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亭 文翻赏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暮春黄昏雨过天晴,云彩聚拢斜阳西沉。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茂密山林空气清新,山峰隐没半轮红日。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霖雨不息厌倦不止,身在旅馆眺望郊外。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水边兰草渐披小路,娇艳莲花初绽春池。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尚未满足大好春光,已经看到夏的临近。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节序更迭令我忧叹,点点白发两鬓边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笙歌饮食情有所止,身衰老病倏忽而至。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将等待秋水降临,息我形影旧居山崖。
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
我的心志谁能理解?
唯有良友知我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7页 2、 赵雪倩编,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 第1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52页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
首先是盘旋层折的诗歌结构,诗写幽愤之思,但起笔四句却先勾勒了一派清澄之景。
然后,“久晦”、“旅馆”两句逆笔补出身在谪宦羁旅的处境,时逢久雨阴霾的黄梅,心境正如陷溺于霭霖之中,久已昏昏沉沉的了。
于是可见起处所写偶一眺临所见的清景之中,实隐含有诗人企图摆脱烦闷的企望。
清景使诗人神思为之一爽,但是潜在的幽愤是如此的难以解脱。
为清景引动,诗人漫步郊垌,其本意当是希望进一步让大自然澄明的灏气,为他澡雪精神,但是一路行来,见到淫雨之前泽畔方生方长的兰草,已经繁茂而向老;
而当时仅是一望绿叶的池塘中,荷花也初绽红红白白的朵营。
这美景在他人或会感到悦目赏心,但对诗人却适足以勾动其幽愤的潜意识,于是顿生春夏叠代之感,更由“物”移而触发“人”老之叹,于是潜在的幽愤转为强烈的悲歌。
药饵,“药”当作“乐”,反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语,当时的声歌食饮,尽属虚妄;
而真实的唯有那倏焉而来的老病而已。
那末人生应当怎样才对呢?
只有乘即将而来的秋水,归隐家乡,这种真正的赏心乐事,恐只有二三知己才能领会吧。
那末这赏心乐事的内含究竟为何呢?
“秋水”用《庄子·秋水》事,《秋水》篇主旨在于“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原来泯去物我,是非的界限,忘掉一切的是非得失,甚至忘掉自己的天赋禀受,皈依自然,才是根本的出路。
但是谢客是否真能忘情,得从此诗的意脉看,这只是一种企望强自从幽愤中挣脱的高言快论;
从他的行事看,虽然几度归隐,但却未能如陶潜那样在自然中终其天年,终于在四十九岁时,吟唱着“恨我君子志;
不获岩上眠”的感愤之句,被砍下了脑袋。
企图借游程中的自然清景以排解幽愤,而解不去,吟还愁,反将幽愤潜注于景物之中,这种反复曲折的情思,即使谢客的幽愤表现得看似清逸,实则更为深重;
又使他诗作的结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多层次,奇景迭出,转转入深,确实到了“一重一掩皆肺腑”的境地,而他更善于营构,通过顿柬、离合,顺逆的安排使诸多的景物移步换形圆融一体。
而情思一以贯之。
如此诗起首之“时竞”(春尽),中腰之“朱明移”,篇末之“秋水”,思绪依节候的顺次,虚实相同地展开,却以“久痞”一联,“戚戚一一联作顿束收放,依其感情的变化,出现一幅幅不同色调的画面,达到情景理交融的境地。
王夫之《薹斋诗话》评谢诗,“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
唯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此评正道出了谢诗以幽愤的情思为内含,运调景物,曲屈以达其意的特点,这与陶潜诗结构之如行云流水大异其趣。
与结构相应,此诗的意象也与陶诗异趣。
陶诗语言天成,所构成的诗歌意象较单纯而韵味醇厚,而谢诗则“造语极奇险深曲,却皆稳老而不伤巧。
一,其意象层次多隽秀耐咀。
试以与此诗前四句景物相近的陶潜《杂诗》二之前四句作一比较,陶诗云:“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这四句每句五字都是一个层次,且三、四承一、二,很自然地勾勒出一个银辉满空,启人远思的景象。
谢诗则不然:“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同样每句五字:而前二句每句是两个层次:时竟、夕澄霁;
云归,月西驰。
以下三句“含余清”承一句“夕澄霁”;
四句“隐半规”则承二句“日西驰”,又分别拈入了密林,远峰二物,组成了新的景象。
前两句从大背景落墨,富于动态美,后二句更从细部勾勒,近处是密林余清,较远处是青山落日,则与一、二句共同构成三个大层次的画面搭配,而“密林”之与“余清”,“远峰”之与“半规”本身又有各自的层次,再缀以一个“含”字,一个“隐”字,遂在季节交替,晴雨变化,昼夜叠代的动景中酿蘖出一种清澄恬美的静景来。
