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作者: 顾敻 朝代: 五代

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

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

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

芰(ji 技):菱科植物,生水中,叶浮水面,夏日开花,白色,果实为菱角。

绣衣鸂鶒:鸂鶒的羽毛如绣花衣裳。

小屏句:小屏风遮掩着空室,屏上绘着潇湘山水,已显得陈旧。

潇湘:这里指屏风上的画景。

沈括《梦溪笔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山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潇湘八景,好事者传之。

” 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

鸾影:鸾镜中的人影。

渚莲光:形容面如荷花,光彩诱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作者: 顾敻 朝代: 五代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

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

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

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景阳钟:《南齐书·武穆裴皇后传》:“武帝以宫深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以应五鼓。

宫人闻钟声,早起妆饰。

”李贺《画江潭苑》诗之四:“今朝画眉早,不待景阳钟。

”这里泛指钟声。

绣花重(chóng 虫):花纹繁丽。

冷烟:晓雾。

娇慵:娇羞无力的样子。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

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宝匣:梳妆盒。

绿荷相倚:池塘里碧荷一株紧靠一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

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

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这是一首写春怨的词。

上片写女主人公初起时的娇好仪容。

“思娇慵”一句承上起下。

下片具体写她的情态:“无语理朝妆”,表明心事重重。

当她看到池上绿荷相倚相偎,嗅到藕花的幽香时,心际不禁浮起了一股恨意。

词中对“恨”、“思”这类抽象的感情着墨不多,但这种感情却寓于每句之中,可谓句句含恨,字字带怨。

“相倚”二字,尤见情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春色迷人恨正赊

作者: 顾敻 朝代: 五代

春色迷人恨正赊,可堪荡子不还家,细风轻露着梨花。

帘外有情双燕飏,槛前无力绿杨斜。

小屏狂梦极天涯。

浣溪沙·花榭香红烟景迷

作者: 毛熙震 朝代: 五代

花榭香红烟景迷,满庭芳草绿萋萎,金铺闲掩绣帘低。

紫燕一双娇语碎,翠屏十二晚峰齐,梦魂消散醉空闺。

长相思·一重山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重:量词。

层,道。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

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

”诗句。

枫叶:枫树叶。

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

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

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

丹:红色。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

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

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帘:帷帐,帘幕。

风月:风声月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重:量词。

层,道。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

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

”诗句。

枫叶:枫树叶。

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

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

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

丹:红色。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

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

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帘:帷帐,帘幕。

风月:风声月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

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

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

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现。

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

第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

“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

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

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

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

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

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

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

“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

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

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

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

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

“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

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

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

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

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象“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

对这首词,前人评价颇多,其中以俞陛云之说为精当:“此词以轻淡之笔,写深秋风物,而兼葭怀远之思,低回不尽,节短而格高,五代词之本色也。

”(《南唐二主词辑述评》)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 .《李煜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年 :第28-30页 .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suǒ)清秋。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suǒ)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

‘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

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

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

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

下片,因景抒情。

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

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

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

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

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年 :96-99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r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SPAN span? color:#3333ff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r /<SPAN span? color:#286345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 雕栏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r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SPAN span? color:#286345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 雕栏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

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

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

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 :86-89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 :100-104 . 3、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40-41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lán)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风:指春风。

庭芜:庭院里的草。

芜,丛生的杂草。

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

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凭阑:靠着栏杆。

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

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

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笙歌未散尊罍(léi)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rèn)。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

尊罍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

尊罍,一作“尊前”。

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

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

香,熏香。

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

一作“画阑”。

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

深:一作“声”,指幽深。

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

思难任: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

思,忧思。

难任,难以承受。

任:一作“禁”。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 :86-89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 :100-104 . 3、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40-41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lán)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风:指春风。

庭芜:庭院里的草。

芜,丛生的杂草。

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

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凭阑:靠着栏杆。

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

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

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笙歌未散尊罍(léi)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rèn)。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

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

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

尊罍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

尊罍,一作“尊前”。

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

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

香,熏香。

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

一作“画阑”。

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

深:一作“声”,指幽深。

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

思难任: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

思,忧思。

难任,难以承受。

任:一作“禁”。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 :86-89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 :100-104 . 3、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40-41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这是一首抒写伤春怀旧之情的作品。

从全词看,充满着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应是李煜后期的作品,故也有人称其为是后主绝命词第二首。

  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

周汝昌评之曰:“沉痛而味厚,殊耐咀含。

学文者细玩之,可以识多途,体深意,而不徒为叫嚣浮化之词所动。

”   词的上片,写春景以引抒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

作者以景入情,用细腻的观察、清丽的语言极力刻画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

但“风回”一句也让读者隐约感到作者虽面对春色,心中却满是旧思的忧愤之情。

“凭栏”句一出,词意渐明,“无言”中仿佛有千言万语。

“依旧”是对往昔的怀恋,对现实的感慨。

如果说上片还是清丽多于灰暗,春光胜于春愁的话,那么下片则是把上片原有的那一点点由回忆中升起的生机在现实的痛苦中消灭了。

承接上片引出的对奢华生活的回忆更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愁怨,“烛明”一句中孤独情思,到了“满鬓”一句无法自禁,哀怨至极。

这是全词的点题之句,也是全词中最具情感震撼力的一句。

全词描写生动,笔触细致,情景融汇,由景见情,由情生景,借伤春以怀旧,借怀旧以发怨,借发怨以显痛苦,结构精妙,意象生动,在感情上十分挚烈,艺术手法上相当成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wéi)飒(sà)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qī)枕,起坐不能平。

 兼:同有,还有。

帘帏: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wéi)飒(sà)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qī)枕,起坐不能平。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兼:同有,还有。

帘帏: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

“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

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

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

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

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

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平”了。

“不能平”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

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作者的切肤之痛和人生感慨。

这既是“起坐不能平”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平”中思前想后的结论。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昨日一国之君,今日阶下之囚;

昨夜欢歌笑语,今夜“烛残漏断”,明日明夜呢?

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浩叹。

一个“漫”字,极空虚,极幻妄,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万千思绪。

一个“算来”,既说明作者是总结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得出的结论,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十分迷惘、无奈的心情,同“漫”字一样地生动、传神。

作者的这种慨叹是沉痛的,但同时也是消极的,于是作者宁愿醉去不醒,宁愿迷迷糊糊,“醉乡路稳宜频到”,原来作者指望的是一个“稳”字,一语道破天机,作者处境的危险困苦不言自明。

所以我们并不能从这个角度太过严厉地去批评李煜的颓废消极思想,环境使然,差可理解。

更何况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难逃恶运,不久于世。

  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

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85-86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xiāo)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gē)?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

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

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

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

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识干戈:经历战争。

识,别作“惯”。

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bìn)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

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

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

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参考资料: 1、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xiāo)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gē)?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

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

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

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

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识干戈:经历战争。

识,别作“惯”。

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bìn)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

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

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

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参考资料: 1、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

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

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

“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

下片写国破。

“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

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

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

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

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

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

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

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

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

“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

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

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3-154 2、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678910 共16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