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和二年中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云萧索,田风拂拂,麦芒如篲黍如粟。

关中父老百领襦, 关东吏人乏诟租。

健犊春耕土膏黑,菖蒲丛丛沿水脉。

殷勤为我下田租,百钱携偿丝桐客。

游春漫光坞花白, 野林散香神降席。

拜神得寿献天子,七星贯断姮娥死。

夜饮朝眠曲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觞酣出座东方高,腰横半解星劳劳。

柳苑鸦啼公主醉, 薄露压花蕙园气。

玉转湿丝牵晓水,熟粉生香琅玕紫。

夜饮朝眠断无事,楚罗之帏卧皇子。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二月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解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

仙人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

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

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

兰香神女庙(三月中作)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古春年年在,闲绿摇暖云。

松香飞晚华,柳渚含日昏。

沙砌落红满,石泉生水芹。

幽篁画新粉,蛾绿横晓门。

弱蕙不胜露,山秀愁空春。

舞珮剪鸾翼,帐带涂轻银。

兰桂吹浓香,菱藕长莘莘。

看雨逢瑶姬,乘船值江君。

吹箫饮酒醉,结绶金丝裙。

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锦鳞。

密发虚鬟飞,腻颊凝花匀。

团鬓分蛛巢,秾眉笼小唇。

弄蝶和轻妍,风光怯腰身。

深帏金鸭冷,奁镜幽凤尘。

踏雾乘同归,撼玉山上闻。

李凭箜篌引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0-99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3-284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7-669 4、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tuí)不流。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山:一作“空白”。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kōng)篌(hóu)。

江娥:一作“湘娥”。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

逗,引。

梦入神山教神妪(yù),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山:一作“坤山”。

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

有妪号成夫人。

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

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

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即吴刚。

《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0-99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3-284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7-669 4、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tuí)不流。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山:一作“空白”。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kōng)篌(hóu)。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江娥:一作“湘娥”。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

逗,引。

梦入神山教神妪(yù),老鱼跳波瘦蛟舞。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神山:一作“坤山”。

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

有妪号成夫人。

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

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

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吴质:即吴刚。

《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0-99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3-284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7-669 4、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

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

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

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

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0-992

马诗二十三首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更多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茫茫大漠沙石洁白如雪,燕山顶上新月如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什么时候能够给骏马套上镶金的笼头,让它在秋日辽阔的原野尽情驰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71-83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组咏马诗,通过对马和与马有关的许多历史故事的咏叹,表现了英杰异士的抱负和愿望,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合观组诗,浑然天成,紧紧围绕着主旋律弹奏;分而观之,每首又各有侧重而自成一体。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71-83

赠陈商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更多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长安城里有一个男子汉,二十岁的年纪心灵已经枯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佛经《楞伽》堆放在桌上,《楚辞》常常带着手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人生有时会弄得穷困无能,对着黄昏,姑且喝几杯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如今前进的道路已经堵塞,何必要存在幻想等白了头?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清苦可怜的朋友陈述圣,穿着粗布衣,边耕锄边陈列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学成了尧舜时代的古朴文体,时髦人却要求他衰朽的骈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我的柴门前车迹稀稀落落,夕阳西下,榆树影子又长又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黄昏时候,你来访问我,你苦守节操,致使额上已经打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你像那五千仞的太华山,劈地而出,抽拔挺立,森严而灵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身旁连一寸一寻的土堆都没有,却独立冲云霄,触动牵牛与北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达官贵人纵然不赏识你,可是哪能锁得住我的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我李生要师法你这太华山,傲然端坐,观看长天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逢上寒霜就做那坚强的朴樕,得到暖气就做那柔美的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当了奉礼郎,却迫使我离开这个意愿,面黄肌瘦,如同任人摆弄的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刮风飘雪,仍然在斋坛上值班,佩带铜印,贯穿着黑丝带的印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像奴婢受人颐指气使,只能乖乖地替人捧簸箕拿扫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老天的眼睛不知什么时候能睁开,也让我这把沉沦的古剑大声一吼。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145 2、 潘水根.中国文学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14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楞(léng)伽:佛教典籍名,是法相宗所依的经书之一。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道已塞:指仕进无路。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鉏(chú):同“锄”。

俎(zǔ)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王琦注:“恐是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之意。

”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学为”二句:韩愈《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达。

