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荫蔽。

罗:罗列。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羁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荫:荫蔽。

罗:罗列。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 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 通 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

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

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

”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

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

“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

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

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

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

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

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

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杂诗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生无根蒂(dì),飘如陌上尘。

蒂: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盛年:壮年。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生无根蒂(dì),飘如陌上尘。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蒂: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盛年:壮年。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

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

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

“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

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

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

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读山海经·其十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xián)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辰 一作: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xián)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辰 一作:晨)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  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也;

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

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

“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

《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

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

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

“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

“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

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

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

渊明诗意绵密如此。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

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

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

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

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

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

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

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

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

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

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参考资料: 1、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08年01期 2、 名作欣赏 , Masterpieces Review, 2007年02期

酬刘柴桑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 2、 傅东华选注;

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 3、 (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穷居:偏僻之住处。

人用:人事应酬。

四运:四时运行。

周:周而复始,循环。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门庭:闾里内的院落。

门原作“榈”,底本校曰“一作门”,今从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葵(kuí):冬葵,一种蔬菜。

郁(yù):繁盛貌。

牖(yǒu):原作“墉”,城墙也,高墙也,于义稍逊。

底本校日“一作牖”,今从之。

和陶本亦作“牖”。

穟(suì):同“穗”,稻子结的果实。

畴(chóu):田地。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不(fǒu):同“否”。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室:妻室。

童弱:子侄等。

登远游:实现远游。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 2、 傅东华选注;

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 3、 (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酬刘柴桑》前两句“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说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

然事实并非如此,诗人正是在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的意趣。

之后吟道:“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墉,嘉穗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此八句所写与前两句恰好相对,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多落叶与葵穗繁茂,甘心穷居与择日远游,此数者意象矛盾,却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

由忘时乃知穷居孤寂落寞;

而枝头飘然而至的落叶,乃知秋天的到来,生命的秋天亦在浑然不觉中悄悄来临;

墙角的新葵、南畴的嘉穗,虽暂时茂盛繁荣却犹似生命的晚钟难得长久,从而暗示生命的荣盛行将不再。

因此诗人在穷居忘时之际又察其生命飞逝,择良日作此远游折射出生命的亮色。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一句没有对来岁未知的恐怖,但有尽享今朝的胸襟。

诗人情绪的宛转之变与物的荣悴之态,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在淳朴祥和之中,诗篇流露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这首小诗共十句,虽然比较简短,然而它内容醇厚。

在写法上也比较独特,撇开与对方问答一类的应酬话,只写自己的感受、抱负与游兴,显得十分洒脱别样。

在遣词造句上,粗线条的勾勒,并着墨点染,使全诗呈现出古朴淡雅的风格,又洋溢着轻快明朗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1.01:第77-78页 2、 (晋)陶渊明著;

