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文翻译赏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
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
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
参考资料: 1、 江守义注评.中国古典文学精品屋·陆游.安徽:黄山书社,2001:10-11 2、 陆游.陆游诗.武汉:崇文书局,2014:154 3、 张永鑫,刘桂秋 译注.陆游诗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8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
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边烽:边界上报警的烽火。
石头:山名。
在江苏江宁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城在山后。
六朝以来,皆守此为固。
诸葛孔明所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者,即指此。
旋:很快,紧接着。
胡马:指金兵。
瓜州: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南,亦称瓜埠洲。
当运河之口,与镇江斜值,为南北襟要处。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
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诸公:指当时在朝中掌权的人。
荛:刈草曰刍,析薪曰荛。
指樵夫而言。
刍荛(chú ráo)策:普通人的意见。
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
畎(quǎn)亩忧:指在野的人的忧虑。
畎亩,田间。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危楼:高楼。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
淮南路:宋代路名,辖淮河以南地区,后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沿扬州。
参考资料: 1、 江守义注评.中国古典文学精品屋·陆游.安徽:黄山书社,2001:10-11 2、 陆游.陆游诗.武汉:崇文书局,2014:154 3、 张永鑫,刘桂秋 译注.陆游诗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8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
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
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
诗人最初听说金兵已迫近南京城,来势凶猛;
不久又得闻金兵集结在瓜州渡,气焰益炽。
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
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
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
吾辈空怀畎亩忧。
”诗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
诗人的上书,要么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要么如虎须捋毛,招致处罚。
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
这两句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
另一边则是诗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
孰是孰非,孰善孰恶,一目了然。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二句借景抒情,益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
“危楼”,即高楼。
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
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
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记忆之中。
“七兄”即将奔赴的扬州正是当时的兵燹之地。
在送别的时刻,诗人首先想到那惨痛的景象并形诸诗笔,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后两句折回题意,渲染送别之情。
“岂知”,点明形势的变化出乎诗人的意料之外——当初,他何曾料及金兵会发生内讧,使一场更大的战祸得以弭息。
“乱絮飞花”,则暗示随着金兵的撤离,淮水以南地区又恢复了和平景象。
诗人笔下的花絮,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欣然担负起送客的使命。
它们追随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蹁跹起舞,既表欢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
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动。
其实,多情的与其说是乱絮飞花,莫如说是诗人自己。
诗人自己眷眷然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从正面说破,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乱絮和飞花,于是,乱絮飞花便变得如此深情缱绻。
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图”,实际上只是诗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后产生的某种幻象。
如果说诗的五、六两句是触景生情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移情于景了。
而无论触景生情,还是移情于景,究其效用,都有助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不仅属对精切,造语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8-10
破阵子 文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文翻注译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
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陆游文集 3》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92页—第93页 2、 王新霞,胡永杰 .《壮心未与年俱老 陆游诗词》: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5.06 :第64页—第65页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
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用兵韬略。
《宋史·范仲淹传》:“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谓。
”峥嵘(zhēngróng):山势高峻的样子,此处喻满怀豪情。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槊(shuò):长矛,古代兵器之一。
银河:天河,晴朗夜空中云状光带,望去像河。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
端溪在今广东高要县,古属端州。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须臾(xūyú):片刻,一会儿。
烟尘清:比喻战斗结束。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丈夫:大丈夫,陆游自指。
在:存。
立:指立身处世,即立德、立言、立功。
逆虏:指金侵略者。
运:国运,气数。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行:将。
五原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时曾从此处出兵,北伐匈奴。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陆游文集 3》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92页—第93页 2、 王新霞,胡永杰 .《壮心未与年俱老 陆游诗词》: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5.06 :第64页—第65页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
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用兵韬略。
《宋史·范仲淹传》:“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谓。
”峥嵘(zhēngróng):山势高峻的样子,此处喻满怀豪情。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槊(shuò):长矛,古代兵器之一。
银河:天河,晴朗夜空中云状光带,望去像河。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
端溪在今广东高要县,古属端州。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须臾(xūyú):片刻,一会儿。
烟尘清:比喻战斗结束。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丈夫:大丈夫,陆游自指。
在:存。
立:指立身处世,即立德、立言、立功。
逆虏:指金侵略者。
运:国运,气数。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
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行:将。
五原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时曾从此处出兵,北伐匈奴。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陆游文集 3》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92页—第93页 2、 王新霞,胡永杰 .《壮心未与年俱老 陆游诗词》: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5.06 :第64页—第65页
临江仙(离果州作) 文
忆王孙 文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 文翻注赏
西风挟雨声翻浪。
恰洗尽、黄茅瘴。
老惯人间齐得丧。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
我老渔樵君将相。
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西风挟雨声翻浪。
恰洗尽、黄茅瘴。
老惯人间齐得丧。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寒冷的西风裹挟着细雨呼啸而来,声音好像翻滚的波涛一样。
恰好将八九月份的黄茅瘴洗尽。
年龄老了,把人间的得失看得一样,无所动心,我要用拜访崇山峻岭,泛舟五湖四海来代替追求画像凌烟阁。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
我老渔樵君将相。
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我的老朋友朱景参暂时驻扎在军营中,腰间配着箭,气势是何等壮阔!
