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仆射罢节度让尚书授少保分司喜遂游山水之作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暂辞八座罢双旌,便作登山临水行。

能以忠贞酬重任, 不将富贵碍高情。

朱门出去簪缨从,绛帐归来歌吹迎。

鞍辔闹装光满马,何人信道是书生。

山中五绝句。岭上云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

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月夜忆舍弟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

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绝句二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鸯(yāng)。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江碧鸟逾(yú)白,山青花欲燃。花欲燃:花红似火。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鸯(yāng)。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江碧鸟逾(yú)白,山青花欲燃。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花欲燃:花红似火。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其一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其二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3-534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参考资料: 1、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40-25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3-326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参考资料: 1、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40-25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3-326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参考资料: 1、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40-25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3-326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

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

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

“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

“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

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

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

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

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

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

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

砧即捣衣之石。

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

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梦李白二首·其一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二)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一)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22-124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6-7页 .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cè)恻。江南瘴(zhàng)疠(lì)地,逐客无消息。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这是杜甫常用的越过一层、从对方写起、连带双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长相思念而入我梦,则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双方之相知相忆又自然道出。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这两句说:我梦到的该不是你的魂魄吧?山高路远,谁知道你是否还活着啊!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羽翼:翅膀。这两句说:既已身陷法网,系狱流放,怎么会这样来往自由呢?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一)颜色:指容貌。这句指李白的处境险恶,恐遭不测。祝愿和告诫李白要多加小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22-124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6-7页 .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cè)恻。江南瘴(zhàng)疠(lì)地,逐客无消息。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这是杜甫常用的越过一层、从对方写起、连带双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长相思念而入我梦,则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双方之相知相忆又自然道出。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这两句说:我梦到的该不是你的魂魄吧?山高路远,谁知道你是否还活着啊!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羽翼:翅膀。这两句说:既已身陷法网,系狱流放,怎么会这样来往自由呢?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一)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颜色:指容貌。这句指李白的处境险恶,恐遭不测。祝愿和告诫李白要多加小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22-124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6-7页 .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版本二)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末怀李白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

令我惦念不已。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

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末:天的尽头。

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

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喻指书信。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

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chī)魅(mèi)喜人过。

命:命运,时运。

文章:这里泛指文学。

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过:过错,过失。

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mì)罗。

冤魂:指屈原。

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

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

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

令我惦念不已。

天末:天的尽头。

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

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

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鸿雁:喻指书信。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

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chī)魅(mèi)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命:命运,时运。

文章:这里泛指文学。

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过:过错,过失。

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mì)罗。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冤魂:指屈原。

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

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

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

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

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

”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

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

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

代人着想,“怀”之深也。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

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

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

”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

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

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

“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

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

”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

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

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

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

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

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1-502

新婚别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无乃: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无乃: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8-490

梅雨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

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

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盘涡:急水旋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

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

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盘涡:急水旋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

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

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

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庭闱(wéi):内舍。

多指父母居住处。

因用以称父母。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转:一作“急”。

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应:一作“还”。

同:一作“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

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

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庭闱(wéi):内舍。

多指父母居住处。

因用以称父母。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转:一作“急”。

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应:一作“还”。

同:一作“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

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

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

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

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

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

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

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

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

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

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

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

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

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

“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

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

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

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徐竹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7-528

212223242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