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诗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从军有苦乐。

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

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

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

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

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

酒肉踰川坻。

军中多饫饶。

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

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

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

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

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

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

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

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

相随把锄犂。

熟览夫子诗。

信知所言非。

从军诗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朝发邺都桥。

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

左右望我军。

连舫踰万艘。

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

将定一举勋。

筹策运帷幄。

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

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

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

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

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

庶几奋薄身。

杂诗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日暮游西园。

冀写忧思情。

曲池扬素波。

列树敷丹荣。

上有特栖鸟。

怀春向我鸣。

褰袵欲从之。

路险不得征。

徘徊不能去。

伫立望尔形。

风飚扬尘起。

白日忽已冥。

回身入空房。

托梦通精诚。

人欲天不违。

何惧不合幷。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联翻飞鸾鸟。

独游无所因。

毛羽照野草。

哀鸣入青云。

我尚假羽翼。

飞覩尔形身。

愿及春阳会。

交颈遘殷勤。

作者: 王粲 朝代: 魏晋

探怀授所欢。

愿醉不顾身。

室思

作者: 徐干 朝代: 魏晋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喟然长叹息......更多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沉阴:形容忧伤的样子。 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 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 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不聊:不是因为。聊,赖,因。飧(sūn孙):熟食。慊慊(qiàn欠):空虚不满的样子。这二句是说,并不是缺少吃的东西,但自己时常感到空虚饥饿。这是用饥饿来比相思之情。 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郁结:沉郁纠结,指忧愁痛苦之深。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诵:忆念。鸿恩:大恩,厚意。贱躯:妇女自指。这二句是说,每当我想起你对我的深恩厚意,我就觉得自己吃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洋洋:舒卷自如的样子。通我辞:为我通辞,传话给远方的人。 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徙倚:低徊流连的样子。徒:空自,白白地。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不治:不修整,这里指不揩拭。明镜不拭,积满尘土,亦犹《诗经·伯兮》“谁适为容”之意。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惨惨:伤心的样子。时节:时令季节。兰华:即兰花。华字古义作花。 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喟(kūi)然:伤心的样子。期:读如其,恳请的语气。或曰“君期慰我情”,似应作“期君慰我情”。期,期待,盼望。 辗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 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蹑履:穿鞋而不提后帮,即俗所谓趿拉。三星:即参星。《诗经·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原是一首描写结婚的诗。这里是说,妇女仰望三星,想到昔日结婚的情景,越发感到自己目前的孤独。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巾栉(jié节):手巾、篦子,泛指洗梳用具。益:增添。这二句是说,见到你昔日用的洗梳用具,更加增添我思念的苦痛。 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觏(gòu够):遇见。 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亮:实在,诚然。不遂:不能如愿。悁悁:忧劳的样子。 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 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故:从前。比目鱼:指鲽鱼和鲆鱼。鲽负的两眼都长在身体的右面,鲆鱼的两眼都长在身体的左面,两种鱼不合并不能游行。古人常以比目鱼来比喻恩爱夫妻。参辰:二星名,参在西方,辰在东方,两星出没互不相见。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人靡不有初”二句:《诗经·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办事情开头往往都不错(有初),但能够善始善终的却很少。这里反用其意说,我想你是能善始善终的。 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期:期待,希望。以上二句是说,离别已经好几年了,旧日的恩情还能有希望保持吗?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尤讥:谴责,讥刺。尤,责怪。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须臾:片刻。 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辗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室思》组诗共六章,写的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各章之间并无贯串的故事情节。这里详析第三章和第六章。一则因为以这两章为主,连及其余,也就大致反映了全诗的面貌;二则因为这两章比较精采,也流传较广,在六章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先讲诗的第三章,前面两章已经写过:“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深沉的思念早已使她陷入难解难销的境地。“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此刻,这位思妇望着那悠然自得的浮云,便想托它给远方的丈夫捎去几句心中的话儿,可是那浮云瞬息万变、飘渺幻化,不可能叫人放心寄语。她徘徊彷徨,坐立不安,只有徒然相思而已。这无法摆脱的悲哀,激起了她对生活不公的感慨——“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后一句是写实,前一句不无夸张,现实中当然未必是“人离皆复会”。但是这么一纵一擒,就更能反衬出感情上的痛苦。人们在极度悲痛时往往难免有这种过激的感情和语言,比如“民莫不谷,我独不卒”(《诗·蓼莪》);又如《论语》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这一章十句,“人离”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因为“无返期”,才想到托云寄辞;因为“无返期”,所以思无尽时。妙在“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之前,又插入一个回顾的细节:自你离家之后,我从不梳妆,那明亮的镜子虽然满是灰尘,也无心事去擦它。这个倒叙,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也是她纷繁杂乱心绪的写照。如果单就“自君之出矣”四句而言,则前一句为因,后三句为果,简洁明快,而又包孕丰富。“明镜暗不治”,虽是写事、写物,却可见其貌;“思君”二句,又可察其情。此情,此貌,正传神地刻画出思妇的生活和心态。所以从南北朝到隋唐,仿作者甚多,且皆以“自君之出矣”为题作五言四句的小诗。