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二首 文翻注译赏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文翻译赏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
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
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
呵!
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
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
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
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
参考资料: 1、 聂石樵.宋代诗文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227页 2、 张永鑫,刘桂秋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陆游诗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97页
雪晓清笳(jiā)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
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
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
呵!
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
雪晓:下雪的早晨。
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
清笳,清凉的胡笳声。
无声:古代夜行军,令士卒口中衔枚,故无声。
句意是说披着铁甲的骑兵,衔枚无声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
关河:关塞、河防。
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门山上。
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青海际,青海湖边。
这两处都是古代边防重地。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bìn)虽残,心未死。
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
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
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
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
睡觉:睡醒。
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
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
“自许”句:是说自信能在万里之外立功封侯。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来在西域建立大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这里表示要取法班超。
鬓残:喻衰老。
参考资料: 1、 聂石樵.宋代诗文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227页 2、 张永鑫,刘桂秋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陆游诗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97页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
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
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
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
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
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
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
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
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
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
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
“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
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
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
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陆游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101页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5-1386页
自嘲 文翻注译
长歌行 文翻注译赏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算没法做个安期生那样的仙人,喝醉了,在东海里骑着鲸鱼玩耍游荡;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也该做个李西平那样的名将,带兵杀敌,收复沦陷的国土与首都长安。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可怜我,什么功名也没建立,年龄却已老大,白发萧骚;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傍晚躺在这成都的古庙,眼见着落日的余晖,装点这僧房的纱窗。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哎,难道我这个驰骋沙场的杀敌能手,就成了这么个做做诗的无用之辈,像寒蝉那样?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酒兴来时我把桥边酒家的酒都买光;
长长的酒瓶,把大车全都堆满。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唤来了乐队奏起悲壮的音乐助兴,喝起来犹如黄河水倾倒在钜野中一样。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我平时滴酒不沾,这番豪迈气概,顿时令许多人惊讶感叹。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国仇还没报,壮士已衰老;
匣中宝剑耐不了寂寞,半夜里发出阵阵吟啸。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什么时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复了飞狐城,凯旋归来,与将士宴会欢笑!
参考资料: 1、 陆游.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5页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安期生:传说是秦始皇时的仙人。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犹当:应当。
表愿望。
李西平:唐朝名将李晟(成)因平定叛乱有功,封为西平王。
枭(xiāo):杀。
旧京:指唐朝京城长安。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从叛将朱泚手中收复长安城。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种种:头发短的样子。
来无情:无情地生长。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成都:今在四川省成都市。
陆游时在成都,寄寓在多福院。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岂其:难道。
表反诘。
寒螿(jiāng):寒蝉。
似蝉,体较小。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市桥:桥名,在成都石牛门。
磊落:酒瓶堆叠的样子。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哀丝豪竹:指悲壮的音乐。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剧饮:放量喝酒。
钜野:古代大泽名。
旧址在今山东钜野县附近,临近黄河。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顿:立刻。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匣:剑鞘。
宝剑夜有声:这是表示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何当:哪时能够。
凯旋:胜利归来。
飞狐城:在今河北省涞源县。
当时被金人侵占。
参考资料: 1、 陆游.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5页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算没法做个安期生那样的仙人,喝醉了,在东海里骑着鲸鱼玩耍游荡;
安期生:传说是秦始皇时的仙人。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也该做个李西平那样的名将,带兵杀敌,收复沦陷的国土与首都长安。
犹当:应当。
表愿望。
李西平:唐朝名将李晟(成)因平定叛乱有功,封为西平王。
枭(xiāo):杀。
旧京:指唐朝京城长安。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从叛将朱泚手中收复长安城。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可怜我,什么功名也没建立,年龄却已老大,白发萧骚;
种种:头发短的样子。
来无情:无情地生长。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傍晚躺在这成都的古庙,眼见着落日的余晖,装点这僧房的纱窗。
成都:今在四川省成都市。
陆游时在成都,寄寓在多福院。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哎,难道我这个驰骋沙场的杀敌能手,就成了这么个做做诗的无用之辈,像寒蝉那样?
岂其:难道。
表反诘。
寒螿(jiāng):寒蝉。
似蝉,体较小。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酒兴来时我把桥边酒家的酒都买光;
长长的酒瓶,把大车全都堆满。
市桥:桥名,在成都石牛门。
磊落:酒瓶堆叠的样子。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唤来了乐队奏起悲壮的音乐助兴,喝起来犹如黄河水倾倒在钜野中一样。
哀丝豪竹:指悲壮的音乐。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剧饮:放量喝酒。
钜野:古代大泽名。
旧址在今山东钜野县附近,临近黄河。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我平时滴酒不沾,这番豪迈气概,顿时令许多人惊讶感叹。
顿:立刻。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国仇还没报,壮士已衰老;
匣中宝剑耐不了寂寞,半夜里发出阵阵吟啸。
匣:剑鞘。
宝剑夜有声:这是表示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什么时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复了飞狐城,凯旋归来,与将士宴会欢笑!
