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 病


拼音:qu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按牙体破坏程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三度,依病变进展情况,可分为慢性龋、急性龋、静止龋三期,还有继发龋。 二、症状 (一)分度 1.浅龋:牙体破坏仅限于釉质层,有点隙裂沟或邻面,呈墨浸样或白垩色。很少有症状,患牙常有牙齿敏感。 2.中龋:龋蚀侵及牙本质浅层,多已形成龋洞,患牙对科、酸或对冷、热刺激有敏感表现。 3.深龋:龋蚀侵及牙本质深层,继续发展即可引起牙髓病,对食物嵌塞和温度刺激均有激发痛。

治疗: (二)分期 1.慢性龋:一般情况下龋蚀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2.急性龋:也称猖撅龋,多发生于儿童和久病体弱者。龋病同时累及多数牙齿和牙齿多数牙面,且病情较重,龋蚀进程较迅速。 3.静止龋:龋病发展到某一 阶段,龋损停止,不再发展。龋洞在粮面,洞形敞开呈浅碟状,牙本质底呈黄褐色,质硬而光亮,对温度刺激不敏感。 4.继发龋:已修复过龋洞在其充填物边缘又发生龋蚀。 [治疗] 浅龋应将龋坏组织彻底除去,然后行严密充填,窝沟封闭法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药物治疗适用于易于清洁牙面的浅龋,常用氨硝酸银溶液和氟化钠甘油糊剂。中龋患牙需进行牙体修复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填法,也可用嵌体修复。深龋患牙需进行牙体修复,充填法和嵌体是最常用的修复方法。

相关信息: [预防] 增强宿主抗龋力,控制菌斑,限制糖食,饮水中加氟、口服氟化物。洁牙剂加氟,用葡聚糖酶和变聚糖酶含漱,用百分之零点二洗必泰液漱口,食用糖代用品等。

龋病是一种牙体硬组织逐渐毁坏崩解而形成实质缺损的疾病。

其发生率高,分布极广,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因] 本病与细菌、食物、宿主、时间因素有关。

主要致龋菌有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放线菌,食物以及碳水化合物,尤其蔗糖为主要致龋食物,宿主牙齿结构有缺陷、排列拥挤、重叠,缺微量元素氟、钒、锶、钼等,龋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缓慢过程。

牙齿敏感症


拼音:ya

症状: [诊断] 主要表现为激发痛,刺激除去后疼痛即消失,其中以机械刺激最显著。用探针尖在牙面上寻找一个或数个敏感点或敏感区,可引起病人特殊的酸、软、痛症状。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治疗相应的牙体疾病,覆盖暴露的牙本质,调磨过高的牙尖。 二、脱敏治疗 胎面个别敏感点用麝香草酚熨热脱敏,胎面多个敏感点或区用碘化银、氨硝酸银或酚醛树脂脱敏,牙颈部敏感区用含氟糊剂如70%五氟化钠甘油糊剂涂擦脱敏,全口多个牙颌面或牙颈部敏感,可用氟离子和钙离子导人法脱敏。也可咀嚼茶叶,生核桃仁或大蒜,或用含氟牙膏涂擦,可有脱敏效果,采用激光脱敏也有一定疗效。

相关信息:

牙齿敏感症是指牙齿上暴露的牙本质受到机械、化学或温度刺激时,产生一种特殊的酸、软、痛的症状。

[病因] 龋病、磨损、酸蚀症、楔状缺损、牙隐裂、牙折等可引起本病,还与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神经衰弱、头颈部放射治疗等有关

慢性单纯性龈炎


拼音:man

症状: 患牙龈炎时游离龈和龈乳头呈鲜红或暗红色,重者炎症充血可波及附着龈,牙龈组织肿胀,龈缘变厚,牙间乳头圆钝与牙面不再紧贴,点彩消失,表面光亮,牙龈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日久牙龈变得坚硬、肥厚,龈沟可达3mm,牙龈溢脓,轻触即出血。

治疗: 治疗应消除菌斑、牙石及可造成菌斑滞留的因素及其他刺激因素。

相关信息:

