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

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

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

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

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

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

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连:连接。

足:满足、知足。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

”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

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指秋风。

偷:行动瞒着别人。

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不要。

旁人:家人。

闲:悠闲;

看:观察,观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连:连接。

足:满足、知足。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

”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

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西风:指秋风。

偷:行动瞒着别人。

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不要。

旁人:家人。

闲:悠闲;

看:观察,观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

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

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

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

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

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

《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

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

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

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

“拄杖”,表明年老。

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

“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

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

下句说山园富有。

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

”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

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

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

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

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

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

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

“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

“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

“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

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

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

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

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

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

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

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

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丑奴儿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

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

说与西风一任秋。

玉楼春·戏赋云山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

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

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8月 :1598-1600 .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归隐的园圃刚刚开成,白鹤猿猴都在惊怪,主人没有归来,归隐山林本是我平生的志趣,为什么甘为士人所笑,总是混迹尘埃?

厌倦了官场就该急流勇退,求清闲愈早愈好,岂止是为享受莼羹鲈脍?

你看那秋江上,听到弓弦响,惊雁急忙躲闪,行船回头,是因为骇浪扑来。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东冈上盖起那茅屋书斋,最好是把门窗临湖开。

要划船垂钓,先种下柳树一排排;

插上稀疏的篱笆保护翠竹,但不要妨碍赏梅。

秋菊可餐服,春兰能佩戴,两种花留给我归来亲手栽。

我反复思考,只怕圣上不让我离开,归隐之章仍在犹豫徘徊。

参考资料: 1、 刘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1-65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惟求仲、羊仲从之游。

”皆隐士。

后称退隐的居处为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鹤怨猿惊:表达出自己急切归隐的心情。

化用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至於还飈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稼轩:辛弃疾号稼轩。

洪迈《稼轩记》说:辛弃疾在带湖建了一所很宏大的私人别墅,在新居右侧,建了上百间的房子,左侧,开辟了“稻田泱泱”,还余下十弓的空地,“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耜之为者。

”甚:正是。

云山,农村。

意气:神态。

《史记·管晏列传》:“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这里作志气讲。

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

抵死:终究,毕竟。

意倦须还:这里指退隐回家。

莼羹鲈脍:美味。

《世说新语·识鉴篇》:西晋张翰官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归。

”“秋江上”三句:比喻在官场碰壁,遭人排挤,因此避世。

庾信《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诗:“麋兴丽箭,雁落惊弦。

”骇浪,形容海浪像马受惊时的奔跑。

作者感觉到官场的奸诈险恶。

要作雁避船回的准备。

这就是回带湖的动机。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东冈:东边的小岑。

葺(qì),用茅草修复房子叫葺。

好都把:作必须统统地解。

轩:小房子。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诗:“白发思家万里回,小轩临水为花开。

”秋菊:语出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春兰:语出《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兰有春秋二种,都可以佩带。

这里写春兰,是与上边的秋菊相对。

一说这两句化用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表明作者自己如屈原一般志行高洁,不愿同流合污。

先生:是下人对辛弃疾的称呼。

参考资料: 1、 刘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1-65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

蓦然敛袂却亭亭。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拔山:比喻力大。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

蓦然敛袂却亭亭。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青青:兼谓鬓发,指虞姬。

敛袂(mèi):整理衣袖,此言罢舞。

亭亭:状形体挺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

蓦然敛袂却亭亭。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

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

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

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

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

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

“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

“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

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

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

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

“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

“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

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

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心想到高楼上观看美景躲避忧愁,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

我走过好几个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许许多多亲戚好友都已白了头。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休息。

难道个个都要到边塞去立功封侯?

