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文翻注译赏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4页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摇落:零落。
凋残。
这里指台已倾废。
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
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台。
垒:军事工事。
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因是秋天,故云“寒磬”。
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
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4页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摇落:零落。
凋残。
这里指台已倾废。
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
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台。
垒:军事工事。
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因是秋天,故云“寒磬”。
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
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4页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
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
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
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
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
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
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
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
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
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
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
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
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
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便捷数据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bian-jie.cn/search/gushiwen/1/21025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