它之所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除了上面讲的晓畅隽永之外,大概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清新自然之趣。正如钟嵘所说:“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诗品》)。朱弁也说过:“诗人胜语,感得于自然,非资博古。若‘思君如流水’……之类,皆一时所见,发于言词,不必出于经史。……拘挛补缀而露斧凿痕迹者,不可与论自然之妙也”(《风月堂诗话》)。这些都是在称赞它的不假雕饰的自然之美。   再讲诗的第六章。诗的第四章写夜不能寐,触景生情,泪如泉涌;第五章写睹物怀人,更增思念之苦;意在将“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得以具体充分地发挥。但是,思念无穷,诗终有结,第六章便是全诗的结尾。君无返期,音信不通,思亦无用,盼也是空,最后只剩下一个心愿:愿君莫忘旧情。这就很像“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孟郊《古别离》)的意思,只是这位温柔细心的女子说得更为曲折委婉。《诗·大雅·荡》中有句诗叫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里稍加改变,意思是说:人们做事情往往是有头无尾,不过我想你是能始终如一的。可是,想想分别多年,情况不明,世事难料,旧日的恩情还有保持的希望吗?但那种喜新厌旧,重新忘故的行为,毕竟是仁人君子所谴责、所讥刺的。“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不着己,不着彼,语意盘空,笔势突兀,它的分量在于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正直的生活准则和为人之道,下面四句正是就此生发,所以前人曾评曰:“以名义厚道束缚人,而语气特低婉”(《古诗归》)。其“低婉”之处,首先表现在她先说自己,再说对方:你虽然寄身远方,我可没有片刻忘了你;既然过去那么恩爱情深,现在该不会变得情淡意薄,想你也是时时思念我的。先自处于厚,次则言君不薄,以己之情动彼之情,婉曲动人。其次,表现在虽不无怨艾之情,不安之意,却绝不露圭角,一再地说:“想君能终之”,“想君时见思”,总以忠厚诚挚之心,构想“君”之所为、所思,其良苦之用心,全在盼美好之未来。这,便是千思万念之归宿,也是通篇之结穴。这一章时而写己,时而写彼;时而泛言,时而切指;时而忧惧,时而自慰;局势变换,一步一折,终落在凭空设想之处,似尽不尽,真是一片真心,无限深情,这大概就是钟惺说它“宛笃有十九首风骨”(《古诗归》)的原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戍劝戒诗

作者: 繁钦 朝代: 魏晋

肃将王事。

集此扬土。

凡我同盟。

既文既武。

郁郁桓桓。

有规有矩。

务在和光。

同尘共垢。

各竟其心。

为国蕃辅。

誾誾行行。

非法不语。

可否相济。

阙则云补。

咏荆轲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yíng)。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jīng)卿(qīng)。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荆卿:指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jì)鸣广陌,慷(kāng)慨(kǎi)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wēi)迤(yí)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zhēng)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suì)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

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白马。

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

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

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

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

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

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

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

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

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

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

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

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

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

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

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

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参考资料: 1、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01期 2、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05期 3、 吴小如 编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1日 . 4、 文史知识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12年07期

归园田居·其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公元406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诗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

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

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

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

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

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

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四句诗与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

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

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

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前两句写作者问;

后两句写薪者答。

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

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

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

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

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

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

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

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

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

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

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

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时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隆冬过去,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大多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秋月朗照。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明亮的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一棵严寒中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诗人借助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运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出自然美好与社会动荡及命运多舛不同的意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7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