慢性单纯性龈炎也称慢性龈缘炎,是最常见的牙龈疾病几乎每个成年人在一生中均可发生本病。

增生性龈炎


拼音:zen

症状: [诊断] 主要见于青少年,牙龈发生慢性炎症,伴牙龈增大。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炎症型增生性龈炎 牙龈深红或暗红色,松软光亮,易出血,龈缘肥厚,乳头常呈圆球状增大,甚至盖过牙面1/3或更多,龈沟探诊深度大于3mm或更多,病程短。 二、纤维型增生性龈炎 牙龈呈实质性肥大,较硬而有弹性,颜色接近正常,病程长。

治疗: [治疗] 去除一切局部刺激因素,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用口呼吸者应予改正,上唇过短可戴前庭盾,并进行唇肌训练,或夜间在唇侧牙龈涂凡士林。纤维性增生部分可施行牙龈成形术,恢复牙龈生理外形。牙周塞治术和牙龈按摩也有助于消除炎症和肿胀。

相关信息:

增生性龈炎也称炎症性牙龈肥大,是引起牙龈肿大的最常见疾病。

药物性牙龈增生


拼音:yao

症状: 患者有服药史。牙龈实质性增生,增生的牙龈表面呈桑椹状或有小的分叶,质地坚实,略有弹性,呈淡红色,一般无出血倾向,无疼痛。

治疗: 治疗应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彻底消除菌斑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增生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和修整牙龈外形,对需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心痛定、环孢菌素等药物的患者,应在用药前先治疗原有的慢性牙龈炎。

药物性牙龈增生主要由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大仑丁)和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引起,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者有40%-50%发生,30%应用环孢菌素者也可发生。

单纯性牙周炎


拼音:d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常见于30-50岁,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病情也愈重。 二、症状 牙龈炎性肿胀,牙龈缘和龈乳头红肿广泛、严重,或组织松软,颜色改变,表现为刷牙出血,甚至出现自发性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牙龈退缩。常无疼痛,但牙根暴露的牙齿当温度变化、食物和触及时可引起敏感。食物嵌塞于深部、咬合创伤、咀嚼时或咀嚼后钝痛,牙周脓肿形成后可有跳痛和叩痛,或吃甜食、温度变化可引起疼痛。可有牙槽骨吸收和骨破坏。

治疗: ***分度 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一)轻度 牙周袋小于等于4mm,牙周附着丧失小于等于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 (二)中度 牙周袋小于等于6mm,牙周附着丧失小于等于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3,但小于1/3,根分歧区可有轻度病变。 (三)重度 牙周袋大于6mm,牙周附着丧失大于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的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2。有根分歧病变,牙齿多已松动。 [治疗] 一、局部治疗 控制菌斑,彻底清除牙石,牙周袋及根面可用复方碘液或抗菌药物,经上述治疗仍有较深牙周袋或根面牙石不易清除时则行牙周手术,松动牙行固定术,调股,拔除不能保留的病牙。 . 二、全身治疗 除非出现急性牙周症状,一般不用抗生素,严重者可口服甲硝唑,每次0.2g,每日3-4次,共用1周,选用牙周宁、中药、维生素类,控制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贫血、消化道疾病、神经衰弱及消耗性疾病。

相关信息:

单纯性牙周炎也称慢性成人牙周炎或慢性牙周炎,约占牙周炎的95%。

[病因] 局部刺激因素如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是发生的主要原因,全身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

青少年牙周炎


拼音:qing

症状: [诊断] 局限型局限于切牙和第一磨牙,弥漫型波及全口多数牙齿。主要发生于青春期至25岁,男女比例为1:5。患者有咀嚼无力,牙龈发痒。口腔较清洁,菌斑、牙石很少,牙龈炎症轻微,但却已有深牙周袋,早期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出现牙间隙。好发牙位为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全口患牙不超过14个,多为左右对称。X线摄片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早期彻底治疗,加强维护期 复查和治疗,每2-3个月2次, 至少持续2-3年。洁治、刮治、 根面平整,用正畸法将移位的前 牙复位排齐。全身应用抗生素如 四环素,每次0.25g,每日4次, 共2-3星期。或螺旋霉素每次 0.2g,每日4次,共1星期,或行 翻瓣手术。增强防御功能,用六 味地黄丸、固齿丸、牙周宁等。

相关信息:

