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陂泛舟 文赏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此诗写皇家的豪华生活。
仇兆鳌《杜诗详注》:“此泛陂而志声妓之盛也。
” 首联首句“青蛾皓齿在楼船”中的青蛾皓齿指船上的家妓或歌妓。
在古代,携妓出游,是所谓“雅事”。
青蛾,当时仕女的青眉并不是像后世那样细细弯弯的,而是用青黛涂描得很大,呈瓜子状斜峙,如同两只青蛾,故称。
这在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次句“横笛短箫悲远天”,由于笛声音色高亢哀厉的缘故,古人经常用“悲”之类的词来形容笛箫之声(特别是笛声)优美。
例如江总诗:“横笛短箫凄复切”(《梅花落》)。
杜甫在七律《吹笛》诗中也写道:“谁家巧作断肠声”。
横笛相传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
唐代笛子横吹,是没有笛膜的。
杜甫曾有诗:“晚来横吹好”(《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所指即吹奏这种横笛。
颔联:“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明朝颜廷榘《杜律意笺》:象牙作帆樯,此乐府之侈词;
锦彩为舟缆,此甘宁之侈事,皆属借形语。
这里所说的“甘宁之侈事”,见于《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甘宁住止,常以缯锦缆舟,去辄割弃,以示奢(引自《太平御览》卷771)。
颈联出句“鱼吹细浪摇歌扇”的鱼吹,仇兆鳌注认为典故出于《列子》,但查《列子·汤问》,有“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只见“鱼跃”,而未见“鱼吹”。
尽管出处未知,“鱼吹浪”后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被清朝杨林兰选入用于教初学者的《声律发蒙》:“落叶缤纷鸟出林,浮萍聚散鱼吹浪”。
联系到下句来看,很有可能是当时天气闷热,气压低,所以这时候一些水里的鱼儿连连透出水面吐泡泡(即所谓“鱼吹”),有的还纷纷跃出水面。
对句中的“燕蹴飞花”进一步证实了当时的天气状况。
因为气压低,当时燕子也就飞得极低,这样才有可能杜甫近距离观察到“燕蹴飞花”。
这种气候情况易发生在麦收前后(阳历6月份左右),特别是第一场大雨来临之前。
“燕蹴飞花落舞筵”与“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绝句》)的景象很相似,看来当时的燕子准头很好,既能踩到飞花,又能击到飞虫。
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对生活观察很细致。
杜甫很喜欢燕子,在诗中共歌咏76次,而且又有诗专门写燕子,其中一首为七律。
尾联“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写小舟送酒,用反问句。
清朝边连宝指出:“小舟送酒,若用正说,便味短而少力。
”(《杜律启蒙》) 此诗颌联、颈联均失粘,是一首拗体七律。
不过,此时的作品和杜甫后期(特别是入夔州以后)的有意为之拗体七律意义不同。
仇兆鳌《杜诗详注》:“盛唐七律,尚有宽而未严处。
此诗“横笛短箫悲远天”,次联宜用仄承,下云“春风自信牙樯动”,仍用平接矣。
如太白《登凤凰台》诗,上四句亦平仄未谐,此才人之不缚于律者。
在中晚则声调谨严,无此疏放处,但气体稍平,却不能如此雄壮典丽耳。
”这反映了七律在刚刚成型的初期尚不严谨,而且杜甫本人当时也处于七律创作的学习阶段。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城西陂泛舟
版权声明:他人将便捷数据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bian-jie.cn/search/gushiwen/1/388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