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列 文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
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
陶陶谁能度?
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善哉行 其二 文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
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
释衔不如雨。
秋胡行 其一 文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
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沈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更多
秋胡行 其二 文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遥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
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
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关。
四时更......更多
白马篇 文翻注译赏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编 一作:名在)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编 一作:名在)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
白马饰金羁(jī),连翩(piān)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金羁:金饰的马笼头。
连翩: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幽并:幽州和并州。
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少小去乡邑(yì),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hù)矢(shǐ)何参(cēn)差(cī)。
去乡邑:离开家乡。
扬声:扬名。
垂:同“陲”,边境。
宿昔:早晚。
秉:执、持。
楛矢:用楛木做成的箭。
何:多么。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náo),俯身散马蹄。
控弦:开弓。
的:箭靶。
摧:毁坏。
月支:箭靶的名称。
左、右是互文见义。
接:接射。
飞猱:飞奔的猿猴。
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散:射碎。
马蹄:箭靶的名称。
狡捷过猴猿,勇剽(piāo)若豹螭(chī)。
边城多警急,虏(lǔ)骑(jì)数(shuò)迁移。
狡捷:灵活敏捷。
勇剽:勇敢剽悍。
螭: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虏骑:指匈奴、鲜卑的骑兵。
数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
数,经常。
羽檄(xí)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羽檄: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厉马:扬鞭策马。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蹈:践踏。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顾:看。
陵:压制。
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编 一作:名在) 弃身:舍身。
怀:爱惜。
籍:名册。
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
中,内心。
捐躯:献身。
赴:奔赴。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
白马饰金羁(jī),连翩(piān)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金羁:金饰的马笼头。
连翩: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幽并:幽州和并州。
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少小去乡邑(yì),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hù)矢(shǐ)何参(cēn)差(c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去乡邑:离开家乡。
扬声:扬名。
垂:同“陲”,边境。
宿昔:早晚。
秉:执、持。
楛矢:用楛木做成的箭。
何:多么。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náo),俯身散马蹄。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控弦:开弓。
的:箭靶。
摧:毁坏。
月支:箭靶的名称。
左、右是互文见义。
接:接射。
飞猱:飞奔的猿猴。
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散:射碎。
马蹄:箭靶的名称。
狡捷过猴猿,勇剽(piāo)若豹螭(chī)。
边城多警急,虏(lǔ)骑(jì)数(shuò)迁移。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狡捷:灵活敏捷。
勇剽:勇敢剽悍。
螭: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虏骑:指匈奴、鲜卑的骑兵。
数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
数,经常。
羽檄(xí)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羽檄: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厉马:扬鞭策马。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蹈:践踏。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顾:看。
陵:压制。
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编 一作:名在)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弃身:舍身。
怀:爱惜。
籍:名册。
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
中,内心。
捐躯:献身。
赴:奔赴。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编 一作:名在)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
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
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
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
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
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
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
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
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
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
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
"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
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
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
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
何以如此?
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
"木苦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
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
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
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
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
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
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
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
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
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
"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
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
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
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
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
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
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
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
《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
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
所论极是。
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
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
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
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
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又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因此才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杂诗七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
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参考资料: 1、 赵沛霖著 .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07月第1版 :第188页 . 2、 聂文郁 .曹植诗解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53,154页 .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北林:泛指树林。
《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jiǒng)且深。
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方舟:两船并在一起。
极,至,到达。
难任,难以承担。
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qiáo)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翘: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
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形影:指孤雁的形影。
参考资料: 1、 赵沛霖著 .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07月第1版 :第188页 . 2、 聂文郁 .曹植诗解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53,154页 .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北林:泛指树林。
《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jiǒng)且深。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
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方舟:两船并在一起。
极,至,到达。
难任,难以承担。
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翘(qiáo)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翘: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
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形影:指孤雁的形影。
参考资料: 1、 赵沛霖著 .历代诗文名著新选 八代三朝诗新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07月第1版 :第188页 . 2、 聂文郁 .曹植诗解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53,154页 .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
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一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
所以这首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这首诗开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
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
登高是因为要眺望远处,所以是思念远方的人;
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
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
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
所以曹植这五字能成为名句的原因,正因为这虽然作为景语,其实是寓意深情。
接下来的第二句“朝日照北林”,本来也是属于景语,但是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
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这篇以“朝日照北林”起兴。
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都是起始于《诗三百篇》,在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
由于上句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
意思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是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
因为江湖阻隔彼此的消息是一层;
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
况且其身既然在远方,以后回来不是件容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下面的“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
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
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下句“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
以前古人用“雁行”比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
又因为自己也像孤雁一样,故“过庭”而“长哀吟”。
“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
最后的四句“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李善注:“翘,悬也。
”“翘思”,等于说“悬念”;
“慕”,有念念不忘之意。
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
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
“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
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
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而趋近赋体。
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做出用五言新体裁,所以是从建安以来的诗人作品当中的绝唱。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 .曹植诗解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08月第1版 :第154页 .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281-283页
铜雀台赋 文翻赏
美女篇 文翻注译赏
怨歌行 文翻注译赏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
殷义祥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22-224页 2、 程章灿编注.《魏晋南北朝诗》:天地出版社,1997.12:第32页 3、 (清)沈德潜选编;
王晓东,崔晨曦校注.《古诗源》:哈尔滨出版社,2011.11:第112页 4、 夏传才主编;
王巍校注.《曹植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70-71页 5、 降大任编著.《万家史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6页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良:实在。
《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
”为此二句所本。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显:明白,懂得。
见:被。
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
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
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
刊:削除,磨灭。
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
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待罪:等待惩罚。
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
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泣涕:流泪。
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皇灵:上天之灵。
动变:感动而生变。
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
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震:打雷。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偃(yǎn):倒下。
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端:原由,原委。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事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
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
竟:终。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
殷义祥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22-224页 2、 程章灿编注.《魏晋南北朝诗》:天地出版社,1997.12:第32页 3、 (清)沈德潜选编;
王晓东,崔晨曦校注.《古诗源》:哈尔滨出版社,2011.11:第112页 4、 夏传才主编;
王巍校注.《曹植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70-71页 5、 降大任编著.《万家史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6页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良:实在。
《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
”为此二句所本。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显:明白,懂得。
见:被。
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
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
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
刊:削除,磨灭。
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
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待罪:等待惩罚。
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
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泣涕:流泪。
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皇灵:上天之灵。
动变:感动而生变。
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
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震:打雷。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偃(yǎn):倒下。
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端:原由,原委。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事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
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
竟:终。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
殷义祥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22-224页 2、 程章灿编注.《魏晋南北朝诗》:天地出版社,1997.12:第32页 3、 (清)沈德潜选编;
王晓东,崔晨曦校注.《古诗源》:哈尔滨出版社,2011.11:第112页 4、 夏传才主编;
王巍校注.《曹植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70-71页 5、 降大任编著.《万家史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6页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
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
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
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
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
“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
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
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
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姜汉林编著.《历代官怨诗赏析》:大连出版社,1996.02:第54-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