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文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文翻注译赏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西湖风光好,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景物都那么鲜丽。
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不停的管弦乐声。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那风清月白的夜晚更是迷人,湖面好似一片白玉铺成的田野,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呢,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云物:云彩、风物。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琼田:传说中的玉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西湖风光好,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景物都那么鲜丽。
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不停的管弦乐声。
云物:云彩、风物。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那风清月白的夜晚更是迷人,湖面好似一片白玉铺成的田野,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呢,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啊!
琼田:传说中的玉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侧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着力表现西湖的恬静脱俗。
词人用鸥鹭闲眠来烘托,一方面突出西湖的静谧,另一方面暗示西湖的游客的高雅脱俗,没有功利之心:尽管游人往来、管弦声声,但是鸥鹭毫不戒备,依然安睡。
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
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
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惯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
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
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
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
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
欧公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胸怀坦荡,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忘机。
词的下片写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
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
清风徐徐,月光皎洁,湖水澄澈,晶莹透明,月光一照,闪闪发光。
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
“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
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人在此时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谁还愿意乘着骖鸾做神仙呢!
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云“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 ”,同此境界,同此会心。
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
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文翻注译赏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
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
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
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
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
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
翠鬟,泛称美发。
雁柱十三弦;
筝有十三弦;
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
这里均代指古筝。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
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
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
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
翠鬟,泛称美发。
雁柱十三弦;
筝有十三弦;
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
这里均代指古筝。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
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
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
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
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此词以男子的口吻,写一女子弹筝的情景,并在其中渗入爱情与离愁。
上片描写从前女子在与情郎相聚时弹筝的情景。
起首一句好似一个特写镜头,先画出这位女子的娇容美态。
此时她仿佛坐在筝前,旁边站着一位英俊少年。
在弹筝之前,她娇羞怯怯,理了理头发。
“整翠鬟”三字把她内心深处一股难名状的激动感情恰当地反映出来。
下面“得意频相顾”一句,是写这女子弹筝弹到高潮,她的感情已和筝声溶为一片,忘记了方才的羞怯,不时地回眸一顾,看看身旁的少年。
这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演奏者与欣赏者的感情交流。
“雁柱”二句具体地描写筝声。
唐宋时筝有十三弦,每弦用一柱支撑,斜列如雁行,故称“雁柱”“一一春莺语”,系以莺语拟筝声。
白居易《琵琶行》云:“间关莺语花底滑。
”韦庄《菩萨蛮》云:“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似为此句所本。
前一句以“雁行”比筝柱,这一句以“莺语”状筝声,无论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美感。
而“十三”、“一一”两组数字,又使人觉得女子的十指在一一按动筝弦,轻拢慢捻,很有节奏。
随着十指的滑动,弦上发出悦耳的曲调。
