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文翻注译赏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tiáo)迢,秋尽江南草未凋(diāo)。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tiáo)迢,秋尽江南草未凋(diāo)。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
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
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
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
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
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
“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
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
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赠别二首 文翻注译赏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3-374 3、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2-123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
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次第:依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妃子:指杨贵妃。
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
”《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
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
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
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
《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知是:一作“知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3-374 3、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2-123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
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次第:依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妃子:指杨贵妃。
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
”《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
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
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
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
《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知是:一作“知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3-374 3、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2-123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
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
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
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
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
“一骑”为何而来?
“妃子”又因何而笑?
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
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
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
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
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3-374 2、 张明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3-1065
雨 文
早雁 文翻注译赏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秋半:八月。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云外:一作“云际”。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莫厌:一作“好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秋半:八月。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云外:一作“云际”。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莫厌:一作“好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
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
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
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
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
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
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
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
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
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
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诗人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
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
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
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
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
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
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
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
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
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
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
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
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
“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
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082-1083页 .
齐安郡后池绝句 文翻注译赏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
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
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
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
蔷薇:植物名。
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尽日:犹终日,整天。
《淮南子·泛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
”鸳鸯:鸟名。
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
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传:“鸳鸯,匹鸟也。
”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
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
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
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
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
蔷薇:植物名。
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尽日:犹终日,整天。
《淮南子·泛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
”鸳鸯:鸟名。
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
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传:“鸳鸯,匹鸟也。
”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
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
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
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
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
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
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
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
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具有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
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
“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
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
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
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
不过,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
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
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
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
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
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
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
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
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
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
”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见。
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更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8-1079
西江怀古 文赏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人们常常不知道为什么登高望远、咏史怀古的诗歌总要带上一股浓浓的愁绪,仿佛凭吊历史古迹,眺望莽苍景色必然要“惆怅”。
从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到苏轼那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似乎让人读来浑身上下都裹了一层悲凉。
也许,登高极目时,总会让人感到宇宙的浩瀚与自然的阔大,从而感受到“人”的渺小。
凭吊古迹时,总会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从而感受到“我”的短暂。
所以,在时间与空间面前的悲哀、孤独、失落,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它从古到今笼罩着那些敏感的诗人,使他们一登上山峦楼阁,一看见遗址陈迹,就会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感慨。
杜牧《西江怀古》说: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这就是在浩荡的大江面前生出来的无限感慨。
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
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
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
就是那位智谋极高、财富极多,进而运筹帷幄、退而泛舟江湖的范蠡,如今又何在呢?
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
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
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但曹操享受不上,苻坚享受不上,范蠡享受不上,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
惟有长江依然是长江,它千百年来仍是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
人在宇宙与历史之中永远是一个匆匆过客和一粒小小沙砾,除非缩于蜗角,坐井观天,才能获得夜郎自大的满足,否则就永远会感到存在的悲剧意味。
诗人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总是在思索一些常人不愿意思索的问题或觉得不必思索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比常人更多地品尝到人生的悲哀。
正像杜牧另一首咏史怀古诗《江南怀古》所说:“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句的潜含意义。
其实,诗人是在叹息,纵然像秦始皇那样使“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一统帝国的伟人,如今又安在呢?
井邑山川却仍然是老样子,并不因为一两个伟人而改变。
杜牧另一首《题敬爱寺楼》里说:“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
”这“悠悠”就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悠悠”,并不是《诗经》中“悠悠我心,青青子衿”的“悠悠”。
冯集梧注引《淮南子》:“吾日悠悠惭于影”,也是对的;
日影是时间的标志,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之前,有谁能不惭愧自己的短暂生涯?
在高楼远眺,又有谁能不怅叹自己的渺小?
《三国演义》开篇的一首《西江月》,有几句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中的苍凉正是“人”对生存意义的困惑。
同样,当读杜牧《西江怀古》时,便不由感到这个诗人当时眺望长江、缅怀古人,心里一定也在想人在无垠的空间与无际的时间里那尴尬的处境。
诗歌里有几类主题常常是老生常谈地被人反复吟咏,像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爱情与友谊),什么理想与事业,什么山水自然的美丽等等,千人道过来,万人道过去。
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与宇宙的永恒、自然的阔大,也不知道有过多少诗歌写过这个主题,像《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都是这一主题的咏叹调。
可是,为什么诗人总是乐而不疲地反复咏哦,而读者总是不觉其烦地愿意捧读呢?
这是因为这个主题永远牵动着人类心灵深处的一个暗结,即“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人活着就是要建功立业,那么当他生命结束化为黄土之后这功业又有什么意义?
