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别江主簿屯骑

作者: 吴均 朝代: 南北朝
有客告将离,赠言重兰蕙。泛舟当泛济,结交当结桂。济水有清源,桂树多芳根。毛公与朱亥,俱在信陵门。赵瑟凤凰柱,吴醥金罍樽。我有北山志,留连为报恩。夫君皆逸翮,抟景复凌骞。白云间海树,秋日暗平原。寒虫鸣趯趯,落叶飞翻翻。何用赠分手,自有北堂萱。

赠杜容成

作者: 吴均 朝代: 南北朝
一燕海上来,一燕高堂息。一朝相逢遇,依然旧相识。问我来何迟,山川几纡直。答言海路长,风驶飞无力。昔别缝罗衣,春风初入帏。今来夏欲晚,桑扈薄树飞。

战城南

作者: 吴均 朝代: 南北朝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欲往那里参加战争。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他十分英勇,曾经五次参加作战,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他的声名可比秦国名将白起,他曾经跟随秦王作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为了君王,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战城南》,六朝文人常用汉乐府旧题写作诗歌,往往和原作的情调不同。

吴均这首诗写得较为悲壮,抒发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咏雪

作者: 吴均 朝代: 南北朝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登江中孤屿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 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kuàng)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历览:遍览,游遍了。

旷周旋:久不游览。

旷,荒废,耽搁。

周旋,应酬,打交道,这里指前去游赏。

怀新道转迥(jiǒng),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迥:迂回。

景:日光,指时间。

延:长。

乱流趋(qū)正绝,孤屿(yǔ)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乱流:从江中截流横渡。

趋:疾行。

媚:优美悦人。

中川:江水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空水:天空和江水。

表灵物莫赏,蕴(yùn)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表灵:指孤屿山极其神奇的景象。

表,明显。

灵,灵秀、神奇。

物:指世人。

蕴真:蕴藏的仙人。

真,真人、神仙。

想象昆山姿,缅(miǎn)邈(miǎo)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昆山姿:指神仙的姿容。

昆山,昆仑山的简称,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处。

缅邈:悠远。

区中缘:人世间的相互关系。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安期术:安期生的长生之术。

安期,即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说他是琅琊阜乡人,因得长生不老之术而活过了一千岁。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 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开头四句写倦游江南,转游江北。

诗人先用“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说明渡江北游的原因。

后来用“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描述北游途中产生的心理感觉。

道本不迥而党其远,景本不可延而怪其不延,空间、时间均在主观意念作用下出现不合理而合情的反差和变异,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突出为探寻新景异景而路欲其短、日欲其长的急切心情。

在这心情支配下,乘船过江,不是顺流斜渡,而是“乱流趋正绝”,以缩短路程,争取时间,这就和上两句紧相绾合。

此句又缘于下句”孤屿媚中川”而写。

因为见到孤屿中流独峙奇绝之景,故而迫不及待地横流直渡。

诗中正面写孤屿风景共三句,“孤屿媚中川”是登屿之前遥而望之的总体美。

“媚”字极写孤屿山在清澈的江流中间秀峰耸翠,妍美悦人。

  后面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则是登屿之后所见景色。

上句写云日同辉,下旬写江天一色。

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

正当诗人对孤屿赏爱不绝,忽然感情波动,为这新异之景的无人欣赏、无人传写而叹惜,于是写出“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这两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为孤屿的灵秀无人赏爱、仙人的故事无人传写而叹惋。

二是借“物莫赏”、“谁为传”,从反面说出自己为之传写赞美的意愿。

三是与上文“怀新”、“寻异”相呼应,突出孤屿的美。

可谓一石三鸟,意蕴深厚。

这两句又点出孤屿的“表灵”、“蕴真”,已见灵气仙心,进而即景生发,驰骋神思,自然想及仙山仙术,因而顺理成章写出最后四句:“想像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在诗人想望中,江中孤屿表灵蕴真为神仙之奥区,它的灵异之姿、远绝尘缘之境,都与昆仑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而冥想杏渺以虚作实,自谓道心契悟.始信安期之术得以养生尽年。

这一方面是外放永嘉、心情苦闷的真实流露,渴望以遁世求仙得到解脱;

另一方面则以神异灵秀的姿质去描写江中孤屿的美。

  这首诗结构上也是按照叙事—写景—说理的框架写成。

正面写景虽然只有三句,但全篇都以写景为中心。

为景而游,因景而思,承转自然。

全篇语言清隽,风韵秀雅。

参考资料: 1、 黄岳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393页

登永嘉绿嶂山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准备好食物拿起手杖,蜿蜒曲折的爬上风景清幽之地。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沿着小路向溪流的源头越走越远,到了上岸的地方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凝结成孤寒的姿色,竹子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涧水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丛林深远岩石也越来越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都已经完全熟悉了。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在永嘉太守任上游玩其乐无穷,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我自己经常安然地步行,都难以与绵邈的高尚相匹敌。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恬静和智慧既然已经有了,涵养本性就是从此处变现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38-40 2、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21-23 3、 俞樟华 盖翠杰选评.池塘春草:岳麓书社,2002年01月:30-31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准备好食物拿起手杖,蜿蜒曲折的爬上风景清幽之地。