”衰偶:大约是批评其文章气有迂腐气。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柴门”二句:描写其居处冷落,连日光树影都显得不舒畅。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旁古:一作“旁苦”。

寻:古时长八尺为一寻。

戛(jiá):触动,碰撞。

斗牛:泛指星宿。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李生”二句:言自己要向陈商学习,宁愿闲坐,也不奔走于富贵之门。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朴樕(sù):木名。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

”毛传:“朴樕,小木也。

”后常以比喻平庸之材。

这两句自嘲命运不佳:遇艰难则如逢霜之朴樕,遇盛时亦不过像得春气之杨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礼节”二句:言自己虽为奉礼郎,但在礼节方面远不及陈商,就像巫祝祭祀所用的刍狗一样卑琐不堪。

这是自嘲之辞。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直:通“值”,值班。

斋坛:祭坛。

当时李贺任奉礼郎,职掌祭祀君臣版位、陈设祭器、赞导跪拜,所以说直斋坛。

“墨组”句:黑丝带穿在铜印上作绶带。

《汉书·百官公卿表》:“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

”而奉礼郎仅从九品,无印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臣妾:犹奴婢。

郑玄《周礼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天眼”二句:言何时得遇明主,自己将如古剑鸣吼飞腾。

这是激愤之语。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145 2、 潘水根.中国文学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14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长安城里有一个男子汉,二十岁的年纪心灵已经枯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佛经《楞伽》堆放在桌上,《楚辞》常常带着手肘后。

楞(léng)伽:佛教典籍名,是法相宗所依的经书之一。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人生有时会弄得穷困无能,对着黄昏,姑且喝几杯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如今前进的道路已经堵塞,何必要存在幻想等白了头?

道已塞:指仕进无路。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清苦可怜的朋友陈述圣,穿着粗布衣,边耕锄边陈列俎豆。

鉏(chú):同“锄”。

俎(zǔ)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王琦注:“恐是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之意。

”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学成了尧舜时代的古朴文体,时髦人却要求他衰朽的骈偶。

“学为”二句:韩愈《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达。

”衰偶:大约是批评其文章气有迂腐气。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我的柴门前车迹稀稀落落,夕阳西下,榆树影子又长又瘦。

“柴门”二句:描写其居处冷落,连日光树影都显得不舒畅。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黄昏时候,你来访问我,你苦守节操,致使额上已经打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你像那五千仞的太华山,劈地而出,抽拔挺立,森严而灵秀。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身旁连一寸一寻的土堆都没有,却独立冲云霄,触动牵牛与北斗。

旁古:一作“旁苦”。

寻:古时长八尺为一寻。

戛(jiá):触动,碰撞。

斗牛:泛指星宿。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达官贵人纵然不赏识你,可是哪能锁得住我的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我李生要师法你这太华山,傲然端坐,观看长天白昼。

“李生”二句:言自己要向陈商学习,宁愿闲坐,也不奔走于富贵之门。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逢上寒霜就做那坚强的朴樕,得到暖气就做那柔美的春柳。

朴樕(sù):木名。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

”毛传:“朴樕,小木也。

”后常以比喻平庸之材。

这两句自嘲命运不佳:遇艰难则如逢霜之朴樕,遇盛时亦不过像得春气之杨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当了奉礼郎,却迫使我离开这个意愿,面黄肌瘦,如同任人摆弄的刍狗。

“礼节”二句:言自己虽为奉礼郎,但在礼节方面远不及陈商,就像巫祝祭祀所用的刍狗一样卑琐不堪。

这是自嘲之辞。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刮风飘雪,仍然在斋坛上值班,佩带铜印,贯穿着黑丝带的印绶。

直:通“值”,值班。

斋坛:祭坛。

当时李贺任奉礼郎,职掌祭祀君臣版位、陈设祭器、赞导跪拜,所以说直斋坛。

“墨组”句:黑丝带穿在铜印上作绶带。

《汉书·百官公卿表》:“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

”而奉礼郎仅从九品,无印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像奴婢受人颐指气使,只能乖乖地替人捧簸箕拿扫帚。

臣妾:犹奴婢。

郑玄《周礼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老天的眼睛不知什么时候能睁开,也让我这把沉沦的古剑大声一吼。

