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晚春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

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

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

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

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

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 .宋词原来可以这样读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56 . 2、 徐汉明 .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4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

钗:女子头饰物。

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

《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

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

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

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 .宋词原来可以这样读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56 . 2、 徐汉明 .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4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

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

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

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

宝钗分:古代男女分别,有分钗赠别的习俗,即夫妇离别之意,南宋犹盛此风。

钗:女子头饰物。

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晋王献之送别爱妾桃叶之处。

《六朝事迹编类》卷五《图经》云:“(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口。

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南浦,在郡城广润门外。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后以南浦为送别之处。

断肠:多用以形容悲伤到极点,飞红:飘落的花瓣。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

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

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

鬓边觑(qù):觑为细看,斜视之意。

斜视鬓边所插之花。

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簪:作动词用,意思是戴簪。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是他”三句:是思妇梦中语。

赵德庄《鹊桥仙》(来时夹道):“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 .宋词原来可以这样读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56 . 2、 徐汉明 .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24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

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

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   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

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宣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

刮风下雨,虽能登楼而不能远望,这是使人痛楚的一个原因;

风雨晦冥,大自然的阴冷更加深离人的凄苦情怀,这又是使人痛苦的一个因素。

只此一句话,就有多层涵义,层层深入,对比映衬,令人不忍卒读!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

”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

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

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

不正是这种感情吗?

  下片,“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

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

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

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

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

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

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

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

描写思念远人归来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

作者把人物感情竟写得如此细腻而缠绵,如同沈谦所形容的,使人“魂销意尽”,艺术的魅力竟是那么强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汉中是汉朝开创帝业的地方,问:这个地方是否就是当时的汉中?

想当年攻占三秦土地,高祖刘邦乘胜东进,去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雌雄。

追回逃跑的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样尊重人才的事,现在难以见到,只有那满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泪下沾衣。

落日中,任凭西方金人侵扰不止,秋天朝廷边塞的战马白白地体壮膘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您就像那得了书的张良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如今去西方兴元不过是小试身手。

我备下这简单的饯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仪仗队里的旌旗飘满了离愁。

你想念我的时候,回头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雁啁啾次第飞。

怎么能够让车轮长出四只角把行人强留,禁不起相思别恨衣带渐宽人渐瘦。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3-44 2、 刘畅,米清清主编.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精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03:第161页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汉中开汉业:指刘邦以汉中为基础,开创了汉王朝的帝业。

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I即雍、塞、翟三国地。

《汉书·高帝纪》:(韩信)因陈羽可图、三秦易并之计,汉王大悦,遂听信策,部署诸将。

……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

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汉王遂定雍地。

……秋八月,……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

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今不见:讽刺南宋统治者不重用抗金爱国人才。

山川满目泪沾衣:初唐诗人李峤《汾阴行》诗:“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祗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胡尘:金人的军马扬起的尘土。

西风:秋风。

塞马:边马。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编书:《史记·留候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试:略试才能。

征西:指西去帅兴元。

草草离筵(yán):杯盘草草,表示酒席不丰盛。

旌(jīng)旗:指张仲固的随行仪仗。

江涵秋影雁初飞:语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涵:沉浸。

车轮四角:陆龟蒙《古意》:“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

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

”盼望车子开不动把行人留下来的意思。

带减腰围:因为思念友人,身体逐渐消瘦,腰围渐细,衣带日宽。

《古诗》“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之意。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3-44 2、 刘畅,米清清主编.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精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03:第161页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开篇词人即提到“汉中”,除了因为汉中是张仲固要去的地方之外,还因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纲等人就主张在此地建立行都,出击金军。

作者满怀一腔报国之志,一生都渴望光复故土,洗去被金军侵略的耻辱,所以一提到汉中,他便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忆了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踞守关中的秦的三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相继击溃的往事。

那是多么高明的战略决策,多么令人羡慕的战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谋善战的汉初三杰的贡献。

“追亡事,今不见”词人的笔锋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

这段历史趣事和刘邦帝业联系在一起,尽管时移世变,也没有冲淡人们美好的记忆。

然而如今的雄豪意气何在?

