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段右丞(江湖旧游,南宫交代) 文
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 文
醉答乐天 文
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 文
征还京师见旧番官冯叔达 文
牛相公留守见示城外新墅有溪竹秋月亲情多往…兼命同作 文
送景玄师东归 文
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 文
望洞庭 文翻注译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4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4-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4 4、 周笃文 高志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1-85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luó)。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山水色:也作“山水翠”。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4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4-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4 4、 周笃文 高志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1-85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luó)。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山水色:也作“山水翠”。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4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4-25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4 4、 周笃文 高志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1-85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
“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
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参考资料: 1、 周笃文 高志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1-852
秋词 文翻注译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
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