“天眼”二句:言何时得遇明主,自己将如古剑鸣吼飞腾。

这是激愤之语。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145 2、 潘水根.中国文学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14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此诗开头八句,作者诉说自己政治上“穷拙”的遭际。

在“只今道已塞”的景况下,他日暮饮酒,酷爱诵读《楞伽经》和《楚辞》,以排遣内心的苦闷。

他已看破官场的黑暗内幕,仕进的前途已经被阻塞,所以产生了“心已朽”的心态。

这时他已二十一二岁,诗云“二十”,当为约数。

“人生”两句,表达了很深的人生感叹。

  第九句至第十六句,写陈商的景况。

先形容他寒酸落拓,穿着布衣,雅尚礼仪,他不肯追逐时尚,苦学古文辞,不像时人追求委靡的骈偶文风。

次叙他的家很少有人来访,门庭冷落,连车轮的印迹都冻结起来,门前的榆树在夕阳照射下拖着瘦长的影子。

这里,写景凄凉,与前文写人“凄凄”相呼应。

黄昏时节来寻访作者,固守苦节,春气亦为之郁结不畅。

以上八句诗,描述陈商的形貌、品格及其遭际。

  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四句,称颂陈商的品格并表示师法陈商的心意。

前四句写华山之高峻,用暗喻手法,比喻陈商人品、才学之崇高。

后四句,说公卿们纵使不看重陈商,作者也不能禁口不称赞,他还要师法陈商,宁愿终日箕踞长坐,也不肯奔走权贵之门。

诗句生动地表达出作者钦佩陈商的心仪和景行仰止的态度。

  第二十五句至第三十二句,诗思又回到自己身上。

“朴樕”两句,是自谦之词,承上言,作者才不及陈商,不论何时,都不能成材。

“礼节”以下六句,说到作者官职卑微,身为奉礼郎,专司礼仪,与作者的性格相背悖,形容憔悴,如同祭祀后被人抛在路边的刍狗。

风雪天在斋坛值班,身穿黑色祭服,神气态度犹如承事箕帚的奴婢。

诗句备述作者任职时所受的屈辱。

  诗的最后两句,巧妙运用古小说的典故,表达出宏大的志愿。

这层诗意,涵盖陈商和作者两人,说何时天眼张开,他们像古剑那样鸣吼而飞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李贺诗中,“剑飞”“剑吼”之意象屡见,如“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临岐击剑生铜吼”(《开愁歌》),此诗又云“剑吼”,都有自喻之意,期望实现理想,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诗先分别写李贺、陈商,后写李贺师法陈商,再写李贺直斋坛的情景,各用齐整的八句诗为一个诗段,最后两句,以两人同时收结,形成单起双收的结构特征,自始至终将诗人和陈商交糅起来描写,写李贺,其中有陈商的神骨;

写陈商,其中有李贺的气质,完善地创造出诗篇的结构美。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2-106

昌谷读书示巴童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虫噪灯暗,我的家境是那样贫寒;

夜寒药浓,我的身体是那样孱弱。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样孤单;

只有你,怜悯我这垂翅败落的苦鸟,不畏艰辛,与我作伴。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ISBN:9787532525218。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薄:微弱。

宵:宵夜。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君:指巴童。

垂翅客:诗人以斗败垂翅而逃的禽鸟自比。

尚:还。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ISBN:9787532525218。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虫噪灯暗,夜寒药浓。

政治上的失意与贫病交加,令诗人感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诗人把他的感激之情奉送给了日夜相随的巴童。

不难发现闪烁其中的,还有诗人横遭委弃的悲情。

此诗可与诗人代巴童作答的诗—《巴童答》对读。

“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

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

”诗人百般无奈,又借巴童对答来做自我宽慰。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诗歌渊源及影响研究》,李德辉,凤凰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9787550600157。

塞下曲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为边城。

陆机有《出自蓟北门行》。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青海,唐时属吐谷浑。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寒金,刁斗也。

夜刻,夜更也。

蕃甲鏁蛇鳞,马嘶青冢白:蕃甲,兵甲多也。

蕃,众多,《说文》:“蕃,草茂也。

”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秋静见旄头,沙逺席覉愁:旄头,星名,为冀州之分野。

《史记》:"昴曰旄头,胡星也。

" 席覉,席箕,一名塞芦。

马草也,生 北方。

古诗:"千里席箕草。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帐北,军帐以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617181920 共2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