这里词人借用唐代李峤《汾阴行》的诗句:“世事回还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借古是为了喻今,当时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国势日衰,没有一点振奋作战的气象。

词人面对着眼前的剩山残水,怎能不使他感伤落泪呢!

“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

词人追忆刘邦充满荣光的战斗历程,无奈如今的朝堂却是一派文恬武嬉,国势衰微,萎靡不振。

大好河山看似依旧,其实早已被金军的铁骑踏遍。

看着敌骑在南宋的疆土上肆意驰骋,像词人这般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的血性男儿,又岂能无动于衷。

  下阕开头“一编书是帝王师”,用张良佐汉的故事,与篇首回应。

下句“小试”二字微讽。

既是“帝王师”,为什么不大用,而只“小试”呢?

但又是双解。

小试之后,必有大用。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随着分别时刻的临近而越来越深。

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尽吐纸上,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

“愁满旌旗”一句,言无知的旌旗也会染上他俩的别愁,写离情最独到。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作者当时也已经接受改任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之命,很快就要去江西赴任。

当张仲固抵达汉中,回首思念今日为他践行的人时,辛弃疾早已离开此地,到达南昌了。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离别在即,词人满腹离愁无法化解,真希望车轮能在一夜之间生出四角,使张仲固因无法离开而多停留几日,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

分别之后,思念定会让作者变得更加消瘦。

以上两句,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以“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成句,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之貌,寓情于景;

一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以“车轮四角”写留别苦情,“带减腰围”写别后相思。

  本篇结构颇为紧凑。

例如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

其次,本篇语言也颇为精练(这包括运用古人的现成诗句)。

例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翻出新意,一扫原诗物是人非、富贵易失的消极情绪,用来描绘爱国志士目睹故国山川、热泪纵横的情景,恰到好处,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能力。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92页 2、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2页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55页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远方的客人巴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

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剜什么时候!

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象冰雪一样明透。

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

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

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

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

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

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

此指时间。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zuì)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远方的客人巴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

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剜什么时候!

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象冰雪一样明透。

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

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

此指时间。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

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

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

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

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zuì)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377-378页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统一。

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如此,便自然引出下一句“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么。

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见我辈冰雪般纯洁的肝胆,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荡胸怀。

至此,自然一转,引出上片的最后一句“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喝酒还未尽兴,宝剑的光芒已冲向秋夜的长空。

这句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鲸饮吞海”,如巨鲸吞海似的狂饮,极具夸张力度,有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这旬是化用杜甫诗里“饮如长鲸吸百川”(《饮中八仙歌》)化用巧妙,而且更有表现力。

  下片,词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头事,重在抒怀言志。

过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动,天空更加旷远,美丽的景物显得更加清幽。

上承前面的写景,下启后面叙事抒情。

在这清幽的月夜中,人不可能真的陶醉,即使有酒。

陶醉只是暂时的,李白诗云“举杯消愁愁更愁”,所以,如画的美景更能勾起伤心的往事,短暂的陶醉只能引起清醒后更深的愁绪。

果然,诗人想起了恨事,引发了愁绪:“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

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

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

那么,我也只能借酒浇愁了。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此事一时难以说清,唯有继续饮酒消愁吧。

这一句和前面的“不知今夜几人愁”形成呼应。

扶头酒是最厉害的酒,是最伤人的酒,也是最误事的酒。

但是酒,却能麻醉自己,让自己暂时忘却现实的残酷和烦恼。

作者明知故说,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词人欲抑先扬,行文一波三折,写景形象生动,议论中肯,抒情真实感人。

以一种低诉哀迥的语气结尾,别有一种感人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辛弃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77-78页