这层迭的景象正体现了诗人由“昏垫”中苏生的复杂心境。
与观察的细密,锤词的精严,选景的密致相应,谢诗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使用语典的工巧。
“泽兰披径路”以下四句分用楚辞“皋兰披径兮斯路渐”;
“芙蓉始发,杂芰荷兮”;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朱明承夜兮时不见淹”四语,不仅与即目之景相切相符,而且隐含“目极千里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之意,透出归隐之想,以下更用《庄子》“秋水”之典,既承“朱明”而预示归期,更如前所析表示要从伤感中超脱达到忘我之精神升华。
数典连用,一气呵成,含义深长,遂使诗歌意象于精致之外更显出一种典雅的美来。
所谓“奇险深曲”,而“稳老不伤巧”,于兹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0-642页
夜宿石门诗 文翻译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早上,到园子里摘兰花,担心秋霜会把花朵摧残。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晚上,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难以入眠。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窗外,传来归鸟疲倦的叫声,它们在寻找栖息的树干,树叶飘落,簌簌作响,是起风了凉风在寒林中回旋。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静谧的山居,各种各样的声音,清晰入耳,听来各具异趣,又都那么悠扬,那么清远。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99-100 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97-98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早上,到园子里摘兰花,担心秋霜会把花朵摧残。
朝搴苑中兰:袭用屈原《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句意。
搴(qiān):取。
彼:指木兰等花草。
霜下歇:经霜冻而凋谢。
歇,衰竭。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晚上,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难以入眠。
弄:玩。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窗外,传来归鸟疲倦的叫声,它们在寻找栖息的树干,树叶飘落,簌簌作响,是起风了凉风在寒林中回旋。
识:知。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静谧的山居,各种各样的声音,清晰入耳,听来各具异趣,又都那么悠扬,那么清远。
异音、殊响:指上两句所说鸟声、树叶声、风声等。
致听:传到耳朵里使能听见。
清越:清脆悠扬。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
妙物:指上文兰、云、月、鸟、木、风等景物。
芳醑(xǔ):芳香的美酒。
谁与伐:谁与我共同品赏其美味。
伐,赞美。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引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诗中以美女喻友人,表达了缺少知音的落寞情绪。
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
晞发,晒干头发。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99-100 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97-98
长歌行 文
倐烁夕星流。
昱奕朝露团。
粲粲乌有停。
泫泫岂暂安。
徂龄速飞电。
颓节骛惊湍。
览物起悲绪。
顾已识忧端。
朽貌改鲜色。
悴容变柔颜。
变改茍催促。
容色乌盘桓。
亹亹衰期迫。
靡靡壮志阑。
既惭臧孙慨。
先愧杨子叹。
寸阴果有逝。
尺素竟无观。
幸赊道念戚。
且取长歌欢。
赠安成诗 文
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诗 文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文
四城有顿踬。
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
沉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
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
飘忽风电起。
良缘迨未谢。
时逝不可俟。
敬拟灵鹫山。
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
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
讲宇析妙理。
命学士讲书诗 文
卧病同淮阳。
宰邑旷武城。
弦歌愧言子。
清净谢伏生。
古人不可攀。
何以报恩荣。
时往岁易周。
聿来政无成。
曾是展予心。
招学讲羣经。
铄金既云刃。
凝土亦能铏。
望尔志尚隆。
远嗣竹箭声。
