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花 / 怅诗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chóu)怅(chàng)怨芳时。

自是:都怪自己。

校:即“较”,比较。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

深红色:借指鲜花。

子满枝:双关语。

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chóu)怅(chàng)怨芳时。

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

自是:都怪自己。

校:即“较”,比较。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

深红色:借指鲜花。

子满枝:双关语。

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

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

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

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

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

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

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

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

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

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

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97-1098页

送人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今日分手,这一生又有何处不会再相逢呢?

宇宙虽然广阔,人来人去,多的是再相逢的时候,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分别而太难过。

“此生何处不相逢”,可看作分手时候的潇洒;

也可用作警告不怀好意的人,彼此总有再碰头的时候,凡事不要太过火。

末句后来成为名句“人生何处不相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早雁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秋半:八月。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云外:一作“云际”。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莫厌:一作“好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秋半:八月。

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云外:一作“云际”。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莫厌:一作“好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

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

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

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

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

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

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

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

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

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

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诗人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

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

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

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

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

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

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

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

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

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

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

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

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

“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

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082-1083页 .

重送绝句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绝艺如君天下少,闲人似我世间无。

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

芭蕉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

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

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

汉江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秋日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有计自安业,秋风罢远吟。

买山惟种竹,对客更弹琴。

烟起药厨晚,杵声松院深。

闲眠得真性,惆怅旧时心。

重登科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

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

刳隍by万寻......更多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tiáo)迢,秋尽江南草未凋(diāo)。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tiáo)迢,秋尽江南草未凋(diāo)。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7 2、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3-1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7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82-683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

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

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

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

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

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

“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

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

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4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