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送浙西李相公顷廉问江南已经七载…领旧地新加旌旄 文
别友人后得书因以诗赠 文
酬湖州崔郎中见寄 文
风筝吟秋空,不肖指爪声。
高人灵府间,律吕伴咸英。
昔年与兄游,文似马长卿。
今来寄新诗,乃类陶渊明。
磨砻老益智,吟咏闲弥精。
岂非山水乡,荡漾神机清。
渚烟蕙兰动,溪雨虹蜺生。
冯君虚上舍,待余乘兴行。
赠致仕滕庶子先辈(时及第人中最老) 文
嫦娥 文翻注译赏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píng)风烛(zhú)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恒又作姮。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píng)风烛(zhú)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恒又作姮。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
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
“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
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
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
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嫦娥孤栖与谁邻?
”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
“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
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
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
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
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15-1216 .
菊花 文翻注译赏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参考资料: 1、 曾炽海,张新涛,顾圣皓 .大地的微笑 中国花诗品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10 :第102页 . 2、 毋永利 .古诗观止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09 :第277页 .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融融:光润的样子。
冶冶:艳丽的样子。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
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
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
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
官至散骑廷尉。
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禁:禁受,承当。
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怯:胆怯、担心。
残:一作“斜”。
愿泛金鹦(yīng)鹉(wǔ),升君白玉堂。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泛:指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升:摆进。
参考资料: 1、 曾炽海,张新涛,顾圣皓 .大地的微笑 中国花诗品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10 :第102页 . 2、 毋永利 .古诗观止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09 :第277页 .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融融:光润的样子。
冶冶:艳丽的样子。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
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
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
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
官至散骑廷尉。
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禁:禁受,承当。
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怯:胆怯、担心。
残:一作“斜”。
愿泛金鹦(yīng)鹉(wǔ),升君白玉堂。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泛:指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升:摆进。
参考资料: 1、 曾炽海,张新涛,顾圣皓 .大地的微笑 中国花诗品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10 :第102页 . 2、 毋永利 .古诗观止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09 :第277页 .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
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
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
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
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
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
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
菊中有我,我中有菊。
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
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
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
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
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
“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
“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
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
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
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
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
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
“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
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
“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
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
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
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
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
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
《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
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
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
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
“禁”此处是避忌之意。
“重露”即浓重的霜露。
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
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
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失望。
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
多少有些迟暮之感。
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泛,指以菊花浸酒。
“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
《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
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
“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
此处暗指朝廷。
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
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甸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
写物而不离人。
物与己交融在一起。
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
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
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
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
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
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
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参考资料: 1、 靖宇主 .唐诗多功能多用途词典 上 :辽海出版社 ,2001.09 :76-78 .
暮秋独游曲江 文翻注译赏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春恨: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一作“起”。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知: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春恨: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一作“起”。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深知: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刘熙载《艺概·诗概》独推李商隐诗“深情绵邈”,这首悼念所爱者的小诗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
这首七绝虽都是律句,但句与句之间不尽符合粘对规则。
作者故意让一二句之间不对,二三句之间不粘,并采用其独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来叙事抒情。
冯浩赞此“调古情深”,正说出了这首以律句所写的古绝,声调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的特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一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喃喃诉说起作者内心的憾恨。
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复,类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绝名篇《夜雨寄北》中关于“巴山夜雨”的吟咏,读来自有回环往复、似直而纡的情韵。
这两句赋中寓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哀思有关。
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衬对比,更丰富了诗的内涵。
这样,诗的前半从语气、字句、修辞、写法诸方面无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悼亡的沉痛感情。
类斯情事在义山的悼亡诗中颇有可印证者,取以参读有助于对此诗内容旨意的理解。
《房中曲》云:“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
时义山因府主郑亚被贬,罢桂管幕职落魄返京。
夫妻久别重逢,无语凝噎。
了解义山长年飘泊,依人作游的经历,自会对其诗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较具体切实的理解。
第二年,诗人为生计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卢弘止幕府。
《房中曲》又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大中五年(851)春,义山徐幕罢归,补太学博士,在京与爱妻一起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光阴。
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殁。
“柿叶翻时独悼亡”、“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这些悼亡诗名句,正可说明其“秋恨成”所指为何。
“人世死前惟有别”,义山伉俪情深,却为着仕途生计夫妻常常在分离中,王氏遽尔病逝,这给诗人留下多大的憾恨。
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比较确切地把握其中叙事抒情的内容。
“深知身在情长在”一句无限凄惋,将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
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语,正如其作于东川的《属疾》诗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
”他也只不过暂存人世,最为伤心的是常常触绪成悲,哀思难禁。
不过,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唯《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情之语可以仿佛。
诗情亦由此臻于极至的境界。
前三句是至情语,结句则新境再展,转用婉曲语作收。
又值幕秋之时,衰病垂幕的李商隐独游曲江,闻声起哀,触景伤情。
“怅望江头江水声”,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
表面的视、听错乱,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
通感所谓声入心通,这里正说明其听觉、视觉、感觉的交融沟通。
诗人所视、所听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腾,哀痛难忍。
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尘如梦的回忆,往事难追的怅恨,逝者如斯的叹息。
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22-223 .
