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湖水林风相与清,残尊下马复同倾。

久判野鹤如霜鬓,遮莫邻鸡下五更。

杜位宅守岁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除夕来到兄弟家相聚守岁,筵席上喝着掺了花椒的岁酒。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亲友围坐一堂,马匹在马厩里发出喧杂的声响,排开的火炬惊散了林子里的乌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到了明天,我四十岁这一年就要过完了,虽然正是强仕之年,可是剩下的日子已经像垂垂的夕阳那样了。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谁还想受拘束呢?

就在痛饮中度过余生吧。

参考资料: 1、 (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6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除夕来到兄弟家相聚守岁,筵席上喝着掺了花椒的岁酒。

守岁:除夕守岁。

阿戎:晋宋间,人多呼弟为阿戎。

《宋书》:谢惠运初不为父所知,族兄灵运曰:“阿戎才悟如此,而何作常儿遇之。

”唐太宗有《守岁》诗:“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孟浩然诗:“守岁接清筵。

”则知除夜守岁,唐时风俗然也。

《通鉴注》:晋宋间,人多呼弟为阿戎。

《宋书》:谢惠连初不为父所知,族兄灵运曰:“阿戎才悟如此,而何作常儿遇之?

”【朱注】《南史》:齐王思远,小字阿戎,王晏从弟也,明帝废立,尝规切晏。

及晏拜骠骑,谓思远兄思微曰:“隆昌之际,阿戎劝吾自裁,若如其言,岂得有今日?

”思远曰:“如阿戎所见,尚未晚也。

”诗用阿戎,盖出此耳。

胡严曰:阿戎,注家改为阿咸,不知阿咸乃叔侄事,与兄弟不相当。

东坡与子由诗“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正喧哗”,亦一时误用耳,不必据以为证。

椒盘颂花:椒盘,旧时风俗,元日以盘盛花椒,饮酒时放入酒中。

颂花,《晋书》:刘臻妻陈氏,元旦献椒花颂曰:标美灵葩,爰采爰献。

崔寔《四民月令》: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

后世率于正月一日,以盘进椒,饮酒则撮置酒中,号椒盘焉。

《晋书》:刘臻妻陈氏,元旦献椒花颂曰:“标美灵葩。

爰采爰献。

”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亲友围坐一堂,马匹在马厩里发出喧杂的声响,排开的火炬惊散了林子里的乌鸦。

盍簪:《易-豫》四爻:勿疑朋盍簪。

此诗盍簪对列炬,取朋友聚合之意。

枥马:枥,马槽。

枥马,关在马棚里的马。

《易·豫》九四爻:“勿疑朋盍簪。

”王弼解盍为合,解答为速,盖因古冠有奔,不谓之眷耳。

《程传》则解答为聚,所以聚发也。

此诗盖簪对列炬,取朋友聚合之义,直作冠簪说矣,阴铿诗:“亭嘶背枥马。

”炬:烛火也。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到了明天,我四十岁这一年就要过完了,虽然正是强仕之年,可是剩下的日子已经像垂垂的夕阳那样了。

四十明朝过:《礼记》以四十岁为强仕之年。

杜甫天宝十载为四十岁,明日新年,当增一岁。

《记》:“四十曰强仕。

”【顾注】言四十自明朝而过,则是年正四十也。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谁还想受拘束呢?

就在痛饮中度过余生吧。

参考资料: 1、 (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6

白小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

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

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

生成犹拾卵,尽取义何如。

江涨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江发蛮夷涨,山添雨雪流。

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

鱼鳖为人得,蛟龙不自谋。

轻帆好去便,吾道付沧洲。

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赠别贺兰铦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

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

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赠毕四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才大今诗伯,家贫苦宦卑。

饥寒奴仆贱,颜状老翁为。

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

流传江鲍体,相顾免无儿。

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 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东屯月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抱疾漂萍老,防边旧谷屯。

春农亲异俗,岁月在衡门。

青女霜枫重,黄牛峡水喧。

泥留虎斗迹,月挂客愁村。

乔木澄稀影,轻云倚细根。

数惊闻雀噪,暂睡想猿蹲。

日转东方白,风来北斗昏。

天寒不成寝,无梦寄归魂。

月夜忆舍弟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

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9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