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清夜无尘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浣溪沙(自适)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倾盖相逢胜白头。

故山空复梦松楸。

此心安处是菟裘。

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

愿为辞社宴春秋。

听贤师琴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

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

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未闲君勿嗔。

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従前筝笛耳。

端午帖子词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讲余交翟转回廊,始觉深宫夏日长。

扬子江心空百链,只将无逸监兴亡。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

従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

附米黻所作挽诗五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淋漓十幅草兼真,玉立如山老健身。

梦裹赤猿真月纪,舆前白凤似年辰。

将寻贺老船虚返,欲近要离烈可亲。

忍死来还天有意,免称圣代杀文人。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

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

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参考资料: 1、 马东瑶.《古典诗词鉴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第240页 2、 曹济平.《唐宋风情词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08:第36页 3、 陆襄.《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9:第248页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缑(gōu)山:在今河南偃师县。

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

云渺(miǎo):高远貌。

痴(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织女。

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

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槎(chá):竹筏。

银河:天河。

尚(shàng):还。

前缘:前世的因缘。

参考资料: 1、 马东瑶.《古典诗词鉴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第240页 2、 曹济平.《唐宋风情词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08:第36页 3、 陆襄.《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9:第248页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

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缑(gōu)山:在今河南偃师县。

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

云渺(miǎo):高远貌。

痴(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织女。

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

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

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槎(chá):竹筏。

银河:天河。

尚(shàng):还。

前缘:前世的因缘。

参考资料: 1、 马东瑶.《古典诗词鉴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第240页 2、 曹济平.《唐宋风情词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08:第36页 3、 陆襄.《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9:第248页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

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

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

”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

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

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

缑山,在河南偃师县。

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

“凤箫”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

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

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

  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定,事有必然。

据东坡《记游松江》(《东坡志林》卷一)说:“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

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席上张子野作《定风波令》,即“六客词”,会后同泛舟游吴松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坐客欢甚,有醉倒者”。

但作者不是径直叙写这段经历,仍借与天河牛女有关的故事来进行比况。

张华《博物志》载一则故事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

经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

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

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

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

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

“槎”,即竹筏;

“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

“尚带天风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说。

煞拍两句笔墨落到赠别。

“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

“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

“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

“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

  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题为引。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

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和陶与殷晋安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孤生知永弃,末路嗟长勤。

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

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

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

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

仍将对床梦,伴我五更春。

暂聚水上萍,忽散风中云。

恐无再见日,笑谈来生因。

空吟清诗送,不救归装贫。

次韵秦少章和钱蒙仲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碧畦黄陇稻如京,岁美人和易得情。

鉴里移舟天外思,地中鸣角古来声。

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

二子有如双白鹭,隔江相照雪衣明。

126127128129130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