但如果人存在于世不是为了建功立业,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人生如果是一场戏,那么每个人似乎都成了牵线木偶式的傀儡。
人生如果不是一场戏,那么表现了一番身手之后又由谁来评是说非?
人生为什么只有百年之期,而宇宙却为什么永世长存?
自人的角度看宇宙,那似乎是一个永远解不尽的巨大的谜,而从宇宙的角度看人类,是不是会觉得人类像忙忙碌碌的蚂蚁或不知春秋的蟪蛄?
于是,这个主题在人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原型”,每当这一原型出现,人心都会发生共鸣,因为古人也罢,今人也罢,东方人也罢,西方人也罢,都有着这么一个心灵共震频率。
所以,当杜牧的《西江怀古》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及江上古今咏唱的渔歌、江面飞去飞回的沙鸥、永远东升西落的日月反衬人类英雄智者的渺小时,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人”的哀伤。
尤其是当想到曹操、苻坚、范蠡虽是英雄豪杰。
却不过是匆匆过客徒留笑柄,因而反观更加渺小的“我”时,这心中的怅惘便更加上了一重愁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安郡晚秋 文翻注译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
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散后:一作欲散。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
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
散后:一作欲散。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文
八六子·洞房深 文翻译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
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扇。
辇路苔侵。
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舜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何时彩仗重临?
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
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扇。
在后妃居住的幽深的房里;
灯光照着绘有图画的屏风,屏风上的山色一片浓绿,显得格外古雅庄重。
听见冰冷的夜雨敲打芭蕉声,惊断了房里她的好梦;
醒来看见攀龙香炉的香烟,在绣花缎被上空飘升。
失去了皇帝的恩宠啊,她已久住长信宫中,帷帐里萧条凄冷;
原来的椒殿闲置无用,门儿关锁冷冷清清。
辇路苔侵。
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舜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何时彩仗重临?
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皇帝车驾来的路上,长满了苔藓一层。
绣帘默默地低垂,过很长时间才听见,一声更漏传进宫中。
她的容颜木槿花似的,憔悴在不知不觉之中。
她羞于梳理乌黑的发髻,独坐呆望满面愁情;
伤感的目光注视之处,皇帝乘坐的车渐渐失去行踪。
不知何时才能盼到,皇帝仪仗重临再降恩宠?啊,她正在悲苦地心驰神往,翠绿的梧桐又移动了阴影。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4页 2、 弓保安.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1.:143-144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
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扇。
在后妃居住的幽深的房里;
灯光照着绘有图画的屏风,屏风上的山色一片浓绿,显得格外古雅庄重。
听见冰冷的夜雨敲打芭蕉声,惊断了房里她的好梦;
醒来看见攀龙香炉的香烟,在绣花缎被上空飘升。
失去了皇帝的恩宠啊,她已久住长信宫中,帷帐里萧条凄冷;
原来的椒殿闲置无用,门儿关锁冷冷清清。
洞房:深邃的内室。
画屏二句:形容室内屏风上所画山色。
凝翠,凝聚着绿色。
沉沉,茂盛、浓重貌。
惊断句:谓雨打芭蕉,惊醒宫中女子的好梦。
龙烟:龙脑香燃烧时散发的烟气。
龙脑,又称瑞脑、冰片,系从龙脑香树干中提取膏汁制成。
辞恩句:谓失宠。
长信,汉宫名。
椒殿句:谓宫门常闭。
椒殿,后妃居住的宫殿,以椒和泥涂壁,取温香多子之义扁,关闭。
辇路苔侵。
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舜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何时彩仗重临?
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皇帝车驾来的路上,长满了苔藓一层。
绣帘默默地低垂,过很长时间才听见,一声更漏传进宫中。
她的容颜木槿花似的,憔悴在不知不觉之中。
她羞于梳理乌黑的发髻,独坐呆望满面愁情;
伤感的目光注视之处,皇帝乘坐的车渐渐失去行踪。
不知何时才能盼到,皇帝仪仗重临再降恩宠?啊,她正在悲苦地心驰神往,翠绿的梧桐又移动了阴影。
辇路:帝王车驾经行的道路,因久不临幸,故生青苔。
迟迟句:谓更漏声缓慢地传入宫禁,形容夜长难耐。
漏,古代以铜壶滴漏计时,多称玉漏。
丹禁:古代宫禁涂以红色,故称。
舜华:即木槿,夏秋开花,朝开暮敛,古人多形容青春易逝。
一作舜华。
翠鬟羞整:谓羞于梳妆。
翠梁,指黑发。
哭,环形发式。
金舆:帝王的车驾。
彩仗:帝王的仪仗。
消魂:又作销魂。
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4页 2、 弓保安.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