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章默(并叙)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章默居士,字志明。

生公侯家,才性高爽,弃家求道,不蓄妻子,与世无累,而父母与兄之丧,贫不能举,以是眷眷世间,不能无求于人。

余深哀其志,既有以少助之,又取其言为诗以赠其行,庶几有哀之者。

章子亲未葬,余生抱羸疾。

朝吟噎邻里,夜泪腐茵席。

前年黑花生,今岁白发出。

身随日月逝,恨与天地毕。

愿求不毛田,亲筑长夜室。

难従王孙裸,未忍夏后{即土}。

五陵多豪士,百万付一掷。

心知义财难,甘就贫友乞。

不辞毛发施,行自丘......更多

满庭芳·蜗角虚名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尽放我 一作:须放我)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

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

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

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

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

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3-604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3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蜗角:蜗牛角。

比喻极其微小。

《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

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些子:一点儿。

“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浑:整个儿,全部。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hào)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苔茵”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3-604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3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

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

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

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蜗角:蜗牛角。

比喻极其微小。

《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

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些子:一点儿。

“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浑:整个儿,全部。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hào)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

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

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

“苔茵”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3-604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3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2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尽放我 一作:须放我)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

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

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宿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

  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

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世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世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核心。

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

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

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

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页无须过分介意。

这个思想来自老子。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六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七十八章)这就是“谁弱又谁强”一句的本意。

一方面,“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

一方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苏轼领会此意,故“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黄州所作《答李端叔书》)。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是他这个时期自处的信条。

所以,“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

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

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

“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

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即李白“为欢几何”之意。

“风雨”自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

陆游《假日书事》诗所云“但嫌尤畏(尤才畏讥)妨人乐”,即是此意。

苏轼一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此后命途多难,先后排挤出朝,继又陷身大狱,幸免一死,带罪贬逐,昔时朋友相聚,文酒之欢,此时则唯有“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当此时,词人几于万念皆灰。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

他的《答李端叔书》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这两句词的极好注解:“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地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

而其科号为‘直言进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既已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既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

然世人逐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

妄论利害,才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

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

”可见“抵死(老是)说短论长”之要不得。

词人自嘲自解,其中实又包含满肚子不平之气。

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

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

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词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得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苏轼在词中擅长抒写人生。

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

这也是他的词能使人“登高望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人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中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议论入词。

此首《满庭芳》便表现出这一特色。

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似”句:纪昀评:“深警。

”有三层意思,一层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

二层指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

三层说人生当重人不重事,事情经过以后就不须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变常新,所以要重人。

江城白酒三杯酽(yàn),野老苍颜一笑温。

“江城”句:酽,原指味浓,这里指酒的味道醇厚。

这一句俱见人情,亦是“道人不惜阶前水”之意,平淡有味。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人似”句:纪昀评:“深警。

”有三层意思,一层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

二层指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

三层说人生当重人不重事,事情经过以后就不须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变常新,所以要重人。

江城白酒三杯酽(yàn),野老苍颜一笑温。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江城”句:酽,原指味浓,这里指酒的味道醇厚。

这一句俱见人情,亦是“道人不惜阶前水”之意,平淡有味。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作者写这首诗时,来到黄州已两年了,乌台诗案的骇浪已成往事,诗人“本州安置”的困境却无法摆脱。

《初到黄州》就自找乐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后又自寻精神寄托,手抄《金刚经》,又筑南堂,开垦东坡;

得郡守徐猷庇护,访游近地,与渔樵相处。

至黄州后续有新交,诗酒唱和。

诗题中的“潘、郭二生”,即在黄州朝夕相处的潘丙、郭遘。

前一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去岐亭访陈慥,潘丙、郭遘和另一位新交的朋友古道耕相送至女王城,作过一首七律。

一年过去了,又是正月二十日。

想起一年前的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诗人心境荡漾。

起句是据前一年所感的设想。

“东风”为春之信使,如城里有了春意,“东风”这位信使就先自东门而入;

此时,苏轼却一点感觉也没有,他想,恐怕是“东风未肯入东门”吧。

至于为什么“未肯入东门”,妙在不言之中。

但“忽记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门”,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摇村”。

就在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了。

他是旧地寻春,又是“走马”而去,所以次句说“走马还寻去岁村”。

  接下去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忽出警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纪昀评价说:“三、四(句)深警。

”人如侯鸟,有感于外界信息而动。

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此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人之如候鸟,正在于此,只不过人间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复杂得多;

但同样,人因有感而动,其中一切经历、一切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

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了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

