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雨暗初疑夜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

淡云斜照著山明。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

蓝桥何处觅云英。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和陶拟古九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萧萧发垂素,晡日迫西隅。

道人闵我老,元气时卷舒。

岁晚风雨交,何不完子庐。

万法灭无余,方寸可久居。

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

一净百亦净,物我皆如如。

次答邦直、子由五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城南短李好交游,箕踞狂歌不自由。

尊主庇民君有道,乐天知命我无忧。

醉呼妙舞留连夜,闲作清诗断送秋。

潇洒使君殊不俗,樽前容我揽须不?

於潜僧绿筠轩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

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君即是竹子。

大嚼:语出曹丕《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

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

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君即是竹子。

大嚼:语出曹丕《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

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

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

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这“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

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

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

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

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

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

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

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

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

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

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

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

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

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

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

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

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

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

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

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9-351

和南都赵少师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富贵功名已两忘,望高嵩华量包湘。

还家傲似蒙庄子,定策忠于汉霍光。

远访交亲情益重,共论诗酒兴偏长。

园亭继日休车马,却悔多年滞庙堂。

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昨日出东城。

试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

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书普慈长老壁(志诚)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普慈寺后千竿竹,醉里曾看碧玉缘。

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久参白足知禅味,苦厌黄公(鸟名。

)聒昼眠。

惟有两株红杏叶,晚来犹得向人妍。

朝云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和人登海表亭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谯门对耸压危坡,览胜无如此得多。

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

花时千圃堆红锦,雪昼双城叠白波。

回首球场尤醒眼,一番风送监重磨。

李伯时画其弟亮功旧宅图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

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辋川图。

近闻陶令开三径,应许扬雄寄一区。

晚岁与君同活计,如云牲鸭散平湖。

136137138139140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