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 文翻注译赏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
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
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
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
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岁暮远为客,边隅(yú)还用兵。
“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yīng)?
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岁暮远为客,边隅(yú)还用兵。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
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
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yīng)?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
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
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
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
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
“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
另外,“还”字又有又、复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日。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
于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
当时吐蕃的威胁日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
“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
“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
“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
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
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
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
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颈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
“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
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
“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全诗出语浑朴,感情挚厚;
语言精简,音韵律工谐。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尘”代边境战争;
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而且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又如“对偶”和“双关”手法,诗题“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这首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描写手法,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杜甫的想象,是虚写;
“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
杜甫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
“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
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年:326-328页
冬至 文翻注译
望岳三首·其二 文翻注译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西岳崚(líng)嶒(céng)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崚嶒:高耸突兀。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九节杖:《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
’”《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
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
祠有玉女马一匹。
”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guā)通天有一门。
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
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
”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西岳崚(líng)嶒(céng)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崚嶒:高耸突兀。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九节杖:《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
’”《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
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
祠有玉女马一匹。
”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guā)通天有一门。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
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
”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
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
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
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
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
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
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 2、 《书立方》编委会编著 .中国最美传世诗词 :重庆出版社 ,2011年9月 :69-71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文翻注译赏
春水 文翻注译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词客:诗人自谓。
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
“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词客:诗人自谓。
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
“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
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
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
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
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
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
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
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
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
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
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
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腊日 文翻注译赏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
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
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绝句 文翻注译赏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这首短诗写的是诗人到江边游玩,享受了美好的踏青节日之后,正欲赋归,却遇上吐蕃军队入侵四川,成都戒严,一时间旌旗鼓角,弥漫春郊。
和平与战争,在一天内都逢上了,感情自是复杂得很,诗人以「见旌旗」、「春城暮」、「鼓角悲」来表达自己伤时忧国的感受,而其中的「暮」、「悲」,则可感知调子颇带灰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文翻注译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糁径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zhì)子无人见,沙上凫(fú)雏(chú)傍母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糁径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zhì)子无人见,沙上凫(fú)雏(chú)傍母眠。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
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
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
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哀江头 文翻注译赏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
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
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少陵:杜甫祖籍长安杜陵。
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
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吞声哭:哭时不敢出声。
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
曲江曲:曲江的隐曲角落之处。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江头”一句:写曲江边宫门紧闭,游人绝迹。
江头宫殿:《旧唐书·文宗纪》:“上(文宗)好为诗,每诵杜甫《曲江行》(即本篇)......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
”王嗣奭《杜臆》卷二:“曲江,帝与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为谁绿:意思是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拖蜺(同‘霓’)旌。
”李善注引张揖曰:“析羽毛,染以五采,缀以缕为旌,有似虹蜺之气也。
”南苑:指曲江东南的芙蓉苑。
因在曲江之南,故称。
生颜色:万物生辉。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昭阳殿:汉代宫殿名。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为昭仪,居住于此。
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
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辇:皇帝乘坐的车子。
古代君臣不同辇,此句指杨贵妃的受宠超出常规。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才人:宫中的女官。
嚼啮:咬。
黄金勒:用黄金做的衔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仰射云:仰射云间飞鸟。
一笑:杨贵妃因才人射中飞鸟而笑。
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明眸皓齿”两句:写安史之乱起,玄宗从长安奔蜀,路经马嵬驿,禁卫军逼迫玄宗缢杀杨贵妃。
《旧唐书·杨贵妃传》:“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
’盖指贵妃也。
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
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清渭东流两句:仇兆鳌注:“马嵬驿,在京兆府兴平县(今属陕西省),渭水自陇西而来,经过兴平。
盖杨妃藳葬渭滨,上皇(玄宗)巡行剑阁,市区住西东,两无消息也。
”(《杜少陵集详注》卷四)清渭,即渭水。
剑阁,即大剑山,在今四川省剑阁县的北面,是由长安入蜀必经之道。
《太平御览》卷一六七引《水经注》:“益昌有小剑城,去大剑城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人生两句:意谓江水江花年年依旧,而人生有情,则不免感怀今昔而生悲。
以无情衬托有情,越见此情难以排遣。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胡骑:指叛军的骑兵。
欲往城南句:写极度悲哀中的迷惘心情。
原注:“甫家住城南。
”望城北:走向城北。
北方口语,说向为望。
望,一作“忘”。
城北,一作“南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
少陵:杜甫祖籍长安杜陵。
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
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吞声哭:哭时不敢出声。
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
曲江曲:曲江的隐曲角落之处。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
“江头”一句:写曲江边宫门紧闭,游人绝迹。
江头宫殿:《旧唐书·文宗纪》:“上(文宗)好为诗,每诵杜甫《曲江行》(即本篇)......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
”王嗣奭《杜臆》卷二:“曲江,帝与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为谁绿:意思是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
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拖蜺(同‘霓’)旌。
”李善注引张揖曰:“析羽毛,染以五采,缀以缕为旌,有似虹蜺之气也。
”南苑:指曲江东南的芙蓉苑。
因在曲江之南,故称。
生颜色:万物生辉。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
昭阳殿:汉代宫殿名。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为昭仪,居住于此。
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
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辇:皇帝乘坐的车子。
古代君臣不同辇,此句指杨贵妃的受宠超出常规。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
才人:宫中的女官。
嚼啮:咬。
黄金勒:用黄金做的衔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
仰射云:仰射云间飞鸟。
一笑:杨贵妃因才人射中飞鸟而笑。
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
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
“明眸皓齿”两句:写安史之乱起,玄宗从长安奔蜀,路经马嵬驿,禁卫军逼迫玄宗缢杀杨贵妃。
《旧唐书·杨贵妃传》:“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
’盖指贵妃也。
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
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
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
清渭东流两句:仇兆鳌注:“马嵬驿,在京兆府兴平县(今属陕西省),渭水自陇西而来,经过兴平。
盖杨妃藳葬渭滨,上皇(玄宗)巡行剑阁,市区住西东,两无消息也。
”(《杜少陵集详注》卷四)清渭,即渭水。
剑阁,即大剑山,在今四川省剑阁县的北面,是由长安入蜀必经之道。
《太平御览》卷一六七引《水经注》:“益昌有小剑城,去大剑城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
人生两句:意谓江水江花年年依旧,而人生有情,则不免感怀今昔而生悲。
以无情衬托有情,越见此情难以排遣。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胡骑:指叛军的骑兵。
欲往城南句:写极度悲哀中的迷惘心情。
原注:“甫家住城南。
”望城北:走向城北。
北方口语,说向为望。
望,一作“忘”。
城北,一作“南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分句分析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713年——741年期间(开元年间)经过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有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
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以往的繁华像梦一样过去了。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此时的“游人”。
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
行人哭,二层;
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
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十分不幸的。
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
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诗句含蕴无穷。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写诗人曲江所见。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
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
“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
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这些场景令诗人肝肠寸断。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
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
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
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
“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是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
“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
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
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
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
”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玄宗做出来了;
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
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
笔墨之外,有深意存在。
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
“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
侍从们就已经像这样豪华了,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就更不用说了。
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
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
这些帝王后妃们没有想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分为两层。
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
“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
“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
“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
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十分凄惨。
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
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后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逸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
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
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
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
“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
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
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
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意境赏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
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
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
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
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
再转入叙述贵妃升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之极矣。
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结构分析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
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
哀极而乐,回忆唐玄宗、杨贵妃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
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
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
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