纪昀评所谓“深警”,说的就是此意。

这是就三、四两句本身来说。

若就它在全诗中的关合来说,则妙在虚实离即之闻。

“人似秋鸿”,实接首联;

“事如春梦”,反照下文。

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

它看似游离,实为全诗的关键所在。

  “江城”指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

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

前一年访故友陈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涌上心头;

这一年出郊寻春,又有潘丙、郭遘为伴,酒醺颜面。

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完全可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时的困厄。

所以,诗的最后说:“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赋《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这一说法出自王逸《楚辞章句》,但经后人辨析,其说有误);

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们为他的复出奔走。

最后两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

  苏轼“奋厉有当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但在神宗、哲宗两朝党争中几经起落,而其“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唯已之是信”(马永卿《元城语录》),又从不“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宣诏赴阙表》),遂使他一生陷于无边的灾难之中。

苏轼对待历时三十年的灾难,总的态度是“随缘自适”,但各个时期又有不同。

刚开始的时候,他赴密州途中说过“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沁园春》词)的话,那时还有还朝的愿望。

乌台诗案中他自料必死无疑,谁知未死。

而贬去黄州,恍如隔世;

经过这一次打击,“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

”(《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他在黄州“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觉“不可胜悔”,“今虽改之,后必复作”,不如“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黄州安国寺记》)再从他在黄州的诗词文赋和种种活动看,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信心。

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是牢骚,不是反语,是一种真情实感。

苏轼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尤其是切望惠及百姓,迥异于失意文士的消极避世。

他的画像自题诗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也不应看作牢骚反话。

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这是他度过一切灾难的精神力量。

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

”人们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9-411页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

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

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89页 2、 王思宇.苏轼诗词集:巴蜀出版社,1996年 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慵(yōng):懒。

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

幕:这里指窗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鬓鬅(bìn péng):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

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

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

这里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

消遣:消解,排遣。

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

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管:照管。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89页 2、 王思宇.苏轼诗词集:巴蜀出版社,1996年 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蝶懒莺慵(yōng)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

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慵:懒。

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

幕:这里指窗帷。

云鬓(bìn)鬅(péng)松眉黛(dài)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qiǎn)。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

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鬓鬅: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

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

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

这里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

消遣:消解,排遣。

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

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管:照管。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 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89页 2、 王思宇.苏轼诗词集:巴蜀出版社,1996年 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苏轼词在豪放以外,也显婉约含羞,《蝶恋花》词中即写闺怨女子,缠绵动人。

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

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阕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全词以哀景引入,“懒、慵”乃倦怠样,“蝶、莺”本为无情动物,词人却以主观情感灌入,描画了两物的慵懒散漫。

后以“花落狂风”承接,更于慵懒外平添萧瑟,“残”为花落凌乱之形,暗含残败颓靡;

“满”字作结,残红遍地,满布小院的情状即刻呈现眼前。

全词前三句写景,由蝴蝶、黄莺的慵懒,转入花落残红的寂寥,为下文写人作铺垫,奠定了哀怨凄楚的氛围。

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这两句由景及人,主人公午醉未醒,红日已晚,黄昏及至,帘幕低垂。

此乃日落黄昏时分,抒情主人公应为一名女子,睡眼惺忪之时,天已慢慢暗沉下来,“帘幕无人卷”从侧面写出女子慵懒倦怠之象。

景中含情,人中显意,全词上阕由景及人,细致描摹出一幅残败寂寥的少女闺怨图,色调浓郁低沉。

  下阕直入,展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细腻地展现出主人公独居闺房之中的情形。

“云鬓箭松眉黛浅”,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

鬓发散乱,眉间黛墨浅淡,不饰打扮、素面朝天的女子形象显露无疑。

这个女子之所以不修边幅,乃是“愁”字作祟,无尽愁怨,无处倾诉。

“总”是起领,将女子悠悠“愁媒”一语道尽,见景思愁,见人思愁,万事万物在女子眼中“总是愁媒”。

而这愁却无人可排遣,“欲诉”写尽女子渴望倾诉、渴望排遣的心理,但是“谁消遣”的疑问却暗含“无人消遣”的答案,五字将少女悲凉沉重的心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凄楚难耐。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一句,以否定词“未信”领起,虽明言“未信”,却隐隐传递出“信”意,女子的孤单寂寞在这断言般的词句中传达而出。

随后女子自比杨花,“杨花犹有东风管”,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

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女人以花喻人,命薄如杨花,将其女子无所依傍、“难系绊”的深情道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全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

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86页 2、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87页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碧绿澄澈。

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

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

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你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