而我,不思功名,渔樵老去,你千万要记着你还有一个朋友,曾在北岭僧舍,蛮江边上,与你品过小槽红酒,赏过晚秋红荔。
参考资料: 1、 陆游著,中华文学百家经典 陆游集,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71页 2、 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7-01:第10-11页
西风挟雨声翻浪。
恰洗尽、黄茅瘴。
老惯人间齐得丧。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朱景参:名孝闻,时为福州宁德县县尉。
北岭:山名,在福州和宁德之间。
声翻浪:声音像波涛翻滚一样。
黄茅瘴:《番禺杂编》谓八、九月为黄茅瘴。
“老惯人间”句:年龄老了,把人间的得失,看得一样,无所动心。
“千岩高卧 ”三句:前两句虚写自己退隐的形象。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诏画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陆游指出自己愿意退隐,不追求画像凌烟阁。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
我老渔樵君将相。
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故人:指朱景参。
平戎(róng)帐:军帐。
白羽:箭名。
唐太宗为秦王时,以大白羽射中单雄信枪刃,见《酉阳杂俎》。
小槽(cáo):压酒的器具。
李贺诗:“小槽酒滴真珠红。
”晚香丹荔(lì):指晚红,荔枝的品种之一,熟时最迟。
蛮江:指闽江。
参考资料: 1、 陆游著,中华文学百家经典 陆游集,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71页 2、 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7-01:第10-11页
西风挟雨声翻浪。
恰洗尽、黄茅瘴。
老惯人间齐得丧。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
我老渔樵君将相。
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上片开头三句“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以摧枯拉朽之笔力,写出秋风秋雨终于赶走了难熬的瘴气,颇有“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味道。
词人压抑郁闷的心情似乎也一扫而光,变得澄明起来。
“老惯人间齐得丧”,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
词人虽正当盛年却早生白发,也就有了叹老嗟悲的资格。
“千岩高卧”三句,表达了词人归隐的意向。
下片六句,所言尽是将来的事情,是酒酣耳热时朋友问的互相戏谑之言。
“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这种“苟富贵,勿相忘”式的戏谑之言,出自词人口中别具深意。
观词人一生,他并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对此调笑之言,读者不必过于当真。
虽属戏谑之言,我们却看到了朋友之间毫无芥蒂的豪爽的相处,同时也使得这首词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该词用对比方法写出了词人和朱景参不同的处境和心情。
上片主要是词人心情的流露,表明自己愿意退隐、不再追求功名,颇有萧散苍凉之感。
下片主要写朱景参春风得意,与自己的归隐生活作比,字里行间又希望朱景参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暗示了词人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江守义注评,陆游诗词选,黄山书社,2008.2,第163页
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 文注赏
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
莫忧持橐晚,姑记乞身归。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
东阁:指丞相府,时秦桧任丞相。
北扉:指学士院。
莫忧持橐晚,姑记乞身归。
持橐:即“持橐簪笔”,指近臣在皇帝左右以备顾问,或有所记事,故持袋备笔。
《汉书·赵充国传》曰:(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武皇帝数十年。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
莫忧持橐晚,姑记乞身归。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此诗作于升之宫学秩满之时,在绍兴二十一、二年间,时陆游居山阴。
钱仲联详注仲高身世,大略云:仲高,陆游从兄陆升之也。
绍兴十八年(戊辰)进士,其人阿附秦桧,谄事桧党两浙转运使兼临安知府曹泳。
泳为政凶酷,缙绅畏之如鬼蜮。
时升之为右通直郎,与右承务郎李孟坚亲善。
孟坚之父光私撰国史,语涉朝政,或多讪谤褒贬。
孟坚以秘事告之,升之发之以告泳,泳检举於朝,光故得罪。
後桧死,泳被贬窜新州,升之坐为秦党亦被黜。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一句,深有规劝之意。
此诗直白无碍,意思不必过多解释,仲高时往投丞相秦桧门下,故陆游在此诗中予以规儆。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道义是不分古今的,但凡稍有智识、操守的人都应遵守,然而功名却很难说了。
当逢有道之世,求取功名而不悖于道义,或说功名与道义体现为一致性时,自当努力追取。
这正是儒家传统的积极用世思想。
历数中国古代士人,但凡事业有成者莫不类此,国旺家兴,名垂后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统实现。
但这样的世道,泱泱中华、上下五千载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多是一种理想状态。
而遭逢乱世,帝王昏聩、奸佞当道,功名与道义则体现为对立的关系,这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则是一种常态。
士人往往有两类选择:一是舍道义而就功名。
陆仲高年轻时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
绍兴二十年(1150),陆仲高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之后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仲高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
显然这样的一种选择很为时人所不耻,陆游在此诗中也正是劝他不如请求退职。
另一种选择是坚决维护道义,至少是维护心中的道义原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鹧鸪天(七之五) 文
如梦今(闺思) 文
书悲 文
今日我复悲,坚卧脚踏壁。
古来共一死,何至尔寂寂!
秋风两京道,上有胡马迹。
和戎壮士废,忧国清泪滴。
关河入指顾,忠义勇推激。
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
立功老无期,建议贱非职。
赖有墨成池,淋漓豁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