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司直寻封阆州 文
丹雀衔书来,暮栖何乡树。
骅骝事天子,辛苦在道路。
司直非冗官,荒山甚无趣。
借问泛舟人,胡为入云雾。
与子姻娅间,既亲亦有故。
万里长江边,邂逅一相遇。
长卿消渴再,公干沉绵屡。
清谈慰老夫,开卷得佳句。
时见文章士,欣然澹情素。
伏枕闻别离,畴能忍漂寓。
良会苦短促,溪行水奔注。
熊罴咆空林,游子慎驰骛。
西谒巴中侯,艰险如跬步。
主人不世才,先帝常特顾。
拔为天军佐,崇大王法度。
淮海生清风,......更多
鸟鸣涧 文翻注译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jiàn)中。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8-119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jiàn)中。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涧:指的是山间流水的沟,或者小溪。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8-119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jiàn)中。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涧:指的是山间流水的沟,或者小溪。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8-119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
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
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
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
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
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
“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
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83-185
终南山 文翻注译赏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yú)。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人处:有人烟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yú)。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人处:有人烟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
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
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
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
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
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
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
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
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
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
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
“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
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
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
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
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
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8-159
新晴野望 文翻注译赏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 文翻译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官职卑微最容易获罪,我被贬谪到济水之滨。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执政者正坚持以法办事,圣明之君主原无贬斥之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村落在黄河浸润的岸边,城镇的上空海云浓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纵然不会没有还京的日子,只怕岁月早已染白了双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3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0-102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官职卑微最容易获罪,我被贬谪到济水之滨。
微官:小官。
晋欧阳建《临终诗》:“咨余冲且暗,抱责守微官。
”获罪。
《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济川:济水。
阴:水南为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执政者正坚持以法办事,圣明之君主原无贬斥之心。
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
《左传·襄公十年》:“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
”持法:执法。
《汉书·黄霸传》:“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
”明君:贤明的君主。
《左传·成公二年》:“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
”照:一作“无”。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村落在黄河浸润的岸边,城镇的上空海云浓深。
闾阎:里巷内外的门。
后多借指里巷。
《史记·平准书》:“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河润:指沿河湿润之地;
河流沿岸。
井邑:城镇。
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唐杜甫《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诗:“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海云深:近海云气浓重。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纵然不会没有还京的日子,只怕岁月早已染白了双鬓。
归来:指回到京城。
各:一作“多”。
年鬓:年龄与鬓发。
南朝梁萧子范《到临贺王府笺》:“老少异时,盛衰殊日,虽佩恩宠,还羞年鬓。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3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0-102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文翻注译赏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ò)自天涯。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上下簸动。
自天涯:来自天边。
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
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ò)自天涯。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上下簸动。
自天涯:来自天边。
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
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
淘:用水冲洗。
簸:摇动。
自:来自。
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
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
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