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

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

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40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汉:长江和汉水。

高楼:指武昌黄鹤楼。

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

语出李白《襄阳歌》有“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

岷峨句: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

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

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

”南山:终南山,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

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

剑外:四川剑门山以南。

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江表传》: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

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

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

不出仕之士称处士。

空洲:指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

黄祖长子黄射在洲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当即作《鹦鹉赋》,故以为洲名。

曹公黄祖:指曹操与刘表属将黄祖。

谪仙:指李白。

黄鹤:崔颢的《黄鹤楼》诗。

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见《唐才子传》)无作而去。

后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即有意追赶崔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40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碧绿澄澈。

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

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

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

江汉:长江和汉水。

高楼:指武昌黄鹤楼。

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

语出李白《襄阳歌》有“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

岷峨句: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

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

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

”南山:终南山,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

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

剑外:四川剑门山以南。

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你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

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

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

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江表传》: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

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

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

不出仕之士称处士。

空洲:指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

黄祖长子黄射在洲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当即作《鹦鹉赋》,故以为洲名。

曹公黄祖:指曹操与刘表属将黄祖。

谪仙:指李白。

黄鹤:崔颢的《黄鹤楼》诗。

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见《唐才子传》)无作而去。

后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即有意追赶崔诗。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40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

词的上片由景引出思归之情和怀友之思;

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直抒胸臆。

  开篇由写景引入。

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江汉西来”二句,描绘了江水奔腾的胜景。

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巍然屹立,俯仰浩瀚的大江。

长江、汉水滚滚西来,汇合于武汉,那波涛的颜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一片浓绿。

发端两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

“蒲萄深碧”,重笔施彩,以酒色形容水色,用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诗句,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

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化用李白“江带峨嵋雪”之句,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不著痕迹,自然入妙,用“葡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

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

这两句由实景“蒲萄深碧”引出虚景“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拓展了词境。

江河自岷江锦水而来,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既是友人驻地的胜景,又从四川流来,既引动词人思归之情,又触发怀友之思。

这就为下文感怀作了有力的铺垫。

接下来这一句由景到人,一句写对方,一句写自已。

朱寿昌在陕西任通守期间留有爱民之美誉,政绩突出。

《宋史》本传载朱在阆断一疑狱,除暴安良,“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即“南山遗爱守”所指。

词中“南山”当是“山南”之误。

以对“剑外”,“山南”字面亦胜于“南山”。

而苏轼蜀人,称朱寿昌亦以其宦蜀之事,自称“剑外思归客”,映带有情。

如今思乡而归不得,两厢对比,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情绪。

面对此间风物,自会触景兴感,无限惆怅。

“对此间”以下,将君、我归拢为一,有情就要倾吐、抒发,故由“情”字,导出“说”字,逼出“殷勤说”三字,双流汇注,水到渠成。

  上片“殷勤说”三字带出整个下片,开始向友人开怀倾诉,慷慨评论。

“《江表传》”二句,引出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

《江表传》是记述三国时东吴人物事迹的史书,他劝告朱寿昌不要再读这部书了。

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

“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

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当众嘲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假借刘表属将黄祖之手将其杀害,葬于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

词人用感触颇深的三国人物——祢衡的事迹引以为戒,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

如今贤士不在,只能空对那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苇花萧瑟,一片凋零凄凉。

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

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即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

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

此句流露出苏轼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这话是有弦外之音的,矛头隐隐指向对他诬陷的李定之流。

苏轼此时看来,祢衡的孤傲、曹操的专横、黄祖的鲁莽,都显得非常可笑。

言语间,反映出苏轼超越历史,摆脱现实限制的观念。

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

词人引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

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愿他能够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

也体现了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

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

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

三则,笔端饱含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激荡着。

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北京新华世纪数码软件有限公司.中国经典古籍系列——宋词鉴赏大典[CP/DK].740-744 2、 唐骥. 困境中的嘲笑与宽释——苏轼《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1(05).

有美堂暴雨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第100-101页 .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顽云:犹浓云。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潋滟(liàn yàn):水波相连貌。凸:高出。敲铿(kēng):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瑰:玉石。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第100-101页 .