裹粮:准备好食物。

仗轻策:拿起轻便的手杖。

怀迟:犹逶迤,迂回曲折貌。

幽室:石室,山洞。

此指风景清幽之地。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沿着小路向溪流的源头越走越远,到了上岸的地方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行源:溯流而上,向溪流的源头前进。

径:小路。

距陆:到上岸处。

情未毕:意谓沿溪而游的兴致还十分浓厚。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凝结成孤寒的姿色,竹子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澹潋(dànliàn):水波微微动荡的样子。

结:凝结。

团栾(luán):犹檀栾。

竹秀美貌,这里指代竹。

润霜质:谓竹性耐寒,经霜愈见青翠光润。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涧水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丛林深远岩石也越来越密。

涧(jiàn)委:涧水弯曲。

水屡迷:谓因为涧流弯曲,故屡屡不辨水流的去向。

林迥(jiǒng):丛林深远。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眷(juàn):眷顾,细细观看。

顾:回顾,回头看。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都已经完全熟悉了。

奄昏曙(shǔ):谓从早到晚,一会儿就过去了。

蔽翳(bì yì):指山岩和林木的最隐蔽幽深之处。

周悉:完全熟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在永嘉太守任上游玩其乐无穷,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蛊(gǔ)上:指《易经·蛊卦》上九。

句用《易·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意,意谓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

履二:指《易经·履卦》九二。

此句用《易·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之意,说明在永嘉太守任上优游的乐趣。

贞吉:谓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我自己经常安然地步行,都难以与绵邈的高尚相匹敌。

幽人:指隐者,诗人自称。

坦步:安然地步行。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颐(yí)阿:应诺与呵责,指善良与罪恶。

或谓颐阿即伊我,你我之间,借指不事王侯的隐士和凡夫俗子。

何端:有何区别。

这句意谓颐阿之间本来相差很远,但在老子看来,却并没有多少区别。

寄抱一:将思想感情寄托于玄理。

抱一,道家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

一,指道。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恬静和智慧既然已经有了,涵养本性就是从此处变现出来的。

恬如:恬静和智慧。

缮(shàn)性:即涵养本性之意。

以上二句概括《庄子·缮性》篇的主要思想,说明自己已经得到本性的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38-40 2、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21-23 3、 俞樟华 盖翠杰选评.池塘春草:岳麓书社,2002年01月:30-31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

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谢灵运被降职外放永嘉任太守。

诗人在郡不理政务,恣情遨游山水。

每游一处,必有诗篇记胜。

这首诗即是其一。

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永嘉)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渺,一名七峰山。

”此青嶂山,似即绿嶂山。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采取纪游的写法。

其章法结构,大抵是先纪游,继写景,最后兴情悟理。

此诗即采取这种井然的推展次序。

起首二句,写他出发前的准备和启程情况。

诗人携带足够的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兴致勃勃地启程了。

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

“怀迟”,与威夷、逶随、逶迤等词通。

“幽室”,风景清幽之处,指绿嶂山。

灵运是一位旅行家、冒险家。

他所选择的风景,不是那些寻常易见的田园或低丘浅流,他对山水的欣赏,不像陶渊明那样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眺望为满足。

他总是以高山深谷为目标,欲求人所未见的幽景奇观。

这两句的“裹粮”和“杖策”,就表明了这次旅游路程之遥远险阻,也流露出诗人寻幽探胜的极大热忱。

灵运诗这种在开篇记游时即表现出的欣喜向往之情,往往能使人一开卷就引起感情的共鸣。

次二句,写他溯流而上,向溪涧的源头前进;

到了上岸处,兴致仍然十分浓厚。

这是全诗的第一个层次,即纪游。

轻快灵动的诗句,已引领读者步入佳境。

  以下八句,即依照游历次序,描绘途次的风景。

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了一个澄碧的深潭。

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

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显出坚贞的品质。

“团栾”亦作“檀栾”,形容竹的形貌之词。

“寒姿”指水,“霜质”谓竹。

诗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

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

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

他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可能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

再向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

灵运写山水景色,最擅长实景实写,细腻刻画。

正如王夫之所评:“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虚”(《古诗评选》卷五)。

这六句,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

如此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是前人所未见到也未写过的。

灵运写山水,为了达到“情必极貌以写物”的目标,便力求“辞必穷力而追新”,以新的语言词眼表达新奇的意象。

这几句中的“委”与“迥”,“屡迷”与“逾密”,状景异常精细逼真。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一联,在上下句之中造设“澹潋”、“团栾”两个叠韵词对偶,造成听觉上整齐铿锵的韵律感;