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唤取笙歌烂熳游。

且莫管闲愁。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

草草杯盘不要收。

才晓便扶头。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唤取笙歌烂熳游。

且莫管闲愁。

烂熳:亦作“烂漫”。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

草草杯盘不要收。

才晓便扶头。

扶头:指饮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听到春山杜鹃一声声啼叫,既是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归来。

早上飞来的白鸟似乎是在责怪我违背誓言与其分离。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我当初想效仿郑子真,陶渊明终老田园,对着岩石坐卧,学陶元亮赏菊。

现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来耻笑了。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07页 .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杜宇:又名杜鹃、子规,鸟名。

鸣声凄历,能使旅客起思乡之念。

白鸟:水鸟。

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诗与这句的白鸟背人飞,都是不忍相别的意思。

“白鸟背人飞”尚含有返回的象征。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郑子真:汉时谷口人。

《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

”这里是作者回忆自己十年的田园生活。

陶元亮:陶渊明名元亮。

《北山移》:即《北山移文》。

作者孔稚珪字德璋,南齐人。

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南周颙隐于钟山,后为海盐令,欲再过钟山,孔作此文,借山灵口气,阻止周不许再来。

作者应诏出山,高兴的表示:决心献身于国,不回上饶了。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07页 .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待我仔细品评你的诗作: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成池》之乐的逸响。

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但见满眼雪积冰封,使人乍见之下。

不禁毛发森然。

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

遭际都往往坎坷不幸。

因此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

或者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你家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经回不去了。

你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

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

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了。

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

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

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

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

至今还是分裂的!

参考资料: 1、 刑志华,沈睿著,辛弃疾的那些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第9页 2、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8-249 3、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02页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上片开端五句,评价友人之诗,言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

“佳人”以下,赞美其高洁的品德,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

下片希望友人着眼大局,挺身报国。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夜半”二句,遥想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情景,回到现实却又是无比的痛苦。

结句点明恨如潮水,正是由于国土分裂,简短有力,精悍异常。

  上片首句至“毛发”数句评价叔高的诗作。

词人评点得很细致,语言优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极富诗情画意。

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

以古今美女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被埋没;

“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进一步说明被遗弃的痛苦。

运用比兴手法,以虚写实,其艺术效果反而更好。

  下片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

长安杜家曾是大族,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

接下来作者又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

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

但词人的爱国热情依旧高涨:“夜半狂歌悲风起。

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大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

末句“南共北,正分裂”便是造成作者如此痛苦的根源。

  全词词人擅用比兴,设喻新异,想像独到,词中称赏的诗境之美,高冷绝俗,亦可看作词人所追求的某种美学境界。

参考资料: 1、 (南宋)辛弃疾著,辛弃疾词 插图版,万卷出版公司,2009.06,第175页 2、 郑小军编著,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01,第120页

虞美人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夜深困倚屏风后。

试请毛延寿。

宝钗小立白翻香。

旋唱新词犹误、笑持觞。

四更山月寒侵席。

歌舞催时日。

问他何处最情浓。

却道小梅摇落、不禁风。

破阵子(硖石道中有怀吴子似县慰)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宿麦畦中雉_,柔桑陌上蚕生,骑火须防花月暗,玉唾长携彩笔行。

隔墙人笑声。

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

千载图中今古事,万石溪头长短亭。

小塘风浪平。

最高楼(客有败棋者,代赋梅)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花知否,花一似何郎。

又似沈东阳。

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

笑东君,还又向,北枝忙。

著一阵、霎时间底雪。

更一个、缺些儿底月。

山下路,水边墙。

风流怕有人知处,影儿守定竹旁厢。

且饶他,桃李趁,少年场。

鹊桥仙·豸冠风采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豸冠风采,绣衣声价,曾把经纶少试。

看看有诏日边来,便入侍、明光殿里。

东君未老,花明柳媚,且引玉尘沈醉。

好将三万六千场,自今日、从头数起。

12345 共8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