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酒肆留别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

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117 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54-555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9-30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风吹:一作“白门”。

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压酒:压糟取酒。

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唤:一作“劝”,一作“使”。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shāng)。

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尽觞:喝尽杯中的酒。

觞,酒杯。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试问:一作“问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117 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54-555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9-30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风吹:一作“白门”。

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压酒:压糟取酒。

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唤:一作“劝”,一作“使”。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shāng)。

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

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尽觞:喝尽杯中的酒。

觞,酒杯。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试问:一作“问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117 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54-555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9-30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劝客 一作:唤客)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柳絮飘飞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

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

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

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花香。

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许多笔墨来表现。

此诗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

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才华。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   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

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

“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

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

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

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

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

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

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柳花”,即柳絮,本来无所谓香,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

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

”“香”字的使用,一则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这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为下文的酒香埋下伏笔。

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其柳花之香”,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

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

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

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妥贴。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   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

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

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

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

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

”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

在金陵时也当如此。

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

“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

“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他在想: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

也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诗人顺手一指,以水为喻:“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

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

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

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构思巧妙。

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

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也不愿舍此而去。

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

李白要离开金陵了。

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

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

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

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

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9

北风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

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

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鞞靫: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

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

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

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

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

双蛾:女子的双眉。

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

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

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鞞靫:当作鞴靫。

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

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

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

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3-105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

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

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

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

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

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

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

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

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

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

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

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

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

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

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

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

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

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

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

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

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

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34-236 .

行路难·其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粟。

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心意的。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你看,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行路难,归去来!

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zhì)赌梨粟(sù)。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字面上是说自己耻于像长安的市井小人一般凭着斗鸡小技赌胜微不足道的彩头暗讽唐玄宗在宫内设置斗鸡坊,斗鸡小儿因此而谋得功名富贵。

据陈鸿《东城父老传》记载,唐玄宗宠爱一个叫贾昌的斗鸡小孩,给了他极其珍贵的待遇,而且恩宠他达几十年之久。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jū)王门不称情。

弹剑作歌奏苦声:战国时代,冯谖投齐国贵族孟尝君门下为门客,但不受孟尝君的重视,便三番弹剑作歌,抱怨自己得到的待遇太低。

曳裾王门:语出《汉书·邹阳传》中的“饰固陋。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wěi),拥篲(huì)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yíng)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zhì)赌梨粟(sù)。

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字面上是说自己耻于像长安的市井小人一般凭着斗鸡小技赌胜微不足道的彩头暗讽唐玄宗在宫内设置斗鸡坊,斗鸡小儿因此而谋得功名富贵。

据陈鸿《东城父老传》记载,唐玄宗宠爱一个叫贾昌的斗鸡小孩,给了他极其珍贵的待遇,而且恩宠他达几十年之久。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jū)王门不称情。

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心意的。

弹剑作歌奏苦声:战国时代,冯谖投齐国贵族孟尝君门下为门客,但不受孟尝君的重视,便三番弹剑作歌,抱怨自己得到的待遇太低。

曳裾王门:语出《汉书·邹阳传》中的“饰固陋。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wěi),拥篲(huì)折节无嫌猜。

你看,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

昭王白骨萦(yíng)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行路难,归去来!

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这个开头与《行路难》的第一首不同。

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

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

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

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

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

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

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

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

“羞逐”两句是写诗人的不愿意。

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

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

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

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结交一些纨袴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

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

所以他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

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

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

至于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

“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

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他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

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现在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像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

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

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

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

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

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

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

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

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

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

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他的理想。

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

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

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

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就只有拂袖而去了。

“行路难,归去来!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

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他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指游食于王侯之门。

不称(chèn)情:不如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塞上曲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

回渡黄河,凯旋收兵。

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

大汉:汉朝,实指唐朝。

中策:中等之策。

《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

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

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

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

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

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2]  2.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

颉利请和,引兵而退。

见《旧唐书·突厌传》。

此即写此事。

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

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

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

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

《史记·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

正义曰:《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

《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萧条:平静之意。

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瀚海句: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

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

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史记·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获敌人首级)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

骠骑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

“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

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论李白的黄河绝唱: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钟期:指钟子期。

《列子·汤问》说,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要表达的内容,钟于期都能听出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

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

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

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

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

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

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

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

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日出行 / 日出入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自古以来,从来如此。

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

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隈:山的曲处。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

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

汩没:隐没。

荒淫之波:指大海。

荒淫:浩瀚无际貌。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大块:自然天地也。

《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

”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

”溟涬:谓元气也。

同科:同类。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

铜官山醉后绝句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应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应须 一作:要)

赠饶阳张司户燧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朝饮苍梧泉,夕栖碧海烟。

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

慕蔺岂曩古,攀嵇是当年。

愧非黄石老,安识子房贤。

功业嗟落日,容华弃徂川。

一语已道意,三山期著鞭。

蹉跎人间世,寥落壶中天。

独见游物祖,探元穷化先。

何当共携手,相与排冥筌。

月下独酌其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幽州胡马客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

父子得安闲。

678910 共8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