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 文翻注译赏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
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
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0-102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永巷:《三辅黄图》:“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
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
”《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终日:整天。
《易·乾》:“君子终日乾乾。
”风波:风浪。
《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湘江竹痕:指斑竹故事。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岘首碑:《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
此用王昭君故事。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兵残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佤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
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青袍:青袍寒士。
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
《西京杂记》:“长安盛饰鞍马,皆白蜃为珂。
”《玉篇》:“珂,石次玉也,亦玛瑙洁白如玉者。
”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0-102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
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永巷:《三辅黄图》:“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
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
”《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终日:整天。
《易·乾》:“君子终日乾乾。
”风波:风浪。
《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湘江竹痕:指斑竹故事。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岘首碑:《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
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
此用王昭君故事。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兵残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佤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
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青袍:青袍寒士。
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
《西京杂记》:“长安盛饰鞍马,皆白蜃为珂。
”《玉篇》:“珂,石次玉也,亦玛瑙洁白如玉者。
”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0-102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诗以泪为主题,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别言: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朱彝尊批注语)等典故,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
“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
前六句所写之事看似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诗题的一个“泪”字。
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睛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
程梦星说:“泪至于此,可谓尽矣,极矣,无以加矣。
然而坎坷失职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
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所可抵敌也。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
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
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綯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
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
……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
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
”此诗可谓是诗人感伤身世的血泪的结晶。
李商隐诗用典较多,此诗可谓代表之一。
北宋前期诗坛有“西昆体”,刻意学李商隐,其代表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曾专效此《泪》诗,各作《泪》二首,句句尽用前代感伤涕泣之典故。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9-1210
咏史二首·其一 文翻注译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6-167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8-219 3、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8-319 4、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5:167-168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
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
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
埭(dài),水闸,土坝。
“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
“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
”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
百尺竿,高的旗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
钟山:金陵紫金山。
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
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6-167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8-219 3、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8-319 4、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5:167-168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
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