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我能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该有多么自由。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白话宋词精华:哈尔滨出版社,1992:361 2、 王延梯.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18 3、 郑竹青.中华诗词经典 第四卷:学习出版社,2011:2809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经行:经过。

白头:头发变花白。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归休去:退休、致仕。

去,语助词。

不成:反诘词,难道。

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

元:同“原”。

得似:真是,宋元问人口语。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白话宋词精华:哈尔滨出版社,1992:361 2、 王延梯.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18 3、 郑竹青.中华诗词经典 第四卷:学习出版社,2011:2809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心想到高楼上观看美景躲避忧愁,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

我走过好几个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许许多多亲戚好友都已白了头。

经行:经过。

白头:头发变花白。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休息。

难道个个都要到边塞去立功封侯?

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我能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该有多么自由。

归休去:退休、致仕。

去,语助词。

不成:反诘词,难道。

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

元:同“原”。

得似:真是,宋元问人口语。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白话宋词精华:哈尔滨出版社,1992:361 2、 王延梯.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18 3、 郑竹青.中华诗词经典 第四卷:学习出版社,2011:2809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上片主要抒发时光易逝的愁恨。

起韵一笔包举,总言忧愁的难以摆脱,为下文分别诉说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预留了地步。

在这里,词人“天真地”想通过上楼登高来摆脱令他难以忍受又无法回避的忧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满了奇趣,而他感到忧愁如有脚、又随他上楼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

在表达上,化不可见的抽象之愁为有可以触碰与回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写抽象的生动趣味,同时,“欲上······愁还”的传情方法,又为文气增加了转折跌宕的灵活之趣。

接韵具体表明他所忧愁的内容,是自然也在变迁、亲朋也在衰老白头的时间不居之恨。

“几处”与“多少”的限定,空处传神,包揽无限,写出了自然变迁和人生衰老之多简直无法据实计算的大愁苦。

这种对于时光易逝的忧愁,是词人“时间意识”觉醒的表现,而“时间意识”又是与人对于存在的反思与觉悟有关的,是一种看似脆弱,其实深刻的对于生命虚无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词人产生这样深刻的生命虚无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单纯的哲学思考,而是由非常具体而强烈的生命体验所导致的。

  于是,过片再进一层,揭示了导致其时间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业难成之愁。

他以感情强烈的语言反复其意与反问自己: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难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罢休不成?

意谓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

实际上,它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业的愁苦。

这样,上下片就由这两种愁苦在文理上连成浑然的一体。

结韵进而揭出使自己产生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的具体触机,是那种恍若浮云一样到处漂泊的游宦生涯。

然后他再转过一层,巧妙运用“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意义为自己下了这一转语,如果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很自由。

这样的转语,泄露了他“游宦成羁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采用层层剥笋的见心法,由愁一时间之愁一功业难成之愁一游宦成羁旅之愁,这样就由远而近,填充了越来越具体的生命痛苦:通过他的“剥笋”法抒情,越来越清晰地表现了他愁苦的来处。

其总体艺术风貌是,感情浓郁,措意生动,文理自然而兼变化之趣。

此外,因为暗喻的巧妙运用,这首词显示了深厚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白话宋词精华:哈尔滨出版社,1992:361 2、 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864-865

一剪梅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记得同烧此夜香。

人在回廊。

月在回廊。

而今独自睚昏黄。

行也思量。

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

千断人肠。

万断人肠。

雁儿何处是仙乡。

来也恓惶。

去也恓惶。

蝶恋花·何物能令公怒喜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何物能令公怒喜?

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

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

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

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

何物能令公怒喜?

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

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

有什么能使您又是开心又是生气呢?

山要人来,人却没有那个意思。

就好像那哀婉的古筝琴头架弦的齿状横木,千情万意已经没有了时间。

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

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

自从您给我写了《稼轩记》,如今我代替二陆完成这个,好的话语是鲜花难以比拟的。

人老眼花,看见了花朵从空白处出现,字迹还没见到人却已经心醉。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辛弃疾.漱玉词注 :齐鲁书社 ,2009:95

何物能令公怒喜?

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

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

有什么能使您又是开心又是生气呢?

