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缭以周墙百馀里。

龙媒昔是渥洼生,汗血今称献于此。

苑中騋牝三千匹, 丰草青青寒不死。

食之豪健西域无,每岁攻驹冠边鄙。

王有虎臣司苑门,入门天厩皆云屯。

骕骦一骨独当御, 春秋二时归至尊。

至尊内外马盈亿,伏枥在坰空大存。

逸群绝足信殊杰,倜傥权奇难具论。

累累塠阜藏奔突, 往往坡陀纵超越。

角壮翻同麋鹿游,浮深簸荡鼋鼍窟。

泉出巨鱼长比人,丹砂作尾黄金鳞。

岂知异物同精气......更多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绝塞乌蛮北,孤城白帝边。

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

雄剑鸣开匣,群书满系船。

乱离心不展,衰谢日萧然。

筋力妻孥问,菁华岁月迁。

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

峡束沧江起,岩排石树圆。

拂云霾楚气,朝海蹴吴天。

煮井为盐速,烧畬度地偏。

有时惊叠嶂,何处觅平川。

鸂鶒双双舞,猕猿垒垒悬。

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

春草何曾歇,寒花亦可怜。

猎人吹戍火,野店引山泉。

唤起搔头急,扶行几屐穿。

两京犹薄产,......更多

陪李金吾花下饮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胜地初相引,余行得自娱。

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

细草称偏坐,香醪懒再酤。

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

树间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

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参考资料: 1、 海 兵.杜甫全集诗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19-12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2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参考资料: 1、 海 兵.杜甫全集诗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19-12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2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参考资料: 1、 海 兵.杜甫全集诗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19-12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2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

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

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

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2-544

绝句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参考资料: 1、 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选》: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 2、 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参考资料: 1、 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选》: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 2、 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参考资料: 1、 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选》: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 2、 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

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东吴”。

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

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

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

“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

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参考资料: 1、 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49-50 2、 詹丹.唐诗三百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蜀相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 2、 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9 .

丞相祠(cí)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

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三顾频(pín)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 2、 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9 .

丞相祠(cí)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

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三顾频(pín)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 2、 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9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

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

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怀古为了伤今。

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

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

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参考资料: 1、 赵君虎 等 .语文(必修·提高)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5-67 .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07-508 .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22-323

岐(qí)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22-323

岐(qí)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22-323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

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

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

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

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

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

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

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

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

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

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

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

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

“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

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

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

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

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

”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

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

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

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

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

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99-601

赠卫八处士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今夜又是一个什么吉日良辰,让我们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昔日往来的朋友一半已去世,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没想到我们已分别廿个春秋,今天还能亲临你家里的厅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相分别是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老友,亲切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一连喝干十几杯还没有醉意,令我感动你对老友情深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9-101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79-280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shēn)与商。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参商,二星名。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苍:灰白色。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访旧”句,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访旧,一作“访问”。“惊呼”句:有两种理解,一为: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二为:意外的死亡,使人惊呼怪叫以至心中感到火辣辣的难受。惊呼,一作“呜呼”。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háng)。成行:儿女众多。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未及已:还未等说完。“儿女”一作“驱儿”。罗,罗列酒菜。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夜雨”句:与郭林宗冒雨剪韭招待好友范逵的故事有关。林宗自种畦圃,友人范逵夜至,自冒雨剪韭,作汤饼以供之。《琼林》:冒雨剪韭,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寻梅,孟浩然自娱兴雅。“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shāng)。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诗:“主称千金寿。”累:接连。觞:饮酒。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9-101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79-280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shēn)与商。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参商,二星名。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今夜又是一个什么吉日良辰,让我们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苍:灰白色。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昔日往来的朋友一半已去世,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访旧”句,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访旧,一作“访问”。“惊呼”句:有两种理解,一为: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二为:意外的死亡,使人惊呼怪叫以至心中感到火辣辣的难受。惊呼,一作“呜呼”。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没想到我们已分别廿个春秋,今天还能亲临你家里的厅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háng)。相分别是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成行:儿女众多。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老友,亲切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未及已:还未等说完。“儿女”一作“驱儿”。罗,罗列酒菜。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夜雨”句:与郭林宗冒雨剪韭招待好友范逵的故事有关。林宗自种畦圃,友人范逵夜至,自冒雨剪韭,作汤饼以供之。《琼林》:冒雨剪韭,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寻梅,孟浩然自娱兴雅。“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shāng)。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诗:“主称千金寿。”累:接连。觞:饮酒。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一连喝干十几杯还没有醉意,令我感动你对老友情深意长。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9-101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79-280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69-170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69-170页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 萧涤非 选注 .杜甫诗选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群山万壑(hè)赴荆(jīng)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 萧涤非 选注 .杜甫诗选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群山万壑(hè)赴荆(jīng)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 萧涤非 选注 .杜甫诗选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

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

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

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

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

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577-578页

2122232425 共9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