在这里,词人着一“语”字,又进一步拟人化,好像这弦上发出的声音在倾诉女子的心曲。
下片写此时两情隔绝,凄苦难禁。
“娇云”二句,语本宋玉《高唐赋》,暗示他们在弹筝之后曾有一段幽会。
然而好景不长,他们很快分离了。
着以“容易”二字,说明他们的分离是那样的轻易、那样的迅速,其中充满了懊恼与怅恨,也充满了怜惜与怀念之情。
“梦断知何处”,表明他们的欢会象阳台一梦;
然而鸳魂缥缈,旧梦依稀,一觉醒来,仍被冷冷清清的氛围所笼罩。
结尾二句,写男子深院独处,黄昏时刻,谛听着窗外的雨声。
阵阵急雨,敲打芭蕉,这是男子在回忆中产生的错觉,也是他迫促烦躁心情的写照,同时又表现了孤栖时刻幽寂凄清的况味。
雨声即为筝声,这样的筝声,最易触动愁绪。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哀乐对比。
上片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明快的节奏;
下片则情深调苦,表现了孤单寂寞的悲哀。
以乐景反跌哀情,故哀情更为动人。
词中正面描写弹筝的女子,而以英俊少年作侧面的陪衬;
上片中写这男子隐约在场,下片中则写女子在回忆中出现,虚实相间,错综叙写,词中的感情就不会变得单调。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如以“雁行”比筝柱,以“莺语”拟筝声,以“娇云”状远去的弹筝女子,以雨打芭蕉喻筝中的哀音,或明比,或暗喻,都增加了词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文翻注译赏
花底忽闻敲两桨。
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
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
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
惊起望。
船头阁在沙滩上。
花底忽闻敲两桨。
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
时时盏里生红浪。
荷花底下,忽听到双桨击水的声响,不一会,一群女友来把我寻访。
摘下荷花当酒杯,采莲船在荷花池中荡漾。
粉红色的荷花映酒中,杯里时时翻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
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
惊起望。
船头阁在沙滩上。
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搅在一起;
粉红的荷花、粉红的脸蛋,同映酒缸。
绿色的荷叶丛中,醉了正好躺一躺。
一觉醒来抬头望,船头搁浅在沙滩上。
参考资料: 1、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3-95 2、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80-81
花底忽闻敲两桨。
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
时时盏里生红浪。
逡(qūn)巡:宋元俗语,犹顷刻,一会儿。
指时间极短。
旋(xuàn):随时就地。
当(dàng):当做,代替。
“时时”句:谓莲花映入酒杯,随舟荡漾,显出红色波纹。
红浪:指人面莲花映在酒杯中显出的红色波纹。
花气酒香清厮酿。
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
惊起望。
船头阁在沙滩上。
清厮酿(niàng):清香之气混成一片。
厮酿:相互融合。
花腮(sāi):指荷花。
形容荷花像美人面颊的花容。
酒面:饮酒后的面色。
宋梅尧臣《牡丹》诗:“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
”一饷(xiǎng):即一晌,片刻。
《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若道一时一饷,犹可安排;
岁久月深,如何可度。
”蒋礼鸿通释:“一饷,就是吃一餐饭的时间。
”阁(gē):同“搁”,放置,此处指搁浅。
一作“搁”。
参考资料: 1、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3-95 2、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80-81
花底忽闻敲两桨。
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
时时盏里生红浪。
荷花底下,忽听到双桨击水的声响,不一会,一群女友来把我寻访。
摘下荷花当酒杯,采莲船在荷花池中荡漾。
粉红色的荷花映酒中,杯里时时翻红浪。
逡(qūn)巡:宋元俗语,犹顷刻,一会儿。
指时间极短。
旋(xuàn):随时就地。
当(dàng):当做,代替。
“时时”句:谓莲花映入酒杯,随舟荡漾,显出红色波纹。
红浪:指人面莲花映在酒杯中显出的红色波纹。
花气酒香清厮酿。
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
惊起望。
船头阁在沙滩上。
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搅在一起;
粉红的荷花、粉红的脸蛋,同映酒缸。
绿色的荷叶丛中,醉了正好躺一躺。
一觉醒来抬头望,船头搁浅在沙滩上。
清厮酿(niàng):清香之气混成一片。
厮酿:相互融合。
花腮(sāi):指荷花。
形容荷花像美人面颊的花容。
酒面:饮酒后的面色。
宋梅尧臣《牡丹》诗:“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
”一饷(xiǎng):即一晌,片刻。
《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若道一时一饷,犹可安排;
岁久月深,如何可度。
”蒋礼鸿通释:“一饷,就是吃一餐饭的时间。
”阁(gē):同“搁”,放置,此处指搁浅。
一作“搁”。
参考资料: 1、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3-95 2、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80-81
花底忽闻敲两桨。
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
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
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
惊起望。
船头阁在沙滩上。
此词以清新可爱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乐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首句“花底忽闻敲两桨”,“闻”字、“敲”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用“花底”二字映衬出了敲桨之人,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着墨不多而蕴藉有味。
第二句“逡巡女伴来寻访”,方才点明了人和人的性别。
“逡巡”,顷刻,显示水乡女子荡舟技巧的熟练与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人物出场写得颇有声势。
“酒盏”句,是对姑娘们喝酒逗乐的描写,是一个倒装句,即“旋将荷叶当酒盏”的意思,倒文是为了协调平仄和押韵。
这个“旋”二字,与上面的“忽”字、“逡巡”二字,汇成一连串快速的行动节奏,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惹人喜爱。
“酒盏”句写荷叶作杯。
据说是把荷叶连茎摘下,在叶心凹处,用针刺破,一手捧荷叶注酒凹处以当酒杯,于茎端吸饮之。
隋殷英童《采莲曲》云“荷叶捧成杯”,唐戴叔伦《南野》云“酒吸荷杯绿”,白居易《酒熟忆皇甫十》云“寂寞荷叶杯”等,都是指此。
在荷香万柄、轻舟荡漾中间,几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用荷叶作杯,大家争着吮吸荷杯中的醇酒,好一幅生动而富有乡士气息的女儿行乐图!
