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十八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当然,你问攻伐别国的计谋,不肯说。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hào)事人,载醪(láo)祛所惑。

时:常常。

赖:依赖,依靠。

好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

载醪:带着酒。

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

《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

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觞(shāng)来为之尽,是谘(zī)无不塞。

觞:饮酒。

是谘:凡是所询问的。

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

塞,充实,充满。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

’柳下惠曰:‘不可。

’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

’”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

失:过失,失误。

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畴昔:往昔,过去。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归园田居 其五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和刘柴桑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己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茅茨己就治,新畴复应畲。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参考资料: 1、 王振泰.再说“弱女”乃陶渊明之女儿.九江师专学报,2003,4.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4-87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chóu)躇(chú)?

和(hè):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

山泽:山林湖泽,泛指原野山丘河湖。

此处代指陶渊明自己隐居的庐山之麓的乡村和大自然里,是相对于高峻幽险的庐山而言的。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招:呼唤;

邀请。

胡:何,为什么。

乃:竟,竟然。

踌躇: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直:只,仅仅。

故:因此,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索居: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

良辰入奇怀,挈(qiè)杖还西庐。

辰:时光,日子。

良辰:美好的时光。

奇:珍奇,稀奇。

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此奇货可居。

”这里是不寻常的意思。

挈:提起。

挈杖:持杖,拄杖。

西庐:指作者在柴桑县西部的旧居,具体地点难以考证。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涂:同“途”,道路。

茅茨(cí)己就治,新畴(chóu)复应畲。

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

茅茨:茅屋。

《诗经·小雅·甫田》:“如茨如梁。

”东汉郑玄注:茨,屋盖也。

”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

就,成。

新畴:新开垦的田地。

畴,已耕作的田地。

谷风转凄薄,春醪(láo)解饥劬(qú)。

谷风:即“榖风”,指东风。

凄薄: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

薄:迫近,接近。

战国屈原《九章·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谷风宜和,而反寒,故曰‘转凄薄’。

”醪:浊酒。

饥劬:饥渴劳苦。

劬:劳累。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弱女:古代习俗,生女后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

此处为比喻薄酒。

一说此诗中的“弱女”乃陶渊明之女。

男:喻醇酒。

栖(qī)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栖栖:忙碌不安貌。

共相疏:谓诗人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

疏:疏远,不亲近。

耕织称(chèn)其用,过此奚所须。

称:符合,相当。

《韩非子·王蠹》:“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奚:何,疑问词。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yì)如。

去去:不断消逝,指时间迁移。

百年外:指死后。

翳:隐藏,藏匿。

《韩非子·内储说下》:“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

”如:好像, 如同。

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 翳如:湮灭无闻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王振泰.再说“弱女”乃陶渊明之女儿.九江师专学报,2003,4.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4-87

读《山海经》 其三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崑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淫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

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

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摇船荡桨路艰难。

眼见夕阳落西山。

江山岂不险?

归子念前涂。

江山难道不险峻?

游子归心急似箭。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拔枝叶繁。

谁言客舟远?

近瞻百里余。

谁说归舟离家远?

百余里地在眼前。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路难!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00-103

乞食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 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竟:究竟。

何之:往何处去。

之:往。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斯:这。

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主人解余意,遗(wèi)赠岂虚来。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遗:赠送。

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终日夕,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

觞:进酒劝饮。

辄:就,总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新知:新交的朋友。

言咏:吟咏。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感:感激。

子:对人的尊称。

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

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jí)知何谢,冥报以相贻(yí)。

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

戢:收藏。

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

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

贻:赠送。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 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竟:究竟。

何之:往何处去。

之:往。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斯:这。

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主人解余意,遗(wèi)赠岂虚来。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遗:赠送。

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终日夕,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

觞:进酒劝饮。

辄:就,总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新知:新交的朋友。

言咏:吟咏。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感:感激。

子:对人的尊称。

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

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jí)知何谢,冥报以相贻(yí)。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

戢:收藏。

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

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

贻:赠送。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 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

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

《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皆可印证。

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

“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

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

渊明乃固穷之士。

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

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

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

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

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

多么好的人呵!

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

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

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

渊明爱酒。

“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

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

”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

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

“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

“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

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

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

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

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

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

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32-533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既来孰不去?

人理固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时光流逝如同飞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刚过开年俯仰之间,忽然又到一年之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南窗罕见憔悴枯木,北面树林一片繁荣。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雨神及时泻下甘雨,清晨吹拂祥和南风。

既来孰不去?