何当:哪时能够。
凯旋:胜利归来。
飞狐城:在今河北省涞源县。
当时被金人侵占。
参考资料: 1、 陆游.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5页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诗用浪漫手法开始,前四句谈自己生平的抱负:或者做个安期生那样的神仙,游戏人生;
要么做个李西平那样的名将,杀敌立功。
这四句写得气势很雄壮,与李白《将进酒》等古风一样,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激励,使人进入振奋的状态。
就表达上来说,前者又只是后者的陪衬,做神仙是幻想,做名将才是诗人努力想实现的方向。
同时,用李西平事又十分贴切当时时局,陆游正是想要同李西平扫平逆贼、收复旧京长安一样扫平金虏、收复旧都汴京。
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愿望是那么地虚无缥缈。
诗人回到了现实,便把前四句放出的狂澜一下子倒挽回来,进而感叹自己,年龄老大,功业无成,只能闲居在僧寮,无聊地躺着,默送着夕阳西下。
他想着,像自己这样的战士,就不能只作个诗人,发出凄苦的吟声,这决不是自己所愿意的,于是诗在沉重的压抑中再度放开,故作豪语,先写自己放浪于酒,意气奋发,从而在吐露心中郁结的烦闷时,又表现自己的豪情、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收复失地,饮酒庆功。
末两句结得很自然,既承上饮酒而来,又与起首要做李西平遥遥呼应。
后人评放翁诗十九都是从军之作,这首诗虽然是闲居遣怀,主题仍与从军诗保持了一致。
诗的格调雄放豪轶,悲中带壮,既有不满与牢骚,又充满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无论是醉歌作达还是自我排遣,都紧密围绕对国事的关心与对未来的信心,所以很有鼓舞力。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942-944页
木兰花·立春日作 文翻注译赏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流落巴山蜀水屈指也已三年了,到如今还是青衫布衣沦落天涯,尘满旅途行戍未定。
身似瀼水渡口上的浮云,愁如瞿塘峡关中的春草除去还生。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春盘春酒年年都是醇香醉人,一到立春日,戴旛胜于头上,痛饮一番,喝到在斜阳下醉倒。
人间众生到今日都长一岁,绝非仅仅我一人走向衰老。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王双启.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36-38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立春:中国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逢节于上一年的岁尾,而习惯上已经把它当作春季的开始。
巴山:即大巴山,绵亘于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脉,经常用以代指四川。
青衫:古代低级文职官员的服色。
西瀼(ràng):水名,在重庆。
东西瀼水,流经夔(kuí)州;
瞿塘关也在夔州东南。
这里用西瀼代指夔州。
瞿唐:即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其北岸就是夔州。
夔州东南江边有关隘,称“江关”,亦名“瞿唐关”。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春盘春酒:谓立春日的应节饮馔。
传统风俗,立春日当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
旛(fān):即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
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本为宋时习俗,取喜庆之意。
判:此处与“拚(pàn)”同义,犹今口语之“豁出去”。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王双启.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36-38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流落巴山蜀水屈指也已三年了,到如今还是青衫布衣沦落天涯,尘满旅途行戍未定。
身似瀼水渡口上的浮云,愁如瞿塘峡关中的春草除去还生。
立春:中国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逢节于上一年的岁尾,而习惯上已经把它当作春季的开始。
巴山:即大巴山,绵亘于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脉,经常用以代指四川。
青衫:古代低级文职官员的服色。
西瀼(ràng):水名,在重庆。
东西瀼水,流经夔(kuí)州;
瞿塘关也在夔州东南。
这里用西瀼代指夔州。
瞿唐:即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其北岸就是夔州。
夔州东南江边有关隘,称“江关”,亦名“瞿唐关”。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春盘春酒年年都是醇香醉人,一到立春日,戴旛胜于头上,痛饮一番,喝到在斜阳下醉倒。
人间众生到今日都长一岁,绝非仅仅我一人走向衰老。
春盘春酒:谓立春日的应节饮馔。
传统风俗,立春日当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
旛(fān):即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
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本为宋时习俗,取喜庆之意。
判:此处与“拚(pàn)”同义,犹今口语之“豁出去”。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王双启.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36-38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这首词是陆游四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的。
他到夔州到写这首词时不过一年多,却连上岁尾年头,开口便虚称“三年”,且云“流落”,从一入笔就已有波澜之情。
次句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
