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a
症状: [诊断]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一般多见于小儿。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小儿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有耳深部痛,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夜间较重,常伴听力减退及耳鸣。鼓膜穿破流脓后,耳痛顿减,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耳溢液,初为血水样,继之变为粘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乳突部可有轻度压痛。耳镜检查异常,呈传导性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及咽部慢性炎症,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二、全身治疗 及早应用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多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首选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3次,或用药物敏感试验最有效的药物。 三、局部治疗 在鼓膜穿孔前充血显著时耳部滴用2%酚甘油,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如脓液粘稠可滴用3%双氧水、0.25%氯霉素、0.5%金霉素或3%洁霉素液。 四、手术治疗 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突出,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或穿孔不大、引流不畅者应行鼓膜切开术。炎症消退,干耳在两个月以上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
相关信息: [预防] 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中耳其他部分也常累及。
[病因] 本病常伴发于急性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等。
致病菌常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拼音:ju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起病隐匿,早期有乏力,以后逐渐出现心悸、气短、头晕、耳鸣、皮肤粘膜苍白。可有高胆红素血症和轻度黄疸。部分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出血点、瘀斑,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出血和泌尿生殖系出血、并易于感染。出现急性舌炎或舌体疼痛,全舌呈统红色调"鲜牛肉样舌",有时舌面有表浅性溃疡、舌乳头萎缩,食欲减退、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维生素B12缺乏,尤其是恶性贫血常有神经、精神症状如手足麻木、软弱无力、肢端感觉异常或刺痛,震动觉和位置觉消失,严重者可出现异常步态,膀胱和肛门括约肌失调,健忘,易激动甚至精神失常等。叶酸缺乏仅可出现周围神经症状,精神变化多见,主要为抑郁型情感障碍。 二、辅助检查 血常规、骨髓象、血清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叶酸测定、红细胞叶酸测定有助于诊断。 三、分型 (一)恶性贫血 是一种与维生素B12缺乏密切相关的疾病。分成年型和幼年型两种。有遗传倾向和种族差异,主要发生于欧美国家,我国罕见。具有典型巨幼细胞贫血的一切表现,70%-95%患者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胃病理检查仅见胃粘膜萎缩和炎性细胞浸润。维生素B12长期治疗可使患者正常生活而不复发。 (二)妊娠期巨幼细胞贫血 大多为中年经产妇(尤其是双胎),好发于妊娠末期和产后期,属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贫血。95%是叶酸缺乏引起,感染、妊娠毒血症等可为起病诱因。除巨幼细胞贫血外,舌炎、食欲减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相当常见,易并发感染。早期应用叶酸治疗,效果极满意,轻症患者产后可自行缓解。 (三)婴儿期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大多发生于6个月以上,2岁以下的婴幼儿,应用山羊乳或煮沸后的牛奶喂养者易发生。症状除贫血外,有全身乏力、发育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舌炎、不规则发热、烦躁、肝肿大等,严重者有神经系统表现。大多数病例对口服叶酸有效,辅以维生素c更为满意。 (四)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常见于青壮年,有营养缺乏病史如蔬菜摄入量少,长期素食,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常伴有营养不良表现如低蛋白血症或营养性水肿,末梢神经炎,口炎及出血等,可伴缺铁性贫血。