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77页

形影神三首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更多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戮力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讲述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关心此事的人们可以于此获取普遍的道理。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亲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我只是一个形体,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死去,这没什么可怀疑的!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希望你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仑山和华山这样的仙境去学习养生之道,无奈路途遥远不可通。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自从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离,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一起承受。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其实在树荫下暂时分开,而止于阳光下,我们也始终不离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可是,这种形影不离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形总有一日会灭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想到身子没了,但是名声也没有留下,实在是心情复杂。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为之呢?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酒虽然能够消除忧愁,但是与此相比,岂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吗?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450 2、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千方百计地谋求、惜生:爱惜自己的生命。斯:这,指代“营营以惜生”的人。惑:迷乱,这里作“糊涂”解。极陈:详尽地陈述。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释:开释,排遣。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君子:对人的尊称。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道理。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无改时:永恒不变。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常理:永久的规律。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适:刚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奄;忽然。靡:无,没有。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奚觉:谁会感觉到。无一人:少了一人。岂:犹言“其”,“岂不”的意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余:剩余,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洏(ér):流泪的样子。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尔:那样,指死去。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苟:草率,随便。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存生:使生命永存。《庄子·达生):“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拙:愚笨,指无良策。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邈然:渺茫。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子:您,指形。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憩(qì)荫:在荫影下休息。乖:分离。止日:在阳光下。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黯(àn)尔: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五情:《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刘良注:“五情,喜、怒、哀、乐、怨。”亦泛指人的情感。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总称为立善。遗爱:留给后世的恩惠。胡为:为什么。竭:尽,谓尽力、努力。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方:比较。讵(jù):岂。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钧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无私力:谓造化之力没有偏爱。万理:万事万物。森:繁盛。著:立。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以:因为。我:神自谓。故:缘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君:你们,指形和影。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结托:结交依托,谓相互依托,共同生存。安得:怎能。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生于夏代,经殷至周,活了八百岁。爱:当是“受”字之讹,谓彭祖享受了八百岁高龄。《楚辞·天问》:“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彭祖至八百岁,犹自悔不寿,恨枕高而眠远也。”永年:长寿。留:留在人间,不死。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复:再。数:气数,即命运。这两句是说,寿长、寿短同是一死,贤人、愚人也并无两种定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日:每天。忘:指忘记对死亡的担扰。将非:岂非。促龄:促使人寿短。具:器,指酒。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当:会,该。为汝誉:称赞你。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甚念:过多地考虑。委运:随顺自然。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纵浪:放浪,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柬。大化:指自然的变化。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无:同“毋”,不要。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450 2、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神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语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都表示了以神为主,以形为辅,神贵于形的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即指出了形、气、神三者对于生命虽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联系,不可缺一。又如汉初推崇黄老思想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说:“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这便是老庄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然而,在佛教兴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灭神不灭,灵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与陶渊明同时的沙门慧远曾作《形尽神不灭论》、《佛影铭》以发挥此种理论,《佛影铭》中就说:“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意在宣扬神形分离,各自独立的主张,这种对形、影、神三者关系的见解代表了佛教徒对形骸与精神的认识,在当时的知识界曾有过广泛影响。慧远就曾命其弟子道秉远至江东,请深受佛教影响的著名的文学家谢灵运制铭文,以充刻石。陶渊明的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慧远本人与渊明也有交谊,如慧远曾于义熙十年(414年)在庐山东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讲习佛教,他曾邀渊明参加,而渊明却“攒眉而去”,可见他们在论学旨趣上并不一致,如对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显的分歧。渊明对此的认识可以说基本上本于道家的自然思想,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说明,陶渊明以为世间的凡夫俗子,不管贫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维持生命,其实是十分糊涂的事,因而他极力陈述形影的苦恼,而以神来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们的疑惑。他揭出“自然”两字,以明其立论之根本。《老子》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家学说也以取法自然为核心,由此可知陶渊明的思想渊薮。此组诗中他让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来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体对影子说道: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万古如斯,草木循着自然的规律,受到风霜的侵袭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润而复荣,然而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过客,刚才还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来,而人们从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人。亲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遗物,令人见了感伤不已。我作为形体又没有飞天成仙的本领,你影子也用不着怀疑我这最终的归宿,但愿听取我的劝告,开怀畅饮,不必推辞,还是在醉乡去寻求暂时的欢乐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体的话:想求长生不老来维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养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恼又拙劣的下场。一心一意要去昆仑山修仙学道,却会发现此路的渺茫与不通。自从我影子与你形体相遇以来,一直同甘共苦,忧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树荫下,你就同我暂时分手;我若停在阳光下,你就和我不分离。这种形影相随的状况也难以永久持续,当我一旦离世,你便也不复存在。人死名也随之而尽,想起此事便令人心忧如焚,五情俱热。因而影劝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虽说酒能消忧,但同立善相比较,岂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阐释:造化没有偏爱,万物都按着自己的规律成长繁衍,人所以能跻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岂不就是因为有了我精神的缘故。我与你们形和影虽然不相同,但生来就互相依附,既然我们结合托体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诚地说说我的看法:上古时的三皇被称作大圣人,而今他们却在何处?活到了八百多岁的彭祖虽力求长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间的生命,老的、少的、聪明的、愚笨的都将同样走向坟茔,没有什么回生的运数可以挽救他们。每日沉湎于酒中或能忘忧,然如此岂不是反而促使生命尽快结束吗?立善常常是人们喜欢做的事,可是当你身后,谁会加以称赞呢?极力去思索这些事情难免丧害了自身,还是听其自然,随命运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纵情放浪,人生没有什么可喜,也没有什么可怕,当生命的尽头来临,那么就让生命之火熄灭吧,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   在这三首诗中陶渊明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故此三诗对理解陶渊明一生的思想极为重要。据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所述,渊明笃守先世崇奉之天师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观为立论之本,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晋时期的尊奉孔孟、标举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渊明既接受了老庄的思想,又有感于晋宋之际的社会现实,于是创为一种新的自然说。《形影神》这组诗中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故此诗不仅体现了渊明个人之哲学观,而且对理解自曹魏末至东晋时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观念的演变历程有极重要之意义。按此说法,《形赠影》一首就是拟托旧自然说的观点,并加以批评。其中主旨在于说明人生之短暂,不如自然之永恒,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对自然所抱的看法。持旧自然说的人又大多求长生,学神仙,而渊明诗中说:“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其抨击长生求仙之术的立场明显可见。同时魏晋之间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于酒中求得解脱,以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如阮籍与刘伶等人,故陶诗中也拟其说而有“得酒莫苟辞”的说法。   《影答形》一首,则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对旧自然说进行的非难,并提出了对人生的看法。此诗首先指出长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责主自然说者的虚无荒诞,同时,以为死生无常,形影相随,一旦离世,则形影俱灭,名同身亡。因而,他们主张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过精神上的长生来达到永恒,这种主张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以为人有美名则可流芳百世,万古长存,因而不满于以酒消愁的处世态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释》一首即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及“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等语意在诋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说;“彭祖爱永年”以下六句则破除主旧自然说者的长生求仙与沉湎醉乡之论。最后提出纵浪大化,随顺自然,使个人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而无须别求腾化升仙之术,如此便可全神,死犹不亡,与天地共存。   陶渊明主张冥契自然,浑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庄哲学,如《庄子·天地》中就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时它是建立在德全与形全的基础之上的,即强调了神与形与德(此诗中称之为“影”)的一致。陶诗中对贤愚寿夭的等量齐观也一本于《庄子》思想,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明了陶诗的主旨出于《庄子》。陶渊明在形神的认识上有一个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张,即他认为形神的相互依赖与一致,《神释》中说“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都表达了这种观点,这与稍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意见相近,范氏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灭论》)又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同上)陶渊明可以说是范缜的先驱者,他对形神问题的看法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此诗在艺术上也是颇有特色的,全诗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间的相互问答来展开论述,可谓奇思异想,令这一哲学上的讨论富有生动活泼的意趣,即使在说理之中也时时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个性。如形对影的赠言中说:“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正如一位主人请一位朋友来对酌而惟恐其推辞,后来李白《月下独酌》中说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诗之意。又如写影对形的说话云:“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因影子本身没有行动的能力,所以用一“愿”字说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愿望而已。又如“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数语状写形影不离的情景,可谓维妙维肖。   此诗的遣词造句一气流走,自然矫健,无过多的修饰成份,如《神释》中说:“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说明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简明有力。至如“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音调高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故陈祚明就对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8-521