“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戌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与“细雨骑驴入剑门”异曲同工。
三、四句仍承一、二句生发。
身似浮云,飘流不定;
愁如春草,刬去还生。
以“西瀼渡头”、“瞿塘关上”为言者,不过取眼前地理景色,与“巴山道”三字相对应而已这上片四句,把抑郁潦倒的情怀写得如此深沉痛切,不了解陆游当时那几年遭遇,是很难掂量出这些句子中所涵蕴的感情分量来的。
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到镇江作通判,旋移隆兴(府治在今天江西省南昌市);
四十二岁又因为“力说张浚用兵”,被削官归山阴故里;
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
他的朋友韩元吉在《送陆务观序》中把陆游心中要说的话说了个痛快:“朝与一官,夕畀一职,曾未足伤朝廷之大;
旦而引之东隅,暮而置之西陲,亦无害幅员之广也。
……务观之于丹阳(镇江),则既为贰矣,迩而迁之远,辅郡而易之藩方,其官称小大无改于旧,则又使之冒六月之暑,抗风涛之险(由于途中舟坏,陆游几乎被溺死)病妻弱子,左饘右药……”(《南涧甲乙稿》卷十四)。
这段话是送陆游从镇江移官到隆兴时写的,说得激昂愤慨。
从近处愈调愈远,既不是明明白白的贬职,也不是由于升迁,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他呢?
韩元吉故作不解,其实他是最了解这其中的缘由的。
孝宗赵眘即位后,表面上志存恢复,实则首鼠两端。
陆游坚持劝说孝宗抗金,孝宗对之貌似奖掖而实则畏恶。
陆游在内政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由此也得罪了握有实权的官僚集团。
先前由京官而出判镇江,对他是一个挫折;
进而罢黜归里,更是一个挫折;
此刻虽起用而远判巴蜀,这又是一个挫折。
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显然并非加之于一人,而是意在摧折整个主战派的心志,浇灭抗金复国的火种,那么不幸的人岂只是陆游一个人吗?
由此可见,三年流落之哀,不仅是一己之哀,实在是国家民族的大哀。
创痛巨深,安得不言之如此深沉痛切?
上片正面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抒发报国无门之愤这是陆游诗词的主旋律,在写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下片忽然换意,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设色陡变,奇峰突起。
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这是宋时的一种习俗,戴上旛胜表吉庆之意。
但戴银旛而曰“试”,节日痛饮而曰“判”(“判”即“拚”之意),就显然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不平常意味了。
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逢场作戏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
结尾处更是飏开一笔,表面上是说不是他一人偏老,而实际上是词人深深感到时光的虚度。
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
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正是推开一层、透过一层的写法。
哭泣本人间痛事,欢笑乃人间快事。
但今日有人焉,不得不抹干老泪,强颜随俗,把哭脸装成笑脸,让酒红遮住泪痕,这种笑,岂不比哭还要凄惨吗?
东坡《赤壁赋》物我变与不变之论,辛弃疾《丑奴儿》“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句,都是强为解脱而写的违心之言,写出更深一层的悲哀,那手法近乎反衬,那境界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
纵观全词,上下片都是写心底抑郁之情,但乍看竟好象是两幅图画,两种情怀。
沈谦论词作云:“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
”(《填词杂说》)但作词之道,条贯、错综,两不可失,此意刘永济《词论·结构篇》曾深言之。
读陆游此词,抑郁之情贯穿始终,上下片表现手法截然相异,构局又极错综复杂。
读上片,看到的是一个忧国伤时、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
读下片,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形象。
粗看似迥然不同,但仔细看看他脸上的笑全都是装出来的苦笑,终于领悟到这喜剧其实不过是更深沉的悲剧罢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文赏
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
拄门那敢开,吹火不得烛。
岂惟涨沟溪,势已卷平陆。
辛勤蓺宿麦,所望明年熟;
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
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
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
拄门那敢开,吹火不得烛。
岂惟涨沟溪,势已卷平陆。
辛勤蓺宿麦,所望明年熟;
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
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
陆游的抗战思想此时受到当权派的排挤,生活潦倒不堪,但他坚定自身的信念,不与朝廷权贵同流合污.他通过本诗对比控诉了那种贫富悬殊、苦乐迥异的不合理现象,大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遗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破阵子 文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文翻译赏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当年,中原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太平,安史叛军燃起的战火,烧到了东西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随驾回京的老臣呵,又孤身流落万里之外,在那秋冬间寒冷的时节,来听这滔滔的江声!