敢谓荀氏训。
且布兰陵情。
待罪岂久期。
礼乐俟贤明。
东阳溪中赠答 文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平原侯植 文
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然颇有忧生之嗟。
朝游登凤阁,日暮集华沼。
倾柯引弱枝,攀条摘蕙草。
徙倚穷骋望,目极尽所讨。
西顾太行山,北眺邯郸道。
平衢修且直,白杨信褭褭。
副君命饮宴,欢娱写怀抱。
良游匪昼夜,岂云晚与早。
众宾悉精妙,清辞洒兰藻。
哀音下回鹄,余哇彻清昊。
中山不知醉,饮德方觉饱。
愿以黄发期,养生念将老。
登江中孤屿 文翻译赏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 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kuàng)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历览:遍览,游遍了。
旷周旋:久不游览。
旷,荒废,耽搁。
周旋,应酬,打交道,这里指前去游赏。
怀新道转迥(jiǒng),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迥:迂回。
景:日光,指时间。
延:长。
乱流趋(qū)正绝,孤屿(yǔ)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乱流:从江中截流横渡。
趋:疾行。
媚:优美悦人。
中川:江水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空水:天空和江水。
表灵物莫赏,蕴(yùn)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表灵:指孤屿山极其神奇的景象。
表,明显。
灵,灵秀、神奇。
物:指世人。
蕴真:蕴藏的仙人。
真,真人、神仙。
想象昆山姿,缅(miǎn)邈(miǎo)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昆山姿:指神仙的姿容。
昆山,昆仑山的简称,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处。
缅邈:悠远。
区中缘:人世间的相互关系。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安期术:安期生的长生之术。
安期,即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说他是琅琊阜乡人,因得长生不老之术而活过了一千岁。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 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开头四句写倦游江南,转游江北。
诗人先用“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说明渡江北游的原因。
后来用“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描述北游途中产生的心理感觉。
道本不迥而党其远,景本不可延而怪其不延,空间、时间均在主观意念作用下出现不合理而合情的反差和变异,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突出为探寻新景异景而路欲其短、日欲其长的急切心情。
在这心情支配下,乘船过江,不是顺流斜渡,而是“乱流趋正绝”,以缩短路程,争取时间,这就和上两句紧相绾合。
此句又缘于下句”孤屿媚中川”而写。
因为见到孤屿中流独峙奇绝之景,故而迫不及待地横流直渡。
诗中正面写孤屿风景共三句,“孤屿媚中川”是登屿之前遥而望之的总体美。
“媚”字极写孤屿山在清澈的江流中间秀峰耸翠,妍美悦人。
后面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则是登屿之后所见景色。
上句写云日同辉,下旬写江天一色。
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
正当诗人对孤屿赏爱不绝,忽然感情波动,为这新异之景的无人欣赏、无人传写而叹惜,于是写出“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这两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为孤屿的灵秀无人赏爱、仙人的故事无人传写而叹惋。
二是借“物莫赏”、“谁为传”,从反面说出自己为之传写赞美的意愿。
三是与上文“怀新”、“寻异”相呼应,突出孤屿的美。
可谓一石三鸟,意蕴深厚。
这两句又点出孤屿的“表灵”、“蕴真”,已见灵气仙心,进而即景生发,驰骋神思,自然想及仙山仙术,因而顺理成章写出最后四句:“想像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在诗人想望中,江中孤屿表灵蕴真为神仙之奥区,它的灵异之姿、远绝尘缘之境,都与昆仑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而冥想杏渺以虚作实,自谓道心契悟.始信安期之术得以养生尽年。
这一方面是外放永嘉、心情苦闷的真实流露,渴望以遁世求仙得到解脱;
另一方面则以神异灵秀的姿质去描写江中孤屿的美。
这首诗结构上也是按照叙事—写景—说理的框架写成。
正面写景虽然只有三句,但全篇都以写景为中心。
为景而游,因景而思,承转自然。
全篇语言清隽,风韵秀雅。
参考资料: 1、 黄岳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3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