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子 其二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命子 其九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厉夜生子,遂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命子 其六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咏贫士 其六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

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

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

此士胡独然?

实由罕所同;

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

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饮酒·十二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张挚一度入仕途,壮烈气节不入俗。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决意闭门与世绝,终身隐遁不再出。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杨伦归去大泽中,高尚节操在此处。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既一为官便当止,隐去何需再犹豫?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罢了尚有何话说!

世俗欺我已很久。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摆脱世上荒谬论,请随我归去隐居。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长公:张挚,字长公,西汉人,曾“官至大夫,免。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

壮节:壮烈的气节。

失时:指失去了从政的时机。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杜门:谓闭门不出。

杜,堵塞,断绝。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仲理:指东汉杨伦。

高风;

高尚的品格、操守。

兹:此,这里。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往:去。

指出仕。

已:止,停。

指辞官归隐。

狐疑:犹豫不决。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去去:这里有“且罢”、“罢了”的意思。

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奚道:还有什么可说的。

奚,何。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摆落:摆脱。

悠悠谈:指世俗妄议是非的悠谬之谈。

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隐居。

之,往,到。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张挚一度入仕途,壮烈气节不入俗。

长公:张挚,字长公,西汉人,曾“官至大夫,免。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

壮节:壮烈的气节。

失时:指失去了从政的时机。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决意闭门与世绝,终身隐遁不再出。

杜门:谓闭门不出。

杜,堵塞,断绝。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杨伦归去大泽中,高尚节操在此处。

仲理:指东汉杨伦。

高风;

高尚的品格、操守。

兹:此,这里。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既一为官便当止,隐去何需再犹豫?

往:去。

指出仕。

已:止,停。

指辞官归隐。

狐疑:犹豫不决。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罢了尚有何话说!

世俗欺我已很久。

去去:这里有“且罢”、“罢了”的意思。

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奚道:还有什么可说的。

奚,何。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摆脱世上荒谬论,请随我归去隐居。

摆落:摆脱。

悠悠谈:指世俗妄议是非的悠谬之谈。

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隐居。

之,往,到。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饮酒·十一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又有何不好?

返归自然才是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称为仁:被称为仁者;

以仁德而著称。

《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

”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

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

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gǎo)。

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死去何所知,称(chèn)心固为好。

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称心:恰合心愿。

固:必。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

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又有何不好?

返归自然才是真。

裸葬:裸体埋葬。

恶:不好。

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赠长沙公 其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何以写心,此贻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陶渊明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东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五柳先生传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更多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参考资料: 1、 李景强.《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2、 人教版八下语文课文《五柳先生传》.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3-2] 3、 张永刚 等.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与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 4、 陶渊明 著 刘继才 编.陶渊明诗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5、 陶渊明 著 逮钦立 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dǔ)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详:知道。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欣然:高兴的样子。嗜:喜好。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既:已经。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盛饭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经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黔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这。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觞:酒杯。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参考资料: 1、 李景强.《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2、 人教版八下语文课文《五柳先生传》.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3-2] 3、 张永刚 等.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与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 4、 陶渊明 著 刘继才 编.陶渊明诗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5、 陶渊明 著 逮钦立 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dǔ)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详:知道。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欣然:高兴的样子。嗜:喜好。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既:已经。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盛饭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经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黔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这。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觞:酒杯。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参考资料: 1、 李景强.《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2、 人教版八下语文课文《五柳先生传》.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3-2] 3、 张永刚 等.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与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 4、 陶渊明 著 刘继才 编.陶渊明诗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5、 陶渊明 著 逮钦立 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补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麻醉。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他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著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常著文章自娱”,不入尘网,则是他读书“每有会意”的结果。并且,“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第二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参考资料: 1、 苗絮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研究述评[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李景强.《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3、 陶渊明 著 刘继才 编.陶渊明诗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4、 朱一清.古文观止赏析集评(三):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5-38 5、 张燕瑾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65

饮酒·其五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 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