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肉类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新鲜绿叶蔬菜含叶酸。应注意补充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婴幼儿应及时添加富含叶酸的辅食,青少年、哺乳期及孕妇应多吃新鲜蔬菜。 二、病因治疗 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如肠道短二裂头绦虫寄生或细菌增殖过度者可予驱虫及抗生素治疗。 三、药物治疗 (一)维生素B12治疗 对维生素B12缺乏者一般用维生素B12针剂每次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14日,以后每周2次,连用四周或直至恢复正常。 (二)叶酸治疗 对叶酸缺乏患者于叶酸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2-4周为一疗程。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每次0.1克,每日3次。 (三)铁剂治疗 及时补充铁剂也颇为重要。具体用法、用量详见缺铁性贫血一节。 四、输血或输红细胞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经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大多数很快好转,故一般不输血。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小于60克/升者可酌情输全血或红细胞。
相关信息: [预防] 注意多吃蔬菜,并正确加工,素食者应注意维生素的补充,改变不良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必要时可应用药物进行预防。
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贫,是因多种原因致维生素Bu或叶酸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以婴儿期、妊娠期或其他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占多数,恶性贫血罕见。
[病因] 本病中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占90%,其中叶酸缺乏者占90%。
一、摄入不足 儿童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贫血多发生在2岁内,其中80%属于喂养不当,未按时增加辅食。
加热煮沸可使叶酸破坏......更多
拼音:jing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低社会阶层的患病率高,女性患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6。病前多有沉默寡言、孤独冷淡、过敏猜疑、好空想等性格特征。 二、症状 (一)精神症状 1.联想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语句或上下文间无意义上的联系,缺乏中心内容。对问题回答不切题,不易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思维突然中断,或涌现大量思维并伴明显不自主感。有些将两个或几个完全无关的词拼凑起来,赋予特殊意义。 2.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对同志、朋友欠关心,对亲人欠体贴,病情加重后可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减少,日益情感淡漠,甚至丧失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可出现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可为琐事而暴怒,或含笑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 3.意志活动减退: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孤僻、被动、退缩,对学习及劳动的要求减低,不主动与人往来,无故旷课或旷工。严重者不注意清洁卫生,长期不洗澡、不理发,终日无所事事,或坐或卧。有的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污水,伤害自己的身体等。 4.其他症状:幻觉和妄想内容多较荒谬和脱离现实,主要是言语性幻听,威胁或命令其做这个,不做那个,评论其言行,说出病人的思想,或思维被广播,行为受幻听的形响,自笑、自语。可有幻味、幻触和幻嗅。感到脑袋离开了身休,走路时不感觉有下肢存在。以被害和影响妄想常见,周围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咳嗽、关门等都是要害他,有的坚信有外力在控制、干扰和支配他。 5.自知力一般受损:不认为自己有病,而认为是某些人恶意加害于他,往往不愿接受治疗。 三、可划分不同类型: 1.单纯型:较少见。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缓慢,持续进行。早期可有易疲劳,软弱无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孤僻、被动、生活懒散和情感淡漠日益加重,妄想不明显。可误认为思想不开朗或性格问题,往往经数年病情发展至较严重时才被发现。治疗效果较差。 2.青春型:较常见。