参考资料: 1、 吴明贤,蒋罗.唐宋四家诗 陆游咏蜀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128-129 2、 张永鑫,刘桂秋.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陆游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121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当年,中原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太平,安史叛军燃起的战火,烧到了东西两京。
中原:关中地区,今陕西、河南等地,唐代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在此地,是国家的中心地带。
草草:仓卒。
承平:继承已往治平之世,后泛指太平。
这句是说唐代安史之乱一起。
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仓卒间就失去了以往的太平。
戍火:边疆的战火。
胡尘。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据范阳叛变。
率领由契丹、奚、突厥等族所组成的军队攻陷了洛阳。
第二年攻陷长安,当时人称北方的少数民族为胡人,胡尘即指由少数民族带来的战乱。
两京。
唐代的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随驾回京的老臣呵,又孤身流落万里之外,在那秋冬间寒冷的时节,来听这滔滔的江声!
扈跸(hù bì)老臣:指杜甫。
扈:护卫。
跸:帝王出行的车驾。
身万里:指杜甫跟随肃宗的车驾。
辗转万里。
安禄山陷长安后,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即位灵武。
为唐肃宗。
杜甫听到消息,从沦陷地长安奔到风翔。
谒见肃宗。
拜左拾遗。
肃宗还长安后。
杜甫又随从回京。
后来因救房瑁被调出京。
穷困流离。
辗转万里,来到忠州。
“天寒”句:陆游诗中自注:“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
寺门闻江声甚壮。
”杜甫一生为国颠沛漉离。
晚年却流落西南。
在落木萧萧,天寒水冷的秋季。
面对滚滚长江。
心中无限感慨。
而这种感慨几百年后又在诗人陆游的心中响起。
参考资料: 1、 吴明贤,蒋罗.唐宋四家诗 陆游咏蜀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128-129 2、 张永鑫,刘桂秋.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陆游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121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诗的前两句,高度凝练地追述了杜甫亲身遭际的战乱背景。
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淫奢昏聩,触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中原大地顿时惊惶纷乱,两京相继失陷,玄宗仓猝奔蜀,多年的繁华景象化作一片狼烟胡尘,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从此一去不返。
这是对历史的沉痛回顾,也是对当世中原沦陷、金人主北的现实形势的概括。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历史惊人重复的现象,在追念怀古的同时,又曲折地反映了当今国土沦丧的时世,一箭双雕,天衣无缝。
正如《唐宋诗醇》引张完臣所云: “‘草草’二字,状尽衰世景象,谓之咏少陵可,谓之自咏亦可。
” 诗的后两句,概写杜甫乱后的遭遇及晚年寄居于此的情状。
当年肃宗初立,杜甫自沦陌的长安潜逃奔风翔投效,任左拾遗。
长安光复,又随驾入京。
可是这样忠心为国的老臣,却因疏救宰相房瑭而不公正地被贬官华州司功参军。
适又遭受大饥荒,被迫奔蜀,流落西南。
报国济世壮志不酬,忧国忧民之情难消,悲愤哀凉,辗转万里。
晚年时,穷困潦倒、贫病交迫,于是买舟东下归里。
陆游在龙兴寺凭吊当年杜甫的寓居时,不禁联想当时情势,想象那时的诗圣在此的情状,老诗人面对凄凉萧瑟的秋景,怀着孤寂、悲凉、忧愤的心境,独伫寺门,谛听阵阵汹涌悲壮的江涛声。
陆游在诗后自注云: “以少陵诗考之,盖以秋冬间寓此州也。
寺门闻江声甚壮。
”陆游与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遭际十分类似,两人的理想,追求与爱国精神也毫无二致,因而这阵阵江声同样敲击着不同时代两位大诗人的心房,悲壮呜咽的江涛正是他们真实心声的共同写照。
涛声将大自然的景与诗人的情交融应合,也将古今两位大诗人的心灵交融应合,吊古即是抒今,借前人之情来抒发自身的悲愤,大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的深沉感慨。
全诗吊古伤今,借历史喻现实,借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情怀。
意境是博大的,一实一虚,是两个时代的缩影。
画面是广阔的,万里风烟入画幅。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
诗人善于把诗歌从千军急进的宏大战役,浪迹万里的苦难历程,一下缩小到龙兴寺门前,画出孤独者倚门而立,侧耳而听的死象,成为特写镜头。
江水在奔啸,人物在静听,一静一动,为全诗创造了感伤的气氛,加浓了诗情。
诗的风格,沉雄中不乏细腻;
诗的结构,紧密中显得松活,诗的语言,雄浑中透出朴素之美,确是一首吊古佳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097-1098 2、 康锦屏,陈刚,刘扬体.陆游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101-104
东湖新竹 文翻注译赏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插棘编篱:即用荆棘编成篱笆。
指开始种竹时的情况。
棘,有刺的草木。
寒碧:苍翠。
寒,清冷,竹叶给人有清凉之感,故称寒碧。
涟漪:细小的水波。
《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掠地:卷地;
从地上刮来。
秋:清凉。
赤日:夏天的太阳。
午:中午。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箨(tuò):竹类躯干上生出的叶,俗称“笋壳。
”竹竿生长过程中逐步脱落,称为“解箨”。
簌簌:象声词,此形容笋壳脱落时的声音。