接着轻荡莲舟,碧水微波,而荷杯中的酒,也微微摇动起来,映入了荷花的红脸,也映入了姑娘们腮边的酒红,一似红浪时生。
下片第一、二两句“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是从花、酒与人三方面作交错描述。
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
花也好,人也好,酒也好,都沉浸在一片“香”与“红”之中了。
这就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然而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
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
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
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
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
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
“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
这首词妙在起、承、转、合脉络清晰;
更妙在其风格清新、言语含蓄而又设境秾艳,词风健康明朗、生动活泼,是少有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江辛眉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75-476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文赏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
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
“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
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
“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
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
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
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
晴则色明。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
”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行色”总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
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
“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 “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
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
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
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
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定风波 文
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 文
鹊踏枝 文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文注赏
平山阑槛倚晴空。
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平山阑槛倚晴空。
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平山栏槛:平山堂的栏槛。
手种堂前垂柳:平山堂前,欧阳修曾亲手种下杨柳树。
别来:分别以来。
作者曾离开扬州八年,此次是重游。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文章太守: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
挥毫万字:作者当年曾在平山堂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
千钟:饮酒千杯。
直须:应当。
尊:通“樽”,酒杯。
衰翁:词人自称。
此时作者已年逾五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平山阑槛倚晴空。
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知制诰;
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出守扬州,欧公便作此词送给他。
欧公曾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
词中所写平山堂为欧公任扬州太守时所建。
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
“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
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
接下去一句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平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则山之体貌,应该是清晰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
这是因为受到王维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
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
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
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
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
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
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
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
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过片三句写所送之人刘原甫,与词题相应。
此词云“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
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
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
无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涤荡人的心灵。
欧词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与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了先路。
此词的风格,即与苏东坡的清旷词风十分接近。
欧阳修政治逆境中达观豪迈、笑对人生的风范,与苏东坡非常相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文翻注赏
去时梅萼初凝粉。
不觉小桃风力损。
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阑干倚遍重来凭。
泪粉偷将红袖印。
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去时梅萼初凝粉。
不觉小桃风力损。
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离去的时候梅萼还是刚刚凝粉,眼见小桃花开都被风吹损,梨花开得最晚也凋零了,为什么归期没有个定准?
阑干倚遍重来凭。
泪粉偷将红袖印。
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栏杆都倚遍了又来凭栏远望,眼泪偷偷地沾湿了红袖。
蜘蛛与喜鹊多么误人,像这样没有凭据怎么值得相信?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33-134 2、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0
去时梅萼初凝粉。
不觉小桃风力损。
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梅萼(è):梅花的蓓蕾。
萼,花萼,花瓣下部的一圈绿色小片。
初凝粉:指花蕾刚开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现出雏形。
小桃:桃花的一种,元宵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
凋(diāo)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
何事:为何,何故。
阑干倚遍重来凭。
泪粉偷将红袖印。
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阑(lán)干:同“栏杆”。
凭:依靠。
读去声,义与读平声者相同。
严格地说,此处“凭”字失韵。
“泪粉”句:拭泪故粉痕渍袖。
“偷“字有避人垂泪意。
蜘蛛:这里指一种小蜘蛛,俗称“喜蛛”。
古人也视为喜事之瑞,如同喜鹊。
喜鹊:俗传能报喜讯,有“喜鹊登枝”之说。
《西京杂记》卷三引陆贾对樊哙语:“干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
“安足信:怎么值得相信。
安,哪里,怎么。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33-134 2、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0
去时梅萼初凝粉。
不觉小桃风力损。
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阑干倚遍重来凭。
泪粉偷将红袖印。
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此词上片通过写景表现时光的流逝,来烘托心中的闺思。
下片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对心上人的思念,情感委婉、真实。
上片从分手的时候写起:“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
”唐刘禹锡《崔元受少府自贬所还遗山姜花以答之》:“驿马损筋骨,贵人滋齿牙。
”这里指桃花被风摧残而凋谢。
这两句是说:分手的时候,梅花刚要长出花蕾,不知不觉小桃花也已经凋谢。
“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
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两句是说:开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经凋落,你因为什么事耽搁还确定不了归来的日期?
上片三折而下,写心上人久不归来,闺中人相思日重。
下片前两句具体描绘相思之情:“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
”“阑干倚遍”,说明登高盼归次数之多,而又“重来凭”,表现出相思之深、之切。
“泪粉偷将红袖印”是说擦拭眼泪把衣袖弄上了脂粉。
“偷”字表现出相思之情怕人知道的害羞之态,将情感写得很含蓄。
结语由盼心上人不归,转而怨恨蜘蛛、喜鹊:“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这两句是说:蜘蛛和喜鹊已多次报喜讯,但心上人始终未归,真是“误人”不浅,像这样地不讲信用怎么能让人相信。
不怨人不归,而怨蜘蛛、喜鹊“无凭”,无理而妙。
此词以浅近质朴之语,曲折表现思妇幽怨之情,足见词人笔力不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