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
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
埭(dài),水闸,土坝。
“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
“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
”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
百尺竿,高的旗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
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
钟山:金陵紫金山。
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
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6-167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8-219 3、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8-319 4、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5:167-168
无题二首 文翻译赏
雨 文
王昭君 文
鸳鸯 文
东还 文
莫愁 文
房中曲 文翻译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枕头是龙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47-149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408 .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
蔷薇:落叶灌木,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幽素:幽寂,寂静。
翠带:指蔷薇的绿色枝蔓。
花钱:花冠细如钱状。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
娇郎:诗人自指。
抱日:形容白天痴情悼亡。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枕头是龙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
龙宫石:这里把妻子用过的枕头比作龙宫宝石,以示遗物之可珍。
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玉簟(diàn):光洁如玉的竹席。
柔肤:指王氏的玉体。
蒙罗碧:罩着碧绿的罗衾。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
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
涧底松:涧谷底部的松树。
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檗(bò):即黄蘖,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
常以喻人的心苦。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天池:一作“天地”。
天地翻:指巨大的变故。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47-149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408 .
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文翻注译赏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以白石连花奉寄楚公,言白石莲花自在佛前。
将老病楚公自在西山;
白石莲花既不雕镌应入西山,西山老僧又不起心欲此石莲。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在清霜寒露降满苔藓的夜里,经常梦到他这位老朋友。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龙宫与雁塔一样的极高。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以舍利弗为代表的阿罗汉,不会最上乘义,停留在小乘极果,不以成佛为最究竟之目标,直到法华会上, 方才回小向大,发愿成佛。
参考资料: 1、 吴慧.李商隐诗要注新笺 下:方志出版社,2010.05:979-800 2、 林乾主编,,,,.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 (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333-334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白石莲花:指用白石凿成的莲花状佛前灯台。
共:冯浩注:共,即供。
六时:冯浩注《魏书·释老志》:六时礼拜。
愚按: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阿弥陀传》: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龙宫:朱注《法华经》:文殊师利坐千叶莲花,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
冯日:佛家每谓经典为法海藏,譬如大海,是众宝藏也,亦日龙藏。
《佛说法海经》:大海之中,神龙所居。
诸龙妙德难量,造天宫,品物之类,无不仰之,吾僧法亦复如是。
《纂灵记》:华严大经,龙宫有三本,佛灭度后六百年,有龙树菩萨入龙宫,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流传天竺,即今所传华严经也。
庾信碑文:龙藏之所不尽。
诸天:道源注:佛书有三界诸天,自欲界以上皆日诸天,佛经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共二十八天。
雁塔:《大唐西域记》:有比丘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若得此雁,可充饮食。
”一雁退飞,投身自殒。
佛谓比邱日:“此雁王也,不可食之。
”乃瘗而立塔。
西安市有大雁塔、小雁塔。
大雁塔在慈恩寺,唐高宗时建。
小雁塔在荐福寺,唐中宗时建。
雁塔:道源注《西域记》:昔有比丘见群雁飞翔,思日:若得此雁,可充饮食,忽有一雁投下自殒。
佛谓比丘日:此雁王也,不可食之。
乃瘗而立塔。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鹙子:指舍利弗。
道源注舍利弗,此云鹙子,连母为名。
以其取涅架一日之价,故不知有上乘,亦非真阿罗汉。
佛为授记,乃知真是佛子,得佛法分。
冯浩注:《因果经》:舍利弗者,于智慧中最为第一。
世尊为舍利弗广说四谛,即得阿罗汉果。
《法华经音释》:舍利弗,此云鹜子,连母为名。
其母名舍利,眼如鹙鹭,身形美好,弗即子也。
真罗汉:冯浩注《四十二章经》:阿罗汉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修行本起经》:得一心者,万邪灭矣,谓之罗汉。
罗汉者,真人也。
会:领会,理解。
不会:不懂。
牛车上乘:朱注《法华经》:长者以牛车、羊车、鹿车立门外,引诸子出离火宅。
《释迦成道记》注:羊车,喻声闻乘;
鹿车,喻缘觉乘;
牛车,喻菩萨乘。
俱以运载为义。
前二乘,方便施设,惟大白牛车是实引重致远,不遗一物。
《传灯录》:若顿悟自心即佛,依此而修者是上乘禅。
冯浩注《妙法莲华经》:长者诸子于火宅中恋著戏处,无求出意。
长者设方便,言羊车、鹿车、牛车在门外,可以游戏,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诸子争出火宅,白父,愿时赐与。
尔时长者各赐一大车珍奇杂宝而庄严之,驾以白牛。
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
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
佛告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
于三界火宅为说三乘,声闻乘如求羊车,辟支佛乘如求鹿车,佛乘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如求牛车。
如来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
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
愚按:上引注文中之火宅,乃佛家比喻烦恼之俗界。
言人有情爱纠缠,如居火炕之中,故名。