人理固有终。

人既生来谁能不死?

人生规律必然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生活清贫等待命尽,弯臂作枕何妨道隆。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时运变化有顺有险,纵心任性没有穷通。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倘能遇事达观视之,何必攀登嵩华高峰。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虚舟:空船,这里可解释为“轻舟”。

逸:快疾、迅速的意思。

棹(zhào):长的船桨,是划船的工具。

这两句化用《庄子·列御寇》“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之意,比喻迅速流逝的时光。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发岁:开岁,一年之始。

俛(fǔ)仰:即俯仰,形容时间短暂。

俛,同“俯”。

星纪:星次名,这里指癸丑年(413年)。

古代星岁纪年法,把周天划为十二分次,每分次有一专名,星纪即其中之一。

岁星运行一个分次,就是一年。

《晋书·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

”晋义熙九年即为癸丑岁。

奄:通“淹”,忽然的意思。

将中:将到年中,指五月。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罕:罕见,稀少。

悴:憔悴,这里是枯萎的意思,指干枯之物。

荣且丰:繁荣茂盛。

荣和丰,都有茂盛的意思。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神萍:雨师。

一作“萍光”,一作“神渊”。

《楚辞·天问》:“蓱起雨,何以兴之?

”王逸注:“蓱,萍翳,雨师名也。

”写:同“泻”,倾注。

奏:通“凑”,聚集。

景风:古代指祥和之风。

《尔雅·释天》:“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

”《列子·汤问》:“景凤翔,庆云浮。

”也指南风或东南风,如《说文·风部》:“南方曰景风。

”《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

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

”《淮南子·墬形训》:“东南曰景风。

” 既来孰不去?

人理固有终。

来、去:喻指生、死。

人理:人生的道理。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居常待其尽:安于贫困,等待命终。

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贫者,士之常也;

死者,命之终也。

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曲肱(gōng):“曲肱而枕之”的省略,即弯曲胳膊作枕头。

语本《论语·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岂伤:哪里妨害。

冲:虚,淡泊,指道的最高境界。

《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迁化:指时运的变化。

夷:平坦。

险:险阻。

肆志:随心任性。

肆,是放肆、放纵的意思。

窊(wā)隆:谓地形洼下和隆起,引申为起伏,高下。

窊,是低洼、低下;

隆,是隆起、突出。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即事:就事,对眼前事物的认识。

华嵩:华山和嵩山,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地。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时光流逝如同飞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虚舟:空船,这里可解释为“轻舟”。

逸:快疾、迅速的意思。

棹(zhào):长的船桨,是划船的工具。

这两句化用《庄子·列御寇》“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之意,比喻迅速流逝的时光。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刚过开年俯仰之间,忽然又到一年之中。

发岁:开岁,一年之始。

俛(fǔ)仰:即俯仰,形容时间短暂。

俛,同“俯”。

星纪:星次名,这里指癸丑年(413年)。

古代星岁纪年法,把周天划为十二分次,每分次有一专名,星纪即其中之一。

岁星运行一个分次,就是一年。

《晋书·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

”晋义熙九年即为癸丑岁。

奄:通“淹”,忽然的意思。

将中:将到年中,指五月。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南窗罕见憔悴枯木,北面树林一片繁荣。

罕:罕见,稀少。

悴:憔悴,这里是枯萎的意思,指干枯之物。

荣且丰:繁荣茂盛。

荣和丰,都有茂盛的意思。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雨神及时泻下甘雨,清晨吹拂祥和南风。

神萍:雨师。

一作“萍光”,一作“神渊”。

《楚辞·天问》:“蓱起雨,何以兴之?

”王逸注:“蓱,萍翳,雨师名也。

”写:同“泻”,倾注。

奏:通“凑”,聚集。

景风:古代指祥和之风。

《尔雅·释天》:“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

”《列子·汤问》:“景凤翔,庆云浮。

”也指南风或东南风,如《说文·风部》:“南方曰景风。

”《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

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

”《淮南子·墬形训》:“东南曰景风。

” 既来孰不去?

人理固有终。

人既生来谁能不死?