端居 文翻注译赏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
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素秋:秋天的代称。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liáo)落月中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
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素秋:秋天的代称。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liáo)落月中愁。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
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
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
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
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
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
"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素秋,是秋天的代称。
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
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
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
”这评语很精到。
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
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
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
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
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
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
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
“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
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
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76-1177
马嵬·其二 文翻注译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chóu)。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chóu)。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
“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雨 文翻注译赏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新春时节,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在床上;
白门寂寞,令我心中万分感伤。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着那座红楼,只觉得凄冷茫茫,我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
缠绵的思绪,化做空泛的梦,在残宵的梦中依稀与你相见。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有玉珰一双作为信物,怎么样才可以送达;
我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参考资料: 1、 赵丹萍,从《春雨》看李商隐诗歌的美感,《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
怅卧新春白袷(jiá)衣,白门寥(liáo)落意多违。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bó)飘灯独自归。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xiāo)犹得梦依稀。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玉珰(dāng)缄(jiān)札(zhá)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珰:耳环。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
参考资料: 1、 赵丹萍,从《春雨》看李商隐诗歌的美感,《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
怅卧新春白袷(jiá)衣,白门寥(liáo)落意多违。
新春时节,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在床上;
白门寂寞,令我心中万分感伤。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bó)飘灯独自归。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着那座红楼,只觉得凄冷茫茫,我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xiāo)犹得梦依稀。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
缠绵的思绪,化做空泛的梦,在残宵的梦中依稀与你相见。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玉珰(dāng)缄(jiān)札(zhá)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有玉珰一双作为信物,怎么样才可以送达;
我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珰:耳环。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
参考资料: 1、 赵丹萍,从《春雨》看李商隐诗歌的美感,《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穿着白布夹衫,和衣怅卧。
他的心中究竟隐藏着什么?
究竟何以如此呢?
诗在点明怅卧之后,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交待 :“白门寥落意多违 。
”据南朝民歌《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
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 。
”白门当指男女欢会之所。
过去的欢会处,今日寂寞冷落,不再看见对方的踪影。
与所爱者分离的失意,便是他愁思百结地怅卧的原因。
怅卧中,他的思绪浮动,回味着最后一次访见对方的情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有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靠近它一点,只是隔着雨凝视着。
往日在他的感觉里,是那样亲切温存的红楼,如今是那样地凄寒。
在这红楼前,他究竟站了多久,也许连自己都不清楚。
他发现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前飘过,恍如一道道珠帘。
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地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回来。
他是这样地茫然若失,所爱者的形影,始终在他的脑际萦回。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他想象着 ,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
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
强烈的思念 ,促使他修下书札,侑以玉珰一双,作为寄书的信物 。
这是奉献给对方的一颗痛苦的心,但路途遥远 ,障碍重重,纵有信使,又如何传递呢?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
”且看窗外的天空,阴云万里,纵有一雁传书,又能穿过这罗网般的云天么?
以上是这首诗大致包含的意境。
男主人公的处境、活动、心情,基本上是清楚的。
读者所难于知道这种恋爱的具体对象和性质。
据作品本身看,所爱的对方大约是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远离而去了。
李商隐在他的组诗柳枝五首》序中便曾述及洛阳有一个女子属意于他,但不幸被“东诸候取去 ”,而铸成了遗憾事。
《春雨》诗中推想对方“远路应悲春晼晚”,又感到当时的环境如“万里云罗 ”,可见这种恋爱或许也是与受到“东诸侯”之类权势者的阻离有关。
不过,这终究只能是一种推测。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
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 ,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
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
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也富于象征色彩。
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
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
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