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51-752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76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51-752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76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51-752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76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

“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

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虚”者,空自、徒然之谓。

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

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

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

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

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

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

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

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21-1223页 . 2、 讽君主昏聩 悲自身不遇——谈李商隐诗《贾生》的主题 谭志永《语文知识》2003年11期 3、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下卷)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4-15 .

版权声明:他人将便捷数据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bian-jie.cn/search/gushiwen/1/8173412.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