己酉岁九月九日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蔓草稀疏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清澄空气无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悲切蝉鸣已绝响,成行大雁啼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怎能不辛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如何方可舒心意,饮酒自能乐陶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靡靡(mǐ):零落的样子。

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已夕:己晚。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蔓草:蔓生的草。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余滓(z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丛雁:犹群雁。

丛:聚集。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没:指死亡。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称(chèn):适合。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永:延长。

《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

靡靡(mǐ):零落的样子。

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

”已夕:己晚。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蔓草稀疏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凋。

蔓草:蔓生的草。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清澄空气无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

余滓(zǐ):残余的渣滓,指尘埃。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悲切蝉鸣已绝响,成行大雁啼云霄。

丛雁:犹群雁。

丛:聚集。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怎能不辛劳!

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没:指死亡。

何以称我情?

浊酒且自陶。

如何方可舒心意,饮酒自能乐陶陶。

称(chèn):适合。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

永:延长。

《诗经·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

邈(miǎo):远。

世:指世俗,官场。

绝:断绝往来。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顾盼:犹言看顾、眷顾。

莫:没有人。

荆扉(fēi):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

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

希:少。

《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

”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皓(hào)已洁:已皓洁。

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

皓:白,明。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dān)瓢”句:意思是说,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

箪瓢:即箪食瓢饮。

箪:竹编的盛饭容器。

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指孔子学生颜回。

谢:辞绝。

屡:经常。

设:陈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萧索:萧条,冷落。

空宇:空荡荡的房屋。

形容一无所有。

了无:一点也没有。

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谬(miù):误,谦辞。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