青少年牙周炎在10-19岁年龄组患病率为0.1%-3.4%,特点是牙周结缔组织及牙槽骨的迅速破坏、丧失。

[病因] 与细菌感染、家族遗传、免疫缺陷及全身因素有关。

再生障碍性贫血


拼音:zai

症状: [诊断] 一、分期 可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 障两种类型。 二、发病 本病以青壮年患者居多,男 性略高于女性。 三、症状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体表及内脏出血、发热、反复感染。 (一)急性再障 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常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发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随病情进展,贫血、出血呈进行性加重,多有内脏出血,有消化道出血,泌尿及生殖系出血,常因颅内出血而致死,皮肤粘膜广泛严重出血。有高热,发热原因均系感染,以败血症、口咽部感染和肺炎最为常见,感染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二)慢性再障 起病、进展缓慢。贫血为首要表现。出血多不严重,多限于皮肤粘膜如牙龈、口腔、鼻。常有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不规则低热,个别患者急性发作时,贫血、出血、感染加重。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骨髓象、骨髓活检、99mTcS或777INCI3-核黄素骨髓扫描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饮食。加强保护性隔离措施,注意皮肤、口腔卫生。 二、病因治疗 去除病因,忌用阿斯匹林类药物。 三、药物治疗 (一)雌激素 常给丙酸睾丸酮每次50~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或康力龙每次2~4毫克,每日3次;或达那唑(炔睾醇)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适用于有出血倾向或免疫因素的再障。常用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严重者可予氢化可的松,每日100-200毫克,静滴。 (三)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有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严重再障。常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每日15~20毫克/千克,与氢化可的松100毫克或地塞米松20毫克,同时静滴,连用4-5日;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也可选用环孢菌素A每日5-12毫克/千克;或左旋咪唑每次50毫克,每日3次,每周用药3日。 (四)一叶秋碱和茛菪类药物 一叶秋碱每日8~24毫克,肌注,连用1~2个月。莫着类药物女口654-2每日0.5~2毫克/千克,静滴,1个月为一疗程;茛菪浸膏片每次20~40毫克开始,每日3次,每日递增10-20毫克,直至200-300毫克;调微一号每次0.09毫克,每日3次。 (五)氯化钴 对儿童患者疗效较好。每次30毫克,每日3~4次。 四、对症治疗 当出血严重,血红蛋白小于60克/升应予输血。可给输成分血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对并发感染者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对致病菌有效,对造血功能无损害的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皮肤及粘膜出血。可用止血敏、止血环酸,每日输入血小板悬液,月经过多者可口服避孕药如炔诺酮。 五、中医中药 中医补肾疗法合并雄激素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常用中药为鹿角胶、仙茅、仙灵脾、生熟地、首乌、当归、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阿胶等。 六、手术治疗 骨髓增生尚可,有溶血现象,网织红细胞、溶血指数较高,脾脏稍大而需大量反复输血;慢性再障半年以上积极治疗无效反而恶化者,应行脾切除术。近年来对急性严重型再障,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显著减少者采用骨髓与胎肝移植有一定疗效。从外周血分离造血干细胞,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也用于重型再障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急性再障预后较差,多于发病1年内死亡,多数病例死于颅内出血和感染。慢性再障经治疗约有30%-50%的病例得以治愈。骨髓移植的成功提高了再障的治愈率。 [预防] 滥用药物特别是对造血系统有害的药物是再障的重要原因,必须提高警惕。工农业生产中造成环境污染值得重视,尤其是在对造血有害物质的生产中必须遵守防护措施,提高卫生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尽量减少接触有害造血的物质。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及不明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症。