山要人来,人却没有那个意思。

就好像那哀婉的古筝琴头架弦的齿状横木,千情万意已经没有了时间。

令公怒喜:《世说新语·宠礼》:王恂、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恂为主薄,超为记室参军。

超为人多髯,恂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薄,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哀筝:哀婉的筝声。

弦下齿:琴头架弦的齿状横木。

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

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

自从您给我写了《稼轩记》,如今我代替二陆完成这个,好的话语是鲜花难以比拟的。

人老眼花,看见了花朵从空白处出现,字迹还没见到人却已经心醉。

“自要”句:韩愈有《郓州溪堂诗》,诗前有长,记溪堂修建因由。

这里指韩元吉为作者写的《稼轩记》。

韩元吉从兄名元龙,字子云,仕终直龙图阁。

浙西提刑,与韩元吉俱以文学显名当世,故下句拟之陆机、陆云。

机云:以二陆比二韩。

《晋书·陆机陆云传》谓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

“云字士龙,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

号曰二陆。

”银钩:一种草书体,这里指字迹。

《书苑》:“晋索靖草书绝代,名曰银钩蔓尾。

”白居易《鸡距笔赋》:“搦之而变成金距,书之而化出银钩”。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辛弃疾.漱玉词注 :齐鲁书社 ,2009:95

何物能令公怒喜?

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

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

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

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

  上片写自己退隐的感受。

既有喜也有怒,“怒”的是被迫闲居,“喜”的是离开朝廷是非地,这是后退一步的想法。

起句破空而来,探寻什么事物能左右作者喜怒哀乐之情。

这句词是从《世说新语》点化而来的。

据《世说新语》引荆州民谣说:“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原意是说王恂和郗超多智术,能操纵桓温的感情,使其喜、怒。

而此处只是借以提出问题,引出下面的叙议。

“山要”二句紧承“何物”二字,阐述其喜怒的原因。

言山要人来此居住,而人却要山没有意念。

如果山没有意念,则和作者之心相同,便能使作者喜欢;

反之,则会使作者愤怒。

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强烈感情。

“恰似”二句写自己闲居以来的思想状况。

言其像“哀筝弦下齿”随着人弹奏力度之不同便发出或低或昂或喜或悲的声调一样,自己也随着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而产生“千情万意”,无穷无尽,反复不已,使自己长期处于矛盾痛苦之中,令人愤怒之极。

  下片写对韩元吉的希望。

换头写自己在带湖府第中建了一个“稼轩”,希望韩元吉能为它作篇序。

韩愈有《郓州溪堂诗》,诗前有长序,记溪堂修建因由,并刻石于郓州,“溪堂韩作记”本意指此。

洪迈曾为辛弃疾作《稼轩记》,韩元吉有无作记不见载籍,估计此处是因韩元吉与韩愈同姓,故连类而及,以便下文颂扬其文学才华。

“今代”二句赞扬韩元吉文章写得好,元吉及其从兄可以和晋代著名诗人陆机与陆云相媲美。

作者在《太常引·寿韩南涧尚书》词中说:“今代又尊韩,道吏部、文章泰山。

”此处与之同意,都是称赞韩元吉文学成就之高。

“老眼”二句写自己盼望心情之切。

言其虽还没有见到韩元吉的佳作,自己已经沉醉其中,表达了作者对韩元吉的崇敬和喜悦之情,并对起句“喜怒”二字作出应有的回应,富有余味。

由此词可看出辛词对题材的开拓,任何事情都可用词来表达,“词为艳科”的藩篱已不复存在。

  全词叙述了自己落职闲居后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表达了作者对韩元吉的要求和希望,可谓千情万意,百感交集,但乐观仍为其基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277

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

谁解相怜。

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

放在愁边。

却自移家向酒泉。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

谁解相怜。

又把愁来做个天。

近来我的愁苦像天一样大,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呢?

正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我又只好把愁闷痛楚比着天一样大。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

放在愁边。

却自移家向酒泉。

人们都喜欢将古代和今天无穷无尽的事儿,放置在愁苦之中。

我虽然也有许多悲愁,但我更愿意用畅饮美酒来消解愁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2122232425 共8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