多发病于青春期,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思维内容离奇,难以理解,思维破裂;情感喜怒无常,表情做作,扮弄鬼脸,傻笑;行为幼稚、愚蠢,常有兴奋冲动行为及性欲、食欲意向亢进;可有意向倒错表现;幻觉妄想片断零乱。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3.紧张型:已大有减少。起病较快,多在青、壮年发病。以木僵状态多见,言语运动受抑制,起初运动缓慢、少语少动,以后固定于某个姿势,不语不动,不饮不食,对环境变化毫无反应。肌肉紧张,可呈蜡样屈曲。可与短暂的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如突然起床,无目的地砸破东西,然后仍旧躺下。可自动缓解,治疗效果较其他类型好。 4.偏执型:又称妄想型,约占一半以上。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或中年,起病较缓慢。病初表现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并有泛化趋势,妄想内容日益脱离现实,结构可系统化,也可零乱。有时可伴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情感和行为常受幻觉或妄想支配,表现恐惧,甚至出现自伤与伤人行为。精神衰退现象较不明显,病后相当长时间内尚维持日常工作。治疗效果较好。 5.其他型:各型部分症状同时存在,难以分型者并不少见,称未分型。还可有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及残留型。
治疗: [治疗] 一、治疗原则 坚持早期、系统、充分、综合治疗原则。急性阶段以药物治疗为主,慢性阶段用药物减轻精神症状,社会心理康复措施起更重要的作用。 二、一般治疗 加强监护,严防自杀、自伤、伤人、毁物与逛走,严重兴奋者应隔离,并以约束带保护。 三、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能有效地控制急、慢性期的精神症状及防止或延缓精神衰退的发生。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应在半年以上,鼓励其参加社会活动及进行精神治疗。 (一)急性期系统药物治疗 首次发病或复发,抗精神病药物力求系统和充分应用,一般疗程为2-3个月。常用氯丙嗪每日300-400毫克;奋乃静每日40-60毫克;三氟拉嗪每日20-30毫克;氟哌啶醇每日12-210毫克。也可用长效制剂如氟癸酯、哌普嗪棕榈酸酸酯、五氟利多等。 (二)继续治疗和维持治疗 在急性期精神症状已得到控制后继续用r个月左右,以获得进步。在第1次发作后维持治疗两年。若为第2次发作,维持的时间更长,药物剂量应渐减量,在3-6个月后渐减至治疗量的1/2,以后再减。 (三)合并治疗 可将低效价和高效价神经阻滞剂合并使用,以一种为主。当病人有抑郁症状时可合并抗抑郁药物。胰岛素昏迷治疗对紧张型疗效最佳,青春型次之、单纯型较差。 四、其他治疗 电休克治疗对兴奋、木僵及严重自杀企图者有良效。工娱疗法适用于恢复期及部分慢性患者。行为治疗能改善衰退者的行为模式。必要时可进行精神病外科治疗。 五、环境、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 要了解与发病有关的应激因素,消除顾虑,及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开展文娱、工疗活动,加强和病人交谈,重视病人和社会、家庭的联系等。来自家庭环境中的应激,情绪紧张因素如过多指责、批评、敌视易使病情发生波动。进行康复、日常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训练,职业劳动训练。
相关信息: [预后] 一般起病较急,有明显诱因,病前性格无明显缺陷,家族遗传史不明显,病程为间断发作者预后较好。预后还与家庭照顾和治疗有关。 [预防] 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复发上。育龄期病人精神症状明显时不宜生育子女,如双方均患本症则更要避免生育。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
以思维障碍为主,伴有情感、意志行为与人格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和智能障碍,有发展至衰退的可能。
总患病率城市为0.71%,农村为0.426%。
[病因] 一、遗传因素 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中高数倍,单卵孪生的患病率比双卵孪生一般高4~6倍。
本病倾向于多基因作用而起病。
二、社会环境因素 本症......更多
拼音:jian
症状: 睑黄疣又称睑黄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脂质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多见于更年期前后的妇女,常伴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及肝胆病。皮疹为桔黄色扁平椭圆形柔软斑块,可为米粒至瓜子大小。多对称发生于上眼睑内毗处,也可侵及下眼睑或上下睑损害融合。发展缓慢,无自觉症状。
治疗: 高脂蛋白血症者应给低糖饮食,并配合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每次1克,每日两次,或消胆胺、烟酸等。局部可用冷冻、电解、电凝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但应注意美容,避免瘢痕形成。
相关信息:
拼音:que