人生规律必然有终。

来、去:喻指生、死。

人理:人生的道理。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生活清贫等待命尽,弯臂作枕何妨道隆。

居常待其尽:安于贫困,等待命终。

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贫者,士之常也;

死者,命之终也。

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曲肱(gōng):“曲肱而枕之”的省略,即弯曲胳膊作枕头。

语本《论语·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岂伤:哪里妨害。

冲:虚,淡泊,指道的最高境界。

《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时运变化有顺有险,纵心任性没有穷通。

迁化:指时运的变化。

夷:平坦。

险:险阻。

肆志:随心任性。

肆,是放肆、放纵的意思。

窊(wā)隆:谓地形洼下和隆起,引申为起伏,高下。

窊,是低洼、低下;

隆,是隆起、突出。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倘能遇事达观视之,何必攀登嵩华高峰。

即事:就事,对眼前事物的认识。

华嵩:华山和嵩山,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地。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

读《山海经》 其六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读《山海经》 其八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死,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有会而作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旧年的谷子已经吃完,新谷还没有登场。我也算得上是一个老农,遇上了灾荒年景。来日正长,灾荒远未度过。一年的收成,既然已无指望,眼下早晚之餐仅能勉强维持不至断炊。近十天来,才真正感到饥饿困乏。一年将尽,不禁慨然长叹,写下此诗以抒发怀抱。现在我如果不把心里话说出来,后代子孙又怎么能知道呢?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年少即逢家困乏,老来更贫常受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粗食淡饭愿已足,哪敢企求精美味!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穷困仅次于子思,暑天已厌穿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一年岁月又将尽,何等辛酸又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施粥之人心善良,掩面之人非所宜。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嗟来之食何足恨,白白饿死徒自弃。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人穷斯滥非我愿,君子固穷是本志。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饥饿贫穷又何妨,古来多有我先师。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81-184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未登:谷物没登场,即尚未收割。颇为老农:做了很久的农民。老农是作者自称。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务农已久,一是指年岁既老。值年灾:逢上一年之中的灾荒。日月尚悠:日子还很长。悠:久远。未已:不停,没个完。登岁之功:一年的农业收成。登岁:丰收之年。功:指农业收成。希:希望,指望。朝夕所资:早晚的生活所需。朝夕:指每天,日常。资:资用,指吃的用的生活必需品。裁:同才。裁通:仅通。裁:同“才”,仅。这两句是说:仅能维持生活,不至于断炊。岁云夕矣:一年将尽。云:语助词,无意义。夕:指年终。永怀:用诗歌来抒写怀抱。永:通“咏”。述:陈述,抒写。指作这首诗。后生:后代,子孙。这两句是说:我不作诗把它记录下来,后代怎么知道呢?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弱年:即弱冠之年,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叫“弱冠”。这里指少年时期。家乏:家境贫困。更:经历。长饥:长久挨饿。这两句是说:少年时期家境穷困,到了老年更加挨饿。 菽(shū)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菽:豆类的总称。甘肥:指精美的食品。这两句是说:能吃上菽麦一类的饭就很满足了,哪敢羡慕那些香甜美味呢? 惄(nì)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惄如:因饥饿而愁苦之状。毛传:“惄,饥意也。调,朝也。”郑玄笺:“怒,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亚九饭:亚,次于。九饭:一个月吃九顿饭,指子思。《说苑·立节》说,子思住在卫国时,非常贫困,“三旬而九食”。这句是说,我饥饿穷愁,仅次于子思。当暑厌寒衣:在暑天还穿着讨厌的寒衣,谓贫穷而无夏衣更换。当:值。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暮:指年终,一年将近。如何:奈何。这句是说对着辛苦和悲伤而无可如何。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mèi)非。善:称许,称赞。粥者:施粥以赈济饥民的人,这里指黔敖。《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蒙袂:用衣袖蒙住脸。袂:衣袖。 嗟(jiē)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嗟来:不礼貌的吆喝声。吝:恨。徒没:白白地饿死。遗:失,弃。以上四句称许黔敖的善良本心,并为蒙袂者不食嗟来之食而婉惜,其实诗人自己也是不主张食嗟来之食的。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躬耕自资遂报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僵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陶渊明此诗“有会而作”,疑即有感于此而作。 斯滥岂攸(yōu)志,固穷夙所归。斯滥:为非作歹,指小人的行为。固穷:固守贫困,指君子的行为。《论语·卫灵公》云:“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悠志:所愿。夙所归:平素的志向所期望达到的。夙:旧。这两句是说君子可以为保持节操而穷困,小人如穷困就会干出越轨之事。 馁(něi)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馁:饥饿。在昔:过去。余多师:我有很多老师。指值得效法的先贤,如伯夷、叔齐、子思,以及不食嗟来之食的蒙袂饥者等。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81-184
678910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