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

苟:如果。

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讵(jù):岂。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一言外:一言之外。

一言:指上面四句话。

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

别: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

邈(miǎo):远。

世:指世俗,官场。

绝:断绝往来。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顾盼:犹言看顾、眷顾。

莫:没有人。

荆扉(fēi):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

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

希:少。

《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

”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皓(hào)已洁:已皓洁。

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

皓:白,明。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dān)瓢”句:意思是说,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

箪瓢:即箪食瓢饮。

箪:竹编的盛饭容器。

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指孔子学生颜回。

谢:辞绝。

屡:经常。

设:陈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萧索:萧条,冷落。

空宇:空荡荡的房屋。

形容一无所有。

了无:一点也没有。

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谬(miù):误,谦辞。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

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

苟:如果。

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讵(jù):岂。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一言外:一言之外。

一言:指上面四句话。

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

别:识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4-127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陶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

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长闭。

“寝迹衡门”,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

“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

“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寻阳。

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

这四句转折颇多。

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写景。

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

“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贴实。

四句中由风引起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

“倾耳”二句,千古传诵。

其妙处在轻淡之至,不但全无雕刻之迹,并且也无雕刻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后人一意铺张和雕刻,能以少许胜多许。

“劲气”四句,紧承风雪叙事:写寒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什么可娱悦的。

一“劲”字备见凛冽之状;

“谢屡设”三字,以婉曲诙谐之笔写穷困,尤饶达观情趣;

“了无”撇扫之词,承上启下。

“历览”八句,议论作结:屋内外一片严寒(暗包政治气候),事无“可悦”,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读“千载书”,学习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

“遗烈”两字,偶露激情。

“高操”两句,又出以诙谐,掩抑激情。

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实际上还包含作者不愿为司马氏与桓氏的争夺而去殉“臣节”的意思;

假高、愚忠,俱不屑为。

“固穷”自守,本无以此鸣高之意,故自嘲此节为“谬得”。

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说的对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是非不昧,节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

仕进的“平津”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门”,就不自嫌其“拙”了;

不说“高”,又说“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

“寄意”二句,才写到赠诗敬远的事,说“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慨。

黄文焕《陶诗析义》说这八句,转折变化,如“层波迭浪”,庶几近之;

但更应该说这“层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现为一片宁静的涟漪。

  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事实上固守其穷决非易事。

陶渊明在诗中坦率地说自己是“谬得固穷节”,论者或以为这是他的谦辞,其实这一句诗表明他本来并不想走这样一条路,现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在官场里不断运作和升迁,那是阳关大道(“平津”);

另一条是退守田园,栖迟于衡门之下,这是独木小桥。

陶渊明说,既然前一条路走不成,那么只好走后一条,这也不算是“拙”。

话是这么说,却总是有点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味道,有自我安慰的意思。

这时的陶渊明认为固守其穷乃是“拙”,算不得“高操”。

可知他本心深处并不打算“拙”,只是实逼此处、无可奈何罢了;

这与他后来下决心“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心情是两样的。

  这首诗绝大部分诗句意思都相当明确,只有结穴处“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两句颇有玄言的色彩。

这里的“一言”,或谓指“固穷”,或谓指“栖迟讵为拙”,恐怕都不大合适,既然是“一言”,应当只能是指出上句之末的那个“拙”字——否则就不止“一言”了。

  “拙”字在陶诗中出现过多次。

陶渊明后来往往在褒义上使用此字。

在此诗中,“栖迟讵为拙”这一句是为“栖迟”亦即隐居辩护的,他说这样活着还不能说是“拙”,这里“拙”字明显是贬义的。

当然,陶渊明立即又说,“拙”字在它的一般义之外还有言外之意,这就含有要替“拙”字推陈出新的意思了。

诗中末句忽然发问道:谁能够对此作出分析研究呢?

