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云带雨 文
南乡子·山果熟 文
酒泉子·雨渍花零 文
南乡子·相见处 文赏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这首词写一位南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
摹写传神,感情纯朴。
前三句:“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记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在越秀山上,越王台前,初春的一个傍晚,晴空万里,霞光映天,刺桐花(初春盛开)姹紫嫣红,好一派南国风光。
这明媚娇艳的景象,为情人相会点染出一幅绚丽的背景,烘托出欢快的气氛。
据称:“宋元时代,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旅行记载。
”(《辞海》缩印本1842页),而李珣在百花丛中独举刺桐花,则表明早在宋代以前,东来的“回教”人即以此来标举自己葆有本民族的特质。
后三句描绘出了少女回眸属意的神态,遗物留情的举动,以及少女羞涩的心理和含情脉脉的情态。
此后情形也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
其中“遗双翠”包蕴了四层意思:少女“暗里回眸”时,发现少年也在注意自己,所以才“遗双翠”表明心迹;
少女虽然对少年“深属意”,但不知人家对自己是否也有意,所以才“遗双翠”发出试探;
少男少女你有情我有意,但碍于游人众多,不便表白,所以才“遗双翠”期约到河对岸的林中相会;
或者说,那“双翠”就是定情信物。
仅仅三十三字的一首小词,能用景物描绘构成色彩斑烂的背景,用人物举动刻画心理活动,塑造一个多情而聪明的少女形象,实属难能可贵。
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中说:“五代人词大都奇艳如古蔷锦,惟李德润词,有以清胜者,有以质胜者,愈质愈厚。
”以此词而论,写艳情而无艳语,清新与质朴兼备,自然隽永,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纯用白描手法,写得自然流畅,空灵雅致。
对于此词本色生动的语言,历来有较高评价。
一般认为。
它可以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
与《花间集》崇尚艳丽的总体风格不同,开出了新境。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27-28 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05-106 3、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65
女冠子·春山夜静 文
菩萨蛮·回塘风起波文细 文
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 文
浣溪沙·入夏偏宜澹薄妆 文翻译赏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
时节刚刚入夏,合时的装束应该的穿上淡薄的衣裳,越地丝绸做成的衣衫褪去了郁金草染成的金黄,翠色钗钿和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美艳的容光。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
回想相见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心里却还有一些离别的不爽;
几次想说分手,最后总是没有开腔。
明月满窗,花径幽幽,思念悠长恰似做梦一样。
参考资料: 1、 作品韵译及赏析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编写提供
入夏偏宜澹(dàn)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diàn)檀(tán)注助容光。
时节刚刚入夏,合时的装束应该的穿上淡薄的衣裳,越地丝绸做成的衣衫褪去了郁金草染成的金黄,翠色钗钿和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美艳的容光。
澹薄:即淡薄。
澹,一作“淡”。
郁金:草名,可制黄色染料,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与百合科郁金香不同。
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翠钿句:意思是翠色钗钿,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她美艳的容光。
檀注:涂口红。
李后主(李煜)《一斛珠》词:“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yáng)。
回想相见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心里却还有一些离别的不爽;
几次想说分手,最后总是没有开腔。
明月满窗,花径幽幽,思念悠长恰似做梦一样。
判却:抛弃。
意思是赌气要与之断绝。
判,一作“拚”。
梦悠飏:梦境迷离,有飘飘然之感。
参考资料: 1、 作品韵译及赏析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编写提供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
这首词写女子对恋人怀念的心情。
虽然作者的先世是波斯人,但此词看不到丝毫的异国情调,全词体现的都是秾艳香软的“花间”情调。
此词上片写初夏时分女主人公淡薄的妆束和美丽的容颜,重点描绘的是女子的衣着和首饰。
“罗衣”“翠钿”这些都是花间词人常用的意象。
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状态。
她回想,与情人相见了,原来准备许多要说的话又无从说起,而内心里还有一些离别的怨恨;
几次想与情人断绝关系,但情丝总把他们缠在一起。
最后情景合写,表现了她月夜窗下思念情人的迷离之状。
参考资料: 1、 作品韵译及赏析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编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