症状: 雀斑也称夏日斑,是发生于日晒部位的皮肤上的黄褐色素斑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在5岁左右开始出现,随年龄增长数目增多,与日晒有关。好发 于颜面、颈侧、手背,也可见于胸部及四肢伸侧,对称发生。皮损为针尖至扁豆大小的黄褐色或暗褐色斑点,密集或散在。冬轻夏重,无自觉症状。
治疗: 常用10%- 20%过氧化氢溶液、3%氢醌霜或20%对苯二酚苯醚霜;可用液 氮或二氧化碳冷冻治疗。
拼音:mei
症状: 一、分类 根据传染途径分为获得梅毒和胎传梅毒。根据感染的时间两年为界,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又可分为一期和二期梅毒。 二、症状 (一)获得梅毒 1.一期梅毒:有性乱史或配偶接触史,潜伏期3星期左右。硬下疳常发生在生殖器部位,生殖器以外见于唇、乳房、手指等处,男性同性恋者常发生在肛门、直肠。最初表现为小红斑或丘疹,后为硬结,很快糜烂或溃疡,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触之硬似软骨,基底呈肉红色,表面有少量渗出,无疼痛,附近淋巴结肿大。 2.二期梅毒:有性乱史、配偶接触史或一期梅毒史,硬下疳出现后6-8星期发病。玫瑰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玫瑰色斑疹,无自觉症状,发生在躯干或四肢近端,2-3星期消退。斑丘疹直径1厘米大小,呈紫红色,消退较慢。丘疹最多见,大丘疹0.5~1厘米,半球形浸润,呈暗红色,有鳞屑,好发于躯干两侧、四肢屈侧、掌跖等部位;小丘疹称梅毒性苔藓,粟粒大小,呈褐红色,群集呈苔藓样。还有湿疹、扁平湿疣、脓疱疹、口腔或生殖器粘膜白斑、虫蛀样脱发、淋巴结肿大等。 3.晚期梅毒:发生于感染后两年,有性乱史、配偶接触史或早期梅毒史。结节性梅毒疹为直径0.3-1厘米大小的铜红色、质硬、有浸润的结节,可吸收,也可破溃,好发于头、肩部、四肢,呈簇集、环状或蛇行状排列。树胶肿于感染后3-5年发生,多见于皮肤粘膜,也可发生于骨骼和内脏器官,最初为暗红色皮下结节,渐增大到4-5厘米大小,中心被软化形成边缘锐利的溃疡,基底呈紫红色,排出血性树胶状脓汁,常一面愈合,一面发展,形成肾形或马蹄形溃疡,如口腔或鼻粘膜可引起树胶肿舌炎、马鞍鼻、上腭或鼻中膈穿孔。还有梅毒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脊髓痨、麻痹性痴呆、骨膜炎、骨树胶肿等。 4.潜伏梅毒:有梅毒感染史,未经治疗或治疗药量不足,无症状,但梅毒血清反应阳性。感染期在两年内为早期潜伏梅毒,两年以上为晚期潜伏梅毒。 (二)胎传梅毒 妊娠四个月后梅毒螺旋体经胎盘传给胎儿所致。小于2岁为早期胎传梅毒,大于2岁为晚期胎传梅毒。 1.早期胎传梅毒:出生后3星期出现症状。发育营养较差,面部消瘦,多皱褶,皮肤松弛,貌似老人,哭声嘶哑,发育迟缓。梅毒性鼻炎有鼻塞,流脓性或血性鼻涕,吮乳困难。皮肤粘膜损害有水疱、大疱,好发于掌跖部,以后可出现铜红色斑丘疹,分布较广,在肛门潮湿的部位可发生糜烂,类似扁平湿疣,口角及鼻孔周围呈放射状皲裂,愈后为放射状瘢痕。长骨出现软骨炎引起四肢疼痛,不能活动,称梅毒性假瘫。还可出现骨膜炎。其他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及少数活动性神经梅毒。 2.晚期胎传梅毒:有早期病变所遗留的永久性标记,如前额圆凸,佩刀胫即腔骨中部肥厚,向前凸出。郝秦生齿即门齿下缘呈半月形缺损,马鞍鼻,胸锁骨关节骨质肥厚及视网膜炎。活动性损害包括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脑脊液异常、肝脾肿大、鼻或跨树胶肿、关节积液、骨膜炎及皮肤粘膜损害。 3.潜伏胎传梅毒:胎传梅毒未经治疗,无症状,但血清反应阳性。 三、辅助检查 暗视野检查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检测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体,聚合酶链反应检查螺旋体核酸,组织病理检查均有助于诊断。
治疗: 一、治疗方案 (一)早期梅毒 包括一期、二期、早期潜伏梅毒。普鲁卡因青霉素C每日80万U,肌注,连用10日;或苄星青霉素G240万U,每周1次,肌注,共两次。青霉素过敏者给予四环素或红霉素,每次0.5克,每日4次,共15日,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二)晚期梅毒 包括二期复发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普鲁卡因青霉素C每日80万U,肌注,15日为一疗程,共1-2个疗程,疗程间停药两星期,或苄星青霉素G240万U,每星期1次,肌注,共3星期。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每次0.5克,每日4次,共30日。 (三)心血管梅毒 普鲁卡因青霉素G、四环素或红霉素,用法同晚期梅毒。 (四)神经梅毒 青霉素C每日480万U,静滴,10日为一二疗程,共两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星期;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240万U,肌注,同时口服丙磺舒每次0.5克,每日4次,共10日,之后用苄星青霉素C,每次240万U,肌注,每星期1次,共3星期。 (五)妊娠梅毒 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80万U,肌注,连用10日。妊娠3个月内及妊娠末3个月各治疗一疗程。青霉素过敏者给予红霉素,剂量与同期患者相同,禁用四环素。 (六)早期胎传梅毒 普鲁卡因青霉素C每日5万U/kg,肌注,共10日;或苄星青霉素G每日5万U/kg,肌注。 (七)晚期胎传梅毒 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5万U/kg,肌注,共10日。 二、复查 早期梅毒前半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包括临床及血清学检查,2~3年无复发可终止复查。如有复发,用药剂量应加倍进行复治。晚期梅毒与晚期潜伏梅毒一年内每两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复查3年。妊娠梅毒在治疗后分娩前每月检查1次血清反应,分娩后按一般梅毒复查。