超然台记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更多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67-173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89-292 3、 刘宇佳,乐在本心,以台为寄——评苏轼《超然台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哺:吃。啜:喝。醨:米酒。醉:使······醉。饱:使······饱。吾安往而不乐,即“吾往安而不乐”。而,表承接。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求褔而辞祸,“而”表并列,并且。求褔而辞祸者。者:……的原因。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尽,译为“但是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岂:难道。情:心愿。有以:可以用来。盖:蒙蔽。焉:哪里。横:意外发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表承接,随后。焉:于此。背:远离。比:连续,常常。登:丰收。苟全:大致完备。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庶几:表希望或推测。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撷(xié):摘下,取下。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瀹(yuè):煮。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67-173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89-292 3、 刘宇佳,乐在本心,以台为寄——评苏轼《超然台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哺:吃。啜:喝。醨:米酒。醉:使······醉。饱:使······饱。吾安往而不乐,即“吾往安而不乐”。而,表承接。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求褔而辞祸,“而”表并列,并且。求褔而辞祸者。者:……的原因。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尽,译为“但是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岂:难道。情:心愿。有以:可以用来。盖:蒙蔽。焉:哪里。横:意外发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而:表承接,随后。焉:于此。背:远离。比:连续,常常。登:丰收。苟全:大致完备。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庶几:表希望或推测。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撷(xié):摘下,取下。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瀹(yuè):煮。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67-173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89-292 3、 刘宇佳,乐在本心,以台为寄——评苏轼《超然台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92页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苏:即江苏苏州市。

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

“这句是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这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第二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说明自己的“愁”是对国计民生的忧念。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

绛唇:红唇。

樱珠:樱桃。

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

镊:拔除。

霜须:白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92页

浪淘沙·探春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

墙上的红杳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

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美丽的小路上,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

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

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下梅花。

参考资料: 1、 苏轼 .东坡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年:117.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

墙上的红杳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

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探春:早春郊游。

暗:色浓。

倾:犹倾倒,这里指漫出来。

槛(jiàn):花池的围栏。

群芳:各种花草。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美丽的小路上,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

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

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下梅花。

绮(qǐ)陌: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

敛:聚集、不扬起。

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

雪霁(jì):雪止天晴。

东君:司春之神。

用意:着意,留心。

辞:推辞。

辛:劳苦。

绽:花蕾开放。

参考资料: 1、 苏轼 .东坡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年:117.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

“昨日出东城”,点明探春的时间,以及探春的地点杭州城东郊。

“试探春情”,一个“试”字就把探春者的春心欲动的情态唯妙唯肖地传达出来了。

“墙头红杏暗如倾”,写探春的第一个光景。

从墙头伸出来的红杏色彩绿得如油漫出来了。

让人们首先领略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红杏枝头春意闹”(宋代宋祁《玉楼春》词)的探春神韵。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用一对矛盾句,提出初春栅栏内各种花草嫩芽嫩叶未发未露,而栅栏外早己春回大地,为过渡到下片进一步写探春幽情埋下的回环之笔。

  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写探春的第二个光景路景、第三个光景村景等,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

“绮陌敛香尘”,写探春男女们路途上的“春”景。

那是一条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那是一条“尽日细尘吹绮陌,迷却梦游归路”(清代纳兰性德《念奴娇》词),那是一条聚集着探春女子的步履而留下芳香尘之路。

似有一点“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唐代沈佺期《洛阳道》诗)的韵味。

“雪霁前村”,写探春男女们进入前村后所见的另一番“春”景。

雪止天晴后的前村,留下的便是那被栅栏内冰雪覆盖着,尚未露面吐芽的各种花草与此相映的红楼与红杏,可谓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回答上片埋伏的景情回环的一妙笔。

“东君用意不辞辛”,写探春者全身心地进入到一种美妙的幻境。

指挥春日运动之神啊,你是那样的留心描绘焕发的春光,又是那样的不辞劳苦迎来春心。

唐代成彦雄《柳枝词》早已代探春者倾吐,“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笔锋一转,宕开情丝,引起探春者春心欲动的不仅仅是墙头红杏,绮陌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还有你未猜想到的春光最初到来的地方,一眼见到的便是那花蕾刚刚开放的梅花。

最后两句“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画龙点睛,把苏轼追求梅的高贵品格那样一种春心境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苏轼将春心与春景水乳交融地成篇,实属匠心独运,自然天成。

最后两笔妙不可言,毛泽东之词《卜算子·咏梅》与该词异曲同工,令人回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西江月·送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

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

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

把我的新诗呈给您。

请您细加指点。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2、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43页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孟綮《本事诗·情感第一》载陈朝乐昌公主破镜重圆诗:“此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都不敢,方验作人难。

”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

“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傅斡《注坡词》注云:“公伴杭日作诗,后下狱,令供诗帐。

此言湖山公案,亦谓诗也。

禅家以言语为公案。

”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傅斡注:“禅家有下语之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2、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43页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

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

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

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

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

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

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

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12345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