苏轼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放梢:竹梢生长伸展。
梢,枝头末端。
离离:茂盛的样子。
此指枝繁叶茂。
《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簟(diàn):一种轻便细巧的竹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
插棘编篱:即用荆棘编成篱笆。
指开始种竹时的情况。
棘,有刺的草木。
寒碧:苍翠。
寒,清冷,竹叶给人有清凉之感,故称寒碧。
涟漪:细小的水波。
《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
掠地:卷地;
从地上刮来。
秋:清凉。
赤日:夏天的太阳。
午:中午。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
箨(tuò):竹类躯干上生出的叶,俗称“笋壳。
”竹竿生长过程中逐步脱落,称为“解箨”。
簌簌:象声词,此形容笋壳脱落时的声音。
苏轼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放梢:竹梢生长伸展。
梢,枝头末端。
离离:茂盛的样子。
此指枝繁叶茂。
《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簟(diàn):一种轻便细巧的竹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咏物诗更是如此。
一株树,一竿竹,一朵花,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比较平常,但有才华的诗人,通过艺术的语言,从各个侧面,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把景物写活,从而“静止”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
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以“多侧面”的形象性描写,赋予“东湖新竹”以生命。
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
第二句“寒碧映涟漪”,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
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
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
第四句“赤日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
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最后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
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
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诗意也就更加清新传神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 文翻译赏
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
闲拨沈烟。
金缕衣宽睡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
弹泪花前。
愁入春见十四弦。
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
闲拨沈烟。
金缕衣宽睡髻偏。
女子在闺阁梳妆打扮后,慵懒地荡秋千。
悠闲地拨弄沉香,花冠不整,衣宽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
弹泪花前。
愁入春见十四弦。
没有远方情人的书信寄来,而且多年如此。
花前挥泪,思绪缠绵尽倾诉给十四弦。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39 2、 徐培均编.婉约词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3 3、 惠淇源编.婉约词.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270-271
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
闲拨沈烟。
金缕衣宽睡髻偏。
女子在闺阁梳妆打扮后,慵懒地荡秋千。
悠闲地拨弄沉香,花冠不整,衣宽髻偏。
宝钗楼:泛指女子所居的楼阁,取其字面的华美。
沉烟:香燃烧时的香烟。
此指沉香。
金缕衣:以金丝联缀玉片制成的衣服。
今出土文物中常有之。
南朝梁刘孝咸《拟古应教》持:“琼筵玉笥全缕衣。
”此指华贵的衣服。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
弹泪花前。
愁入春见十四弦。
没有远方情人的书信寄来,而且多年如此。
花前挥泪,思绪缠绵尽倾诉给十四弦。
鳞鸿:犹言鱼雁,古人认为鱼和雁都能代人传递书信。
晋傅咸《纸赋》:“鳞鸡附便,援笔飞书。
”宋徐铉《王十七自京垂访作此送之》:“只就鳞鸿求远信,敢言车马访贫家?”辽东,古代郡名,今辽宁东南部辽河以东地区。
这里泛指遥远的地方,亦即女子的情人所在之地。
十四弦:一种十四根弦的弹拨乐器。
又疑指筝,筝本十三弦,此处因平仄所限,将三作四。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39 2、 徐培均编.婉约词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3 3、 惠淇源编.婉约词.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270-271
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
闲拨沈烟。
金缕衣宽睡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
弹泪花前。
愁入春见十四弦。
此词以华丽的词藻描绘了一个女子的情态和思绪,属于传统的“闺情”一类,同时该词也显示了作者娴熟的填词技巧。
上片写女子的懒散无聊,房中的陈设、身上的衣着都足精美考究的,但她的精神生活却是空虚的,只有孤独和寂寞与她相伴。
下片写女子的离别相思之苦,透露了她之所以百无聊赖的原因。
经年得不到远方情人的音信,只能花前弹泪。
“愁入春风十四弦”,思绪缠绵,情韵无限。
写出了相思相爱之深。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