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文翻注译赏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
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
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有情不如无情。
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8-49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37 .
宝髻(jì)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xù)游丝无定。
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
铅华:铅粉、脂粉。
“青烟翠雾”二句:形容珠翠冠的盛饰,皆为妇女的头饰。
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shēng)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争如:怎如、倒不如。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8-49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37 .
宝髻(jì)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xù)游丝无定。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
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
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飘忽不定。
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
铅华:铅粉、脂粉。
“青烟翠雾”二句:形容珠翠冠的盛饰,皆为妇女的头饰。
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shēng)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有情不如无情。
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争如:怎如、倒不如。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8-49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37 .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
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
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
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
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
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
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
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
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
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
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
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
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
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
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
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参考资料: 1、 李廷先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09-510 .
锦堂春 文
红日迟迟,虚郎转影,槐阴迤逦西斜。
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
蝶尚不知春去,谩绕幽砌寻花。
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
今日笙歌业里,特地咨嗟。
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送昌言舍人得告蜀三首 文
送呈班叔大名司户 文
送呈班叔大名司户 文
送巢县崔尉 文
弱岁家淮南,常爱风土美。
悠然送君行,思逐高秋起。
巢湖映微寒,照眼正清泚。
低昂蹙荷芡,明灭萦葭苇。
银花脍肥鱼,玉粒炊香米。
居人自丰乐,不与他乡比。
况得良吏来,倍复蒙嘉祉。
君为太学生,气格已英伟。
登科如拾遗,举步欻千里。
毋嫌位尚微,观政此为始。
尊公久场屋,上国困泥滓。
岂不重相离,念子勉为理。
当令佳誉新,烨烨满人耳。
高堂虽在远,闻之足为喜。
何必羞三牲,然后称甘旨。
送次道能判西京 文
相府新承檄,兰台旧校文。
题舆荣得士,把袂惜离群。
首夏郊原秀,晴阳草树曛。
觚棱日边远,阙塞雾中分。
翠岭林端出,飞泉竹外闻。
金羁游烂漫,珠履醉缤纷。
人服声光重,官无簿领勤。
归期肯留滞,汉主待渊云。
送导江李主簿君俞 文
学海无涯富,辞锋一战勋。
声华掩终贾,赋颂继渊云。
五斗为边吏,千他饱戍军。
明恩美尤异,优秩赏能勤。
黄祖阴怀怒,张汤巧用文。
折虽因木秀,烧不变兰薰。
迹有穷通异,心无得丧分。
龙蛇宁久蛰,玉石岂俱焚。
蜀国花饶思,临邛酒易醺。
西风时有意,尺纸慰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