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吹笙曲 ( 一作凤笙篇 送别 ) 文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赠别郑判官 文
古朗月行 文翻注译赏
从军行·其二 文翻注译赏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6-980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6-980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6-980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
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0
侠客行 文翻注译赏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有时空闲,步过信陵郡,来点酒饮,脱剑横在膝前。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气吞虹霓。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朱亥挥金槌杀大将窃兵符救赵,使邯郸军民大为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二壮士,声名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身为侠客纵死侠骨也留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谁能学杨雄那个儒生,终身在书閤上,头发白了,还在书写《太玄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赵客缦(màn)胡缨(yīng),吴钩霜雪明。
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
”缦,没有花纹。
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
缨,系冠帽的带子。
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
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吴钩:宝刀名。
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银鞍(ān)照白马,飒(sà)沓(tà)如流星。
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将炙啖朱亥(hài),持觞(shāng)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素霓:白虹。
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
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
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
这样与下文扣得更紧。
救赵挥金槌(chuí),邯(hán)郸(dān)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赵客缦(màn)胡缨(yīng),吴钩霜雪明。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
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
”缦,没有花纹。
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
缨,系冠帽的带子。
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
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吴钩:宝刀名。
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银鞍(ān)照白马,飒(sà)沓(tà)如流星。
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
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有时空闲,步过信陵郡,来点酒饮,脱剑横在膝前。
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将炙啖朱亥(hài),持觞(shāng)劝侯嬴。
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气吞虹霓。
素霓:白虹。
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
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
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
这样与下文扣得更紧。
救赵挥金槌(chuí),邯(hán)郸(dān)先震惊。
朱亥挥金槌杀大将窃兵符救赵,使邯郸军民大为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二壮士,声名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身为侠客纵死侠骨也留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谁能学杨雄那个儒生,终身在书閤上,头发白了,还在书写《太玄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
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
有人认为这首《侠客行》仅仅是写朱亥、侯嬴,是不对的。
前八句写的侠客的形象就与朱、侯两人不符。
朱并不会剑术,而是力气大、勇敢。
侯主要是智谋取胜。
一句“闲过信陵饮”不过是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君”联系起来罢了,因朱、侯都不是以这种方式结识信陵君的。
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
李白这首诗亦当如是!
我们知道,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下仅是燕赵传统的多任侠而已。
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
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
那么,诗人李白何以如此爱剑呢?
这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
他说;
“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
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
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
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
“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诗人进而写游侠的行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
诗人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的。
事实上,诗人之所以少好任侠,乃是以此为理想人格而向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侠社会意识,写得如此深刻而生动。
最后,诗人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紫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恒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三杯吐然诺,五岳为之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紫霓生。
”重然诺,尚意气的任侠,真是“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
”(张华《壮士篇》)的。
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壮士”,是当之而不愧。
“不惭世上英”!
诗人对“二壮士”叹服不已,情见于词了。
然而,诗人不仅在热烈的颂唱“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为壮夫所不为!
《侠客行》诗,虽在歌颂任侠,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表现无遗了。
侠客一道,是中国文化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
这个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这个文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力。
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的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
而到了近代,更是又来了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压制,中国人吃饭、穿衣、一举手、一投足、一动念,都变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规范,是否有“绅士风度”。
因此,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也是离死不远了。
现今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但如果你真仔细想想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你会发觉那都只不过是一些可爱的小男人和小女人。
作为消闲,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经由别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闲就够了;
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说的新的极权世界果真降临,我们恐怕就更需要唤醒远古的基因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侠客行”,就算是某一种“眼花耳热后”的梦话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登金陵凤凰台 文翻注译赏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 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 一作:一水)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45-146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江:长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lù)洲。
(二水 一作:一水)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45-146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江:长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lù)洲。
(二水 一作:一水)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45-146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 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
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
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
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
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
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
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
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8-340
九月十日即事 文翻注译赏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
举觞:举杯。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
举觞:举杯。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
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
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
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
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
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
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参考资料: 1、 林莽.李白诗词选.合肥市:黄山书社,2007年:121页
忆秦娥·箫声咽 文翻注译赏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
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bà)陵伤别。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
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è)。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
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bà)陵伤别。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
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
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è)。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
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
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
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
这种“气象”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风·一百四十年》《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
《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中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
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
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
”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
杜甫天宝后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类之处。
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
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
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
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这首词不像《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心感受的描摹。
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
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
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
因此,下面自然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
《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
”可是,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
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
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
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
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
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
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
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
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
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
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
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
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
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
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
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
”(《花间集跋》)。
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
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
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
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8页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文翻注译赏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4 .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4 .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4 .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
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
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
李白喜用此词。
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
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
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
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
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
此说难以确证。
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
“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
这种解释是通达的。
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
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
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
“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
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
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
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
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
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
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
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
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
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
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 .三李诗鉴赏辞典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 :255-275 .
寻雍尊师隐居 文翻注译赏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拨开浓云寻找古老的山间古道,奇树听那涂涂的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鹤在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与雍尊师交谈起来一直到江水已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6-867 .
群峭(qiào)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群峭:连绵陡峭的山峰。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花暖二句:都是指道行高深之意。
《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
《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
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杨齐贤曰:青牛,花叶上青虫也。
有两角,如蜗牛,故云。
琦按:“青牛”、“白鹤”,不过用道家事耳,不必别作创解。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6-867 .
群峭(qiào)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
群峭:连绵陡峭的山峰。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拨开浓云寻找古老的山间古道,奇树听那涂涂的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鹤在眠。
花暖二句:都是指道行高深之意。
《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
《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
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杨齐贤曰:青牛,花叶上青虫也。
有两角,如蜗牛,故云。
琦按:“青牛”、“白鹤”,不过用道家事耳,不必别作创解。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与雍尊师交谈起来一直到江水已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6-867 .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此诗写作时间难以确定,可能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作于蜀中。
此诗首联“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
“峭”壮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
这是些雍尊师隐居所在。
下句“逍遥”二字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
“不记年”则为补足“逍遥”之意,远离尘嚣,连岁月的流逝都不屑去计算了。
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浑然一体,显得崇高、挺拔、永恒。
颔联“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紧扣诗题,着意写“寻”。
“拨”与“寻”二字绝妙,生动地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
诗人穿过雾隐云横的丹岩翠壁奋力攀登之后,斜靠在长藤古树之上,一览众山景色,倾听流泉欢歌。
上句从视觉着笔,写行寻的艰难和乐趣;
下句则从听觉落墨,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颈联“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以五彩交辉的浓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
用青牛、白鹤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卧”与“眠”清幽、安谧、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
尾联“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隽永的画面。
上句“语来”二字,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的细节,但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
开怀畅饮,不觉已是黄昏,只好分手。
诗人独自从寒烟笼罩的摩天碧峰上走下来。
“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67-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