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论 文翻注译赏
少年游·润州作 文翻注译赏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
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5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余杭门: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
对酒卷帘邀(yāo)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héng)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对酒”句:写月下独饮。
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
亦代指月。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5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
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余杭门: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
对酒卷帘邀(yāo)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héng)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对酒”句:写月下独饮。
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
亦代指月。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5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在润州时(今江苏镇江)。
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
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
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
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
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
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
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
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结尾三句是说,妻子在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
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文翻注译赏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
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
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参考资料: 1、 苏轼.东坡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 2、 李晔 著.唐宋婉约词 常见词牌介绍: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495 3、 于培杰 孙言诚 注译.《苏东坡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16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luó)髻(jì)。
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形容险要,故称。
碧琼:碧琼,绿色的美玉,指江水。
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pàn)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真个:真的,的确。
个,助词。
拚一醉: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苏轼.东坡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 2、 李晔 著.唐宋婉约词 常见词牌介绍: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495 3、 于培杰 孙言诚 注译.《苏东坡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16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luó)髻(jì)。
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
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形容险要,故称。
碧琼:碧琼,绿色的美玉,指江水。
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pàn)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
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真个:真的,的确。
个,助词。
拚一醉: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苏轼.东坡词: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5 2、 李晔 著.唐宋婉约词 常见词牌介绍: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495 3、 于培杰 孙言诚 注译.《苏东坡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16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
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
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
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
上片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丽的春景,眼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
作者落笔对面,先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乡书一封,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词人的 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以虚写实,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
家人盼归,可是作者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最后这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
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1、 戴俊安 编 .《苏轼诗词选注》:东坡诗社, 2003 5:2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文翻注译赏
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
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
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
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参考资料: 1、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23-25
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lín)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sōu)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水痕收:指水位降低。
浅碧:水浅而绿。
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般。
破帽句:《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龙山时帽子为风吹落而不觉,后成重阳登高典故。
此词翻用其事。
佳节若为酬(chóu)。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尊:同“樽”,酒杯。
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明日句:唐郑谷《十日菊词》:“节去蜂蝶不知,晓庭还绕折空枝。
”此词更进一层,谓重阳节后菊花凋萎, 蜂蝶均愁。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故其《与王定国》中提到此句。
参考资料: 1、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23-25
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lín)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sōu)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
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
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水痕收:指水位降低。
浅碧:水浅而绿。
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般。
破帽句:《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龙山时帽子为风吹落而不觉,后成重阳登高典故。
此词翻用其事。
佳节若为酬(chóu)。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
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尊:同“樽”,酒杯。
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明日句:唐郑谷《十日菊词》:“节去蜂蝶不知,晓庭还绕折空枝。
”此词更进一层,谓重阳节后菊花凋萎, 蜂蝶均愁。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故其《与王定国》中提到此句。
参考资料: 1、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23-25
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
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
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
“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
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
“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
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
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
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
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
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
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
“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
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
“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
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
“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咏《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
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
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
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
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
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
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
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54页
东坡 文翻注译赏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农夫。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农夫。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
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
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
有的。
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
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
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
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
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
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
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文翻注译赏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
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
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
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
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
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
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
”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
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
”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
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
”《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文翻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
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
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
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
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参考资料: 1、 王步.《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115-116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文翻译赏
虞美人 文
江城子 文注赏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巫山:此暗指美人。
用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相会的故事。
酒新篘:新漉的酒。
,过滤酒。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月华羞: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弗如。
歌扇萦风:(美人)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
“试问”三句:化用杜牧诗意,杜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
”苏轼以酒色自娱来解嘲,似乎自己放浪形骸,忘怀一切,其实不过是苦中作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上片主要写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写出傍晚带雨的乌云在楼头洒落一阵骤雨之后又飘往他方。
水向东流,云收雾敛,夕阳映柳,风吹帘动。
这意象纷呈又气脉连贯的景色,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令人美不胜收,加之鲜花美酒,使词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良辰美景。
又用“巫山”为美人的出场作了铺垫。
下片转入描写美人。
从“美人”起五句都是刻画美人的情态,这是一个明眸如星、巧笑顾盼、翩若惊鸿、轻歌曼舞的美丽形象,她的舞扇带来的缕缕清风,吹散了凝结在词人心头的愁云。
最后三句化用杜牧诗句,似乎自己已沉醉于酒色美景,忘怀一切了。
用反问句,流露了他心头的苦闷。
词人固然度过了一个良辰美景,暂时忘掉了一切,但前不久在颍州因久雪百姓饥饿自己彻夜不眠,到扬州后吏胥催租,百姓无以为生,自己无力拯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百姓的疾苦和自己的遭际,酿成浓浓的愁云,积压于心头。
他只能借酒浇愁。
欢娱吹散春愁只是暂时的,词人尽管狂放豪爽,但深隐于心头的创痛,却是无计消除的,旷达的笔触,只能使读者更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