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

本病的年发病率为0.47/10万,急性再障为0.14/10万,慢性再障为0.6/10万。

[病因] 原发性再障稍多于继发性再障。

一、药物和化学物质 在继发性再障中以药物引起者较常见。

引起再障的药物有抗癌药如氮芥类、白消安、环磷酰胺、氨甲喋呤、6-硫基......更多

血吸虫病


拼音:xue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在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史。流行区渔民在接触疫水后5-15小时,在尾蚴侵人处出现有痒感的红色点状丘疹,数天后自退。可引起咳嗽、咯血。潜伏期20-60日。 二、症状 (一)急性血吸虫病 发病多在夏秋季节,常有许多人感染。发热持续15-16日,毒血症症状不明显。出现荨麻疹,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生急性结肠炎而有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或粘液。肝脾肿大、压痛。咳嗽、胸痛等轻微,少数可见蛋白尿。 (二)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 小量反复感染多表现为慢性,可无急性病史。轻者仅有乏力和血吸虫性结肠炎。形成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者上消化道出血发作间歇期长,出血病死率低,几乎无黄疸,肝昏迷罕见,肝功能多正常。 三、辅助检查 粪便沉淀镜检及孵化,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粘膜活检,免疫学方法如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辅助诊断。 四、并发症 可合并肝门脉高压症、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甚至结肠癌。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卧床休息,保证营养。肝纤维化者可参考肝硬化的治疗措施。 二、病原治疗 急性者应用吡喹酮,总量120毫克/千克,分几次四日服完。慢性与晚期患者也用吡喹酮,总量40毫克/千克,顿服或分2次服用;或用左旋吡喹酮治疗,剂量可减少一半;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相关信息: [预后] 预后大多良好。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及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较差。 [预防] 流行区的病人、病牛进行治疗。采用土埋法或氯硝柳胺等药物杀灭钉螺。加强个人防护,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人氯硝柳胺和松节油制成的防护剂有杀死尾蚴作用。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疾病。

我国流行区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其湖沼地带。

[病因]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五'种。

我国的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

传染源为病人、感染的牛、猪和鼠类。

人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时,尾蚴即侵入皮肤或粘膜。

凡有钉螺存在的地区均为本病流行区。

痤 疮


拼音:zuo

症状: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 本病主要与雄性激素增多、微生物如痤疮棒状杆菌有关,遗传、饮食、胃肠功能障碍、毛囊虫感染也起一定作用。 [诊断] 一、寻常性痤疮 多见,常见于青年,好发于颜面、肩部、前胸、后背等处。早期损害为毛囊性圆锥形丘疹,顶端为黄白色,部分毛囊口为黑色,称黑头粉刺。炎症较重者可变成小脓疱,周围有红晕。部分形成皮下大小不等的淡红或暗红色坚硬结节,高出于皮面,可有黄豆或杏核大小囊肿,继之有波动感,破后流出粘稠脓液。多呈慢性经过,多数青春期过后皮疹自然消退,但有时留下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 二、聚合性痤疮 较严重,除累及面部、前胸、后背外,还累及腹部、四肢近侧端。损害以脓疱、囊肿、脓肿为主,常互相融合,溃破后流出恶臭脓性浆液,常形成瘘管,愈后常留下增生性瘢痕。常伴低热、乏力等。 三、坏死性痤疮 又称痘疮样痤疮,多见于20-50岁,男性稍多。易发生在前额、颈部和头皮前缘。皮损初为褐红色、成簇的毛囊性丘疹和脓疱,中央有脐凹,以后发生坏死,表面有出血性痂皮,痂脱后留下萎缩性瘢痕,常融合成网状。 四、婴儿痤疮 罕见,常发生在3个月-2岁以内,有明显家族史。皮疹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等,偶有结节和囊肿。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每日用温水流黄皂洗脸3-4,少食脂肪、糖类食物,忌刺激性饮食。 二、全身治疗 四环素每次0.25克,每日4次,1个月后每半月递减0.25克,最后每日0.25克,连服2-3个月。或用红霉素、美满霉素或甲硝唑等。皮脂溢出较多、炎症较重者可选用13-顺维甲酸每千克0.5-1毫克,分3-4口服,连用1-2个月。可并用维生素B6、硫酸锌等。严重者可给己烯雌酚,每日1毫克,连用2-3周,女性患者应于经后第14日开始服用,至下次经前1日止。 三、中医中药 清泄肺胃湿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有效,大便燥结者加大黄,感染重者加地丁、公英。 四、局部治疗 外涂复方硫磺洗剂、0.5%维甲酸霜、5%-10%过氧苯甲酸溶液对黑头粉刺、炎症有效。去炎松混悬液0.5-1毫升(含去炎松每毫升10毫克)结节或囊内注射,每星期1-2次。表浅性瘢痕可用磨削整容法治疗,增生性瘢痕可用液氮冷冻治疗。

相关信息:
678910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