上乘:佛家广大圆通之要道。
参考资料: 1、 吴慧.李商隐诗要注新笺 下:方志出版社,2010.05:979-800 2、 林乾主编,,,,.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 (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333-334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以白石连花奉寄楚公,言白石莲花自在佛前。
将老病楚公自在西山;
白石莲花既不雕镌应入西山,西山老僧又不起心欲此石莲。
白石莲花:指用白石凿成的莲花状佛前灯台。
共:冯浩注:共,即供。
六时:冯浩注《魏书·释老志》:六时礼拜。
愚按: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阿弥陀传》: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在清霜寒露降满苔藓的夜里,经常梦到他这位老朋友。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龙宫与雁塔一样的极高。
龙宫:朱注《法华经》:文殊师利坐千叶莲花,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
冯日:佛家每谓经典为法海藏,譬如大海,是众宝藏也,亦日龙藏。
《佛说法海经》:大海之中,神龙所居。
诸龙妙德难量,造天宫,品物之类,无不仰之,吾僧法亦复如是。
《纂灵记》:华严大经,龙宫有三本,佛灭度后六百年,有龙树菩萨入龙宫,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流传天竺,即今所传华严经也。
庾信碑文:龙藏之所不尽。
诸天:道源注:佛书有三界诸天,自欲界以上皆日诸天,佛经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共二十八天。
雁塔:《大唐西域记》:有比丘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若得此雁,可充饮食。
”一雁退飞,投身自殒。
佛谓比邱日:“此雁王也,不可食之。
”乃瘗而立塔。
西安市有大雁塔、小雁塔。
大雁塔在慈恩寺,唐高宗时建。
小雁塔在荐福寺,唐中宗时建。
雁塔:道源注《西域记》:昔有比丘见群雁飞翔,思日:若得此雁,可充饮食,忽有一雁投下自殒。
佛谓比丘日:此雁王也,不可食之。
乃瘗而立塔。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以舍利弗为代表的阿罗汉,不会最上乘义,停留在小乘极果,不以成佛为最究竟之目标,直到法华会上, 方才回小向大,发愿成佛。
鹙子:指舍利弗。
道源注舍利弗,此云鹙子,连母为名。
以其取涅架一日之价,故不知有上乘,亦非真阿罗汉。
佛为授记,乃知真是佛子,得佛法分。
冯浩注:《因果经》:舍利弗者,于智慧中最为第一。
世尊为舍利弗广说四谛,即得阿罗汉果。
《法华经音释》:舍利弗,此云鹜子,连母为名。
其母名舍利,眼如鹙鹭,身形美好,弗即子也。
真罗汉:冯浩注《四十二章经》:阿罗汉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修行本起经》:得一心者,万邪灭矣,谓之罗汉。
罗汉者,真人也。
会:领会,理解。
不会:不懂。
牛车上乘:朱注《法华经》:长者以牛车、羊车、鹿车立门外,引诸子出离火宅。
《释迦成道记》注:羊车,喻声闻乘;
鹿车,喻缘觉乘;
牛车,喻菩萨乘。
俱以运载为义。
前二乘,方便施设,惟大白牛车是实引重致远,不遗一物。
《传灯录》:若顿悟自心即佛,依此而修者是上乘禅。
冯浩注《妙法莲华经》:长者诸子于火宅中恋著戏处,无求出意。
长者设方便,言羊车、鹿车、牛车在门外,可以游戏,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诸子争出火宅,白父,愿时赐与。
尔时长者各赐一大车珍奇杂宝而庄严之,驾以白牛。
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
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
佛告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
于三界火宅为说三乘,声闻乘如求羊车,辟支佛乘如求鹿车,佛乘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如求牛车。
如来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谛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
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
愚按:上引注文中之火宅,乃佛家比喻烦恼之俗界。
言人有情爱纠缠,如居火炕之中,故名。
上乘:佛家广大圆通之要道。
参考资料: 1、 吴慧.李商隐诗要注新笺 下:方志出版社,2010.05:979-800 2、 林乾主编,,,,.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 (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333-334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诗文中流露出感伤颓废的情调、缥渺虚无的色彩。
他自己曾在《樊南乙集·序》中说:“三年以来,丧失家道。
开居忽忽不乐,始克I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
”这首诗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反映。
“楚公”其人,历来无确考。
现此诗中之意。
可能是一位老衲。
“白石莲花谁所共。
六时长捧佛前灯。
”诗一开头,便切题描写寺院中的石灯台。
“白石莲花”即石灯台。
《道源》一书注日:“番白石为莲花台,捧灯佛前。
“共”是“供”的通假字。
“六时”一词《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有所说明:“六时合成一日一夜。
”佛经中所谓“六时”等于如今的二十四小时。
寺院中放置着白石凿成的莲花灯台,它整天整夜都在佛前捧着灯火,为佛家不可缺少之物。
接下两句:“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因见院中秋色而忆念西山老僧。
前一句写秋色:深秋时节,木叶尽脱,连那院中碧绿的苔藓也逃不掉寒秋的淫威,在重生的霜露之下,显出衰败之态。
目睹眼前凄凉的秋景,诗人不由得想起南山那位体衰多病的老僧,此时他的情况怎样呢?
于是诗人便引经据典,设想僧人所处的佛家圣地的情况:“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法华经》上说舍利佛文殊师“乘千叶莲花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水面),住在虚空之中”。
此处之“天”与我们如今所说的天不同。
按佛经所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
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为四天,此处之“天”指佛家所处的清净光明的胜境。
“雁塔”一词出自《大唐西域记》,此书中载:有佛比丘在路上行走,忽然发现群雁飞翔.于是开玩笑说:“今天众和尚饭不够吃。
”一只大雁向后退着飞,投身自杀。
佛家感动,便建一塔,把雁葬在下面。
在诗人的想象中,佛境不仅广大无边,而且清静光明。
诗人用这样的笔法,把南山老僧所处之境描绘得如此之好。
同时,此联也是借大海和雁塔暗暗点出佛家教义之“博大精深”。
最后两句:“漫夸骛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这是对“楚公”的赞语。
此处“骛子”指舍利弗。
舍利弗名字与母亲名相连。
其母名为舍利,眼如鹙鹭,身形特剐好看。
“罗汉”本意是修行得道的圣者。
《四十二章经》中说阿罗汉能飞行变化。
随愿久住,而其所居之处,天地为之感动。
言其道法之高深。
这里是在说舍利弗为修行得道之圣。
“不会”即不理解。
“牛车”、“上乘”都是佛家语。
按佛书《妙法莲花经》中所说:“如来佛曾为众僧说三乘,三乘即声闻乘,辟支佛乘和佛乘,声闻乘如求羊车,辟支佛乘如求鹿车,都不如佛乘,因为佛乘‘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如求牛车。
”因此“牛车”为佛家大乘也即诗中所说的“上乘”,其根本意思是指佛家圆通广大的要道。
诗人在这最后两句中首先称赞舍利弗是“真罗汉”,即修行得道的长者,但他还没有理解佛家的“上乘”即那圆通广大的要道,言外之意便是“楚公”才真正懂得了佛家的“上乘”之法,即佛家要道。
这首诗在思想性上无足可取,只是玄而又玄的禅家之语。
不过在用典上还有些特色。
不见牵强与堆砌之痕,比较自然。
参考资料: 1、 靖宇主.唐诗多功能多用途词典 上:辽海出版社,2001.09: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