相关信息:
梅毒俗称"广疮"、"霉疮"及"杨梅疮",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早期主要侵犯皮肤粘膜,晚期侵犯心血管和脑脊髓,造成多种器官的损害。
[病因] 本病由苍白螺旋体引起,传染源主要是梅毒病人,早期传染性强,晚期传染性弱或无传染性。
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经湿性接吻、触摸、生活密切接触、产道分娩、间接接触、输血等途径传染,还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
拼音:jian
症状: 潜伏期约3个月。最初表现为淡红色丘疹,渐增多、增大,融合在一起,呈乳头状、菜花状,有的形成斑块。表面呈皮肤色,根部有蒂,有痒感和恶臭。好发部位为男性阴茎、龟头、冠状沟、系带,女性阴唇、阴蒂、宫颈、阴道,同性恋者好发于肛门、直肠。组织病理检查、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核酸可助诊断。
治疗: 一、全身治疗 反复发作者可用干扰素,每次100万U,肌注,隔日1次。也可用胸腺肽、聚肌胞、转移因子或自体瘤组织疫苗等。 二、局部治疗 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烧灼、电烧灼、微波治疗、手术切除、5%5-氟脲嘧啶软膏、鬼臼毒素或酞丁胺外用。
相关信息:
尖锐湿疣又称尖圭湿疣或性病疣,近年来本病在我国迅猛增加,跃居性病第二位。
本病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主要经性接触传播,也可经污染物传染。
拼音:hua
症状:化学烧伤: ◆烧伤标记。 ◆皮肤水疱。◆头痛。◆眩晕。 ◆呼吸困难。◆癫痫。◆腹痛。◆意识丧失。
治疗: 化学烧伤: ◆烧伤标记。 ◆皮肤水疱。◆头痛。◆眩晕。 ◆呼吸困难。◆癫痫。◆腹痛。◆意识丧失。 1.使患者脱离化学药品。 2.用水冲洗伤处并脱去污染的衣物。用水冲洗伤处至少15分钟以便稀释化学药品。当冲洗时,应将可能被化学药品污染的衣物及首饰脱去。注意:对于干燥的化学品例如白灰,在冲洗之前应尽量去除这些化学品的颗粒。 3.检查患者的气道、呼吸及循环。 4.如果患者没有呼吸、脉搏或心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参见呼吸心跳骤停或意识丧失)。 5.用清洁、干燥的布覆盖伤口。
相关信息:
拼音:tou
症状: 头 外 伤 ◆头部伤口。 ◆头皮挫伤或肿物。 ◆非耳、鼻及口腔损伤所致的该部位出血。 ◆耳鼻有液体流出。 ◆眼睛青紫。 ◆耳后挫伤。 ◆头痛,恶心,呕吐。 ◆精神异常。 ◆视力改变。 ◆言语不清。 脉搏不规律。 ◆意识丧失。 颈、背外伤 ◆颈、背疼痛。 ◆上下肢刺痛感。 ◆上下肢运动功能丧失。 ◆大小便失禁。 ◆头、颈、背畸形。 ◆意识丧失。
治疗: ◆拨打急救电话。 ◆如果患者头颅外伤,有血从眼、耳或鼻流出,应先按本文描述行紧急救助,再处理耳科、眼科和鼻科问题。 ◆尽可能找出损伤的原因。头、颈、背部伤常发生在加速或速伤(车祸)、跳高及跳水运动或枪弹击中头、胸等部位。多处复合性损伤及身体其他部位创伤所致的神志丧失也是可能的原因。 头 外 伤 ◆头部伤口。 ◆头皮挫伤或肿物。 ◆非耳、鼻及口腔损伤所致的该部位出血。 ◆耳鼻有液体流出。 ◆眼睛青紫。 ◆耳后挫伤。 ◆头痛,恶心,呕吐。 ◆精神异常。 ◆视力改变。 ◆言语不清。 脉搏不规律。 ◆意识丧失。 颈、背外伤 ◆颈、背疼痛。 ◆上下肢刺痛感。 ◆上下肢运动功能丧失。 ◆大小便失禁。 ◆头、颈、背畸形。 ◆意识丧失。 注意:除非有绝对的必要,其他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多动病人。 措 施 ◆保持患者安静并静止不动。 ◆检查气道、呼吸及循环情况。如果患者无呼吸或无脉搏及心跳,应开始心肺复苏,见有关章节。 开放气道时只需向下牵下颏。如果你需将患者体位放于仰卧位时,应托住其头、颈、背,并使其保持一条直线。最好有一个人帮你完成此动作。 ◆处理明显的外伤。 ◆保持患者舒适。在医务人员到来前应注意患者保暧. 注意:不要让伤者枕枕头,以免闭塞气道,不要进食及喝水。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伤者有窒息、呕吐或意识丧失,应将头、颈、背一起托起使身体侧向一方,这时最好要有一个人帮助你。 意:一定注意将头、颈部和身体其他部位一起移动。
相关信息:
拼音:xie
症状: 蝎蜇伤是因不慎接触到蝎子,被其锐利的尾钩刺蜇所致。尾钩与毒腺相连,毒腺内含有致病性毒液,为神经性毒素和溶血性毒素。一旦被蜇局部可出现疼痛、红肿、瘀斑,偶有坏死。除皮肤损害外,全身中毒症状有头痛、眩晕、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心悸、多汗、反射性痉挛,少数有肺水肿,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治疗: 治疗应立即用止血带紧扎被蜇肢体近心端,用吸乳器或拔火罐吸出毒素。被蜇近心端皮下注射吐根碱,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应应用上海蛇药、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阿托品等。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