时又是象征邪恶的政治势力的残酷打击。
以不可抗御的力量打击毫无准备的柔弱微贱之躯,其结果不言自明。
结句不仅含蕴丰厚,而感情也至痛。
令人不平,催人泪下。
真是可以称作长歌当哭之作。
李白这篇乐府诗综合前人同题之作的长处,而自成一格,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清新俊逸,奇伟特出,是大家手笔。
诗以比兴诗句开其端,触景生情,但它并非泛咏桃李荣谢,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之作,而是表现出用常得奇,抒写出超出常人的胸怀壮思,生命的价值。
绝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欲,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高扬。
它描写出一代人的精英的爱国衷肠,对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赞颂,对爱美与追求美好理想的倾诉,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敞开心扉,让人们尽情了解他的内心衷曲。
一颗跳荡的心,激荡的变化,万端的感情,牵动着优美的自然画面,透视出社会的不公正。
美好理想总是难以兑现,为此而忧患着,抗争着,终不免遭受秋霜的厄运。
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残,不是一个时代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中共有的现象。
盛唐社会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这天才者遭受厄运的心象,还借助于他熔铸古诗的叙事、抒情、议论手法于一炉,运用得出神入化,挥洒自如,成为一个完整艺术表现体系,只见诗境美,而不见技法。
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12-215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文翻注赏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hè)数十里。
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
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
南见:一作“南望”。
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壑:坑谷。
“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欻(xū)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歘: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
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
隐若:一作“宛若”。
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河汉:银河,又称天河。
一作“银河”。
“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造化:大自然。
江月:一作“山月”。
“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空中乱潈(zōng)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qióng)石。
潈:众水汇在一起。
“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穹石:高大的石头。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shù)琼液,还得洗尘颜。
乐:爱好。
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益:更加。
闲:宽广的意思。
无论:不必说。
漱:漱洗。
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
此指山中清泉。
还得:但得。
一作“且得”。
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谐:谐和。
宿:旧。
宿所好:素来的爱好。
“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
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
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
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
末六句为一韵。
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
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
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
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
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
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
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
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
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
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
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
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
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这首五古正是如此。
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
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
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
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
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
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
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
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
“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
”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
”(《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
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
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
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
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
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
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
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