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左掖梨花(一作海棠。与丘为、皇甫冉同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闲洒阶边草,轻随箔外风。

黄莺弄不足,衔入未央宫。

送杨少府贬郴州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送友人归山歌二首(离骚题作山中人)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山寂寂兮无人,又苍苍兮多木。

群龙兮满朝, 君何为兮空谷。

文寡和兮思深,道难知兮行独。

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

入云中兮养鸡, 上山头兮抱犊。

神与枣兮如瓜,虎卖杏兮收谷。

愧不才兮妨贤,嫌既老兮贪禄。

誓解印兮相从, 何詹尹兮何卜。

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

水惊波兮翠菅蘼, 白鹭忽兮翻飞,君不可兮褰衣。

山万重兮一云, 混天地兮不分。

树晻暧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

忽山西兮夕阳......更多

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走笔成〕束带趋承明。

守官唯谒者。

清晨听银蚪。

薄暮辞金马。

受辞未尝易。

当是(一作御)方知寡。

清范何风流。

高文有风雅。

忽佐江上州。

当自浔阳下。

逆旅到三湘。

长途应百舍。

香炉远峰出。

石镜澄湖泻。

董奉杏成林。

陶潜菊盈把。

范蠡长好之。

庐山我心也。

送君思远道。

欲以数行洒。

汉寿城春望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

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参考资料: 1、 刘禹锡著.《刘禹锡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09:215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8页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牧竖:牧童。

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

陌:田间小路。

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才见:依稀可见。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东瀛:东海。

据《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谓王方平日:自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要路津: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 1、 刘禹锡著.《刘禹锡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09:215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8页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牧竖:牧童。

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

陌:田间小路。

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

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

才见:依稀可见。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东瀛:东海。

据《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谓王方平日:自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要路津: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 1、 刘禹锡著.《刘禹锡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09:215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8页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

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

“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

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

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

  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

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

符人着石麟于陌止。

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

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

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

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

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

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01月第1版:第76页

陕州河亭陪韦五大夫,雪后眺望因以留别,与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雪霁太阳津,城池表里春。

河流添马颊,原色动龙鳞。

万里独归客,一杯逢故人。

登高向西望,关路正飞尘。

吟乐天自问怆然有作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亲友关心皆不见,风光满眼倍伤神。

洛阳城里多池馆,几处花开有主人。

杨柳枝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酬乐天晚夏闲居欲相访先以诗见贻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池榭堪临泛,翛然散郁陶。

步因驱鹤缓,吟为听蝉高。

林密添新竹,枝低缒晚桃。

酒醅晴易熟,药圃夏频薅。

老是班行旧,闲为乡里豪。

经过更何处,风景属吾曹。

13613713813914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