他大约是寄希望于他的从弟陶敬远罢,但也没有明言,此时诗人自己陷入了深沉的反思。

前人论陶渊明此诗往往一味称道其高尚,而无视其情感上的矛盾纠葛,尚未可称为知言。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

尽管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

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表露。

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2-503 2、 顾农.说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J].古典文学知识,2006(04)

九日闲居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53 2、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3-24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靡(mǐ):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服:用,这里转为欣赏之意。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这句本《古诗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意。斯人:指人人。乐久生:喜爱活得长久。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依辰至:依照季节到来。辰:指日、月的衷会点。《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举俗爱其名:整个社会风俗都喜爱“重九”的名称。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露凄:秋霜凄凉。暄(xuān)风:暖风,指夏季的风。气澈:空气清澈。天象明:天空明朗。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往燕”二句:南去的燕子已无踪影,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不绝。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祛(qū):除去。制:止,约束,节制。颓(tuí)龄:衰暮之年。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蓬庐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贫士,作者自指。空视时运倾:指易代之事。空视:意谓白白地看着。时运:时节,这里指重九节。倾:斜,引申为转迁的意思。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尘爵耻虚罍(léi):酒杯的生尘是空酒壶的耻辱。爵:饮酒器,指酒杯。因无酒而生灰尘,故曰“尘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这里指大酒壶。此句意本《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寒华:指秋菊。徒:徒然,白白地。荣:开花。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敛(liǎn)襟(jīn):整一整衣襟,指正坐。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里指作诗。缅(miǎn):遥远的样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栖迟:隐居而游息的意思。栖,宿;迟,缓。淹留岂无成:反用《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意谓长期隐退,难道就一事无成!淹留:久留,指长期隐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53 2、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3-24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我闲居无事,颇喜“重九”这个节名。秋菊满园,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独自空对着秋菊丛,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爱重九之名:农历九月九日为重九;古人认为九属阳之数,故重九又称重阳。“九”和“久”谐音,有活得长久之意,所以说“爱重九之名。”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靡(mǐ):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服:用,这里转为欣赏之意。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世短意常多:人生短促,忧思往往很多。这句本《古诗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之意。斯人:指人人。乐久生:喜爱活得长久。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日月依着季节来到,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依辰至:依照季节到来。辰:指日、月的衷会点。《左传·昭公七年》:“日月之会是谓辰。”举俗爱其名:整个社会风俗都喜爱“重九”的名称。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露水出现了,暖风已经停息。空气澄澈,日月星辰分外光明。露凄:秋霜凄凉。暄(xuān)风:暖风,指夏季的风。气澈:空气清澈。天象明:天空明朗。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往燕”二句:南去的燕子已无踪影,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不绝。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祛(qū):除去。制:止,约束,节制。颓(tuí)龄:衰暮之年。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茅草屋里的清贫士,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蓬庐士:居住在茅草房子中的人,即贫士,作者自指。空视时运倾:指易代之事。空视:意谓白白地看着。时运:时节,这里指重九节。倾:斜,引申为转迁的意思。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酒杯积灰,酒樽也感到羞耻;寒菊空自开放,也让人难以为情。尘爵耻虚罍(léi):酒杯的生尘是空酒壶的耻辱。爵:饮酒器,指酒杯。因无酒而生灰尘,故曰“尘爵”。罍:古代器名,用以盛酒或水,这里指大酒壶。此句意本《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寒华:指秋菊。徒:徒然,白白地。荣:开花。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整整衣襟,独自个悠然歌咏,深思遐想勾起了一片深情。敛(liǎn)襟(jīn):整一整衣襟,指正坐。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里指作诗。缅(miǎn):遥远的样子,形容后面的“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盘桓休憩本有很多欢乐,隐居乡里难道就无一事成!栖迟:隐居而游息的意思。栖,宿;迟,缓。淹留岂无成:反用《楚辞·九辨》“蹇淹留而无成”,意谓长期隐退,难道就一事无成!淹留:久留,指长期隐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53 2、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3-24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然而这一年的重九,在陶渊明的宅边,虽然有一丛丛颜色各异的菊花,然苦于无钱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视菊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因她开在众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话,这里小序中所说的“九华”也就是指菊花,诗人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议论领起,解释了重九之名,并提出感叹人生的主题。意谓人生在世,不过如白驹过隙,正由于其为极暂短的一瞬,故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忧顾虑,也导致了人们企慕长寿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按着时序的推移又来到了,人们之所以喜爱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因为“九”与“久”谐音,所以对它的喜爱正体现了对长生的渴求。这里“举俗爱其名”与小序中的“爱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炼意极精,宋代李公焕在《笺注陶渊明集》卷二中认为此句是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两句的浓缩,体现了陶渊明驾驭语言的本领。   “露凄暄风息”至“寒华徒自荣”十句写景抒情,感叹自己有菊无酒,空负良辰美景。露水凄清,暖风已止,秋高气爽,天象清明,飞去的燕子没有留下踪影,北来的大雁还有声声余响。诗人说:据说酒能祛除心中的种种烦恼,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为何我这隐居的贫士只能让重阳佳节白白地过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积满灰尘,而秋菊却在篱边空自开放。这里描写了一幅天朗气清的深秋景象,与诗人自己贫寒潦倒的处境正成鲜明对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诗人心绪的寥落,大好的时光在白白消逝,盛开的菊花也徒自争艳,诗人于是感慨系之。   “敛襟独闲谣”即写诗人的感叹,他整敛衣襟,独自闲吟,而思绪辽远,感慨遥深。想自己游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欢乐,但留滞人世不能就一无所成。诗人在这里不仅感叹人生的短暂,而且对人生的价值重新作了审视,诗中关于“深情”的内容并没有加以明确说明,只是隐隐约约地点出了作者悲从中来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无酒可饮,而更大的悲痛隐藏在心中,这就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身价值的探求。全诗一气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时行乐,空负秋光的悲叹,然忽又说“淹留岂无成”,更翻出一层意思,所以延君寿说是“一意两层收束”(《老生常谈》)。   因为此诗结语的含蓄,似有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因而历来解此诗者就以为陶渊明在此中暗寓了他对晋宋易代的悲愤,借此表示了对前朝的留恋,并有志于恢复王室之事。“空视时运倾”一句中也系有感于时事的倾覆,“尘爵”二句则表达了愿安于时命,自保贞心的愿望。最后所谓的“淹留岂无成”,即暗指自己所以羁留人间是由于还抱着复国的希望,等待一展宏图的机会。这种说法自然也不无道理,自来论陶诗的人也曾指出过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而是一个颇有感时伤世之情的人。龚自珍就说他“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考此诗序中所谓“寄怀”,诗中所谓“深情”,都似乎确有所寄托,以此推断,可能此诗确有寓意。鲁迅评陶潜说:“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此诗即体现了他对政治和生命两方面的认识。   此诗以说理与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其中某些句子凝练而新异,可见陶渊明铸词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等虽为叙述语,然遒劲新巧,词简意丰,同时无雕饰斧凿之痕,这正是陶诗的难以企及处。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21-523

饮酒·十九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畴(chóu)昔苦长饥,投耒(lěi)去学仕。

投耒:放下农具。

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将养不得节,冻馁(něi)固缠己。

将养:休息和调养。

不得节:不得法。

节,法度。

馁:饥饿。

固缠己:谓陶渊明无法摆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向立年:将近三十岁。

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

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

志意:指志向心愿。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遂:于是。

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

介然分:耿介的本分。

介然,坚固貌。

”田里:田园,故居。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冉冉:渐渐。

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

亭亭:久远的样子。

一纪:十二年。

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世路廓(kuò)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路:即世道。

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

杨朱:战国时卫人。

止:止步不前。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shì)。

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

恃:依靠,凭借。

这里有慰籍之意。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畴(chóu)昔苦长饥,投耒(lěi)去学仕。

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

投耒:放下农具。

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将养不得节,冻馁(něi)固缠己。

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

将养:休息和调养。

不得节:不得法。

节,法度。

馁:饥饿。

固缠己:谓陶渊明无法摆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

向立年:将近三十岁。

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

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

志意:指志向心愿。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

遂:于是。

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

介然分:耿介的本分。

介然,坚固貌。

”田里:田园,故居。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

冉冉:渐渐。

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

亭亭:久远的样子。

一纪:十二年。

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世路廓(kuò)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

世路:即世道。

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

杨朱:战国时卫人。

止:止步不前。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shì)。

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

恃:依靠,凭借。

这里有慰籍之意。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饮酒·其十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往昔出仕远行役,直到遥遥东海边。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道路漫长无尽头,途中风浪时阻拦。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谁使我来作远游?

似为饥饿所驱遣。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竭尽全力谋一饱,稍有即足用不完。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恐怕此行毁名誉,弃官归隐心悠闲。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678910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