而“结”与“润”两个动词,分置于句中第三字的中间位置,构成“句中眼”,更使景物呈现出活泼的生气与清新的韵致,显出诗人的匠心巧思。

“践夕”二句,总揽一笔,说自己在深山中只顾赏玩幽景,忘却了时间的推移,不觉中,已从早上游到了黄昏。

而岩林最幽深最隐蔽的地方,也都游历到了,以上是第二层次,诗人以其丽情密藻铺叙景物,形成了全篇最精采的部分。

  “蛊上”以下八句,是第三层次,即兴情悟理。

这一部分写得较为枯燥,下面略作解释。

“蛊上”,谓蛊卦上九。

《周易·蛊》说:“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履二”,谓履卦九二。

《周易·履》说:“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贵”、“美”都是主张、赞赏之意。

“幽人”和“高尚”两句紧承上两句,进而抒发情怀,说凡隐逸之人,都是心怀坦荡,安行无碍,这种高尚之风,高远之趣,真是举世无双的了。

读者不难发现,灵运这里已是以“幽人”自居了。

“颐阿”,应答之声;

“何端”,即何由。

这一句意思说:我身心都沉浸在阒无人迹的山林之中,再也无由听到謦欬之声了。

“寂寞”句,同样出于《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一”是道或大全的意思,抱一就是守道。

这句说:我只能在寂寞中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老庄玄理,安性守道。

结尾一联,上句的“如”字,应作“知”。

《庄子·缮性篇》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其大意是说,知识是有害的,要追求“大道”,就必须恬静无为,任其自然,摒弃知识。

而摒弃知识,才是真正的“知”。

恬静无为养育了这个“知”,而这个“知”又反过来养育了恬静无为。

二者“交相养”、相互促成,人性中就产生了“和理”(指至为纯粹平和的精神境界)。

这个方法,就是“缮性”。

缮是“治”的意思,治性,亦即养性之意。

灵运在这里说,在此自然的环抱中,他感到自己已经达到了“恬知交相养”的境界,从此可以去讲究养生之道了。

  这首诗虽然多了一个语言晦涩乏味的“玄言尾巴”,但它不仅模山范水方面极为生动、清新,而且对于游历的过程、时间,地点、心情,都交待得明白清晰,表现出一种登涉之趣。

因此,读者读这首诗,仍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诗人攀岩泛流,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从而获得与大自然交感会通的审美上的愉悦。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6-648页

岁暮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运往,四季更替;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

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运往,四季更替;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

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参考资料: 1、 《古诗评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90-291页

七里濑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椹然长存的微妙要道。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 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 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羁(jī)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

积:聚集。

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逝湍(tuān):急流不停的江水。

湍,急流。

徒旅:游客。

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

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

日落:日光下射。

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

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

纷,纷纷,众多。

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

悼:感伤。

迁斥:被贬滴、斥逐。

存期:期望,想要。

存,想。

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秉:掌握,把持。

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

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

岂屑(xiè):哪顾,不管。

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

诮(qiào):责备,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严子濑:即严陵濑,在七里濑东。

“严子”即严光,字子陵,本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但他坚决不肯出仕,隐居富春江上,后人名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即此诗所谓的“严子濑”。

其地在七里濑下游数里,故诗人举目可见。

想属(zhǔ):联想。

任公:任国公子。

《庄子·外物篇》中写道:任国的一位公子做了一个大钓钩和大绳子,用五十头牛当作钓饵,到东海去钓鱼。

钓了一年才钓得一条极大的鱼。

他把这鱼切开做成肉干,从淛河以北到苍梧以东的人都可以吃得很饱。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 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 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

第一句,“羁心”指一个被迫远游为宦的人满肚皮不情愿的心情。

这句意思说在秋天的早晨自己郁积着一种不愉快的羁旅者的心情。

接下来第二句说,既然一清早心情就不愉快,那么爽性尽情地眺览沿途的景物吧。

第三、四两句似互文见义,实略有差别。

“逝湍”指湍急而流逝的江水,则“孤客”当为舟行之客;

而“徒旅”虽与“孤客”为对文,乃指徒步行走的人,则当为陆行之客,故下接“苦奔峭”三字。

夫舟行于逝湍之中,自然提心吊胆;

但其中也暗用“逝川”的典故。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因知此句的“伤”字义含双关,既伤江上行舟之艰险,又伤岁月流逝之匆遽,与下文“遭物悼迁斥”句正相呼应。

第四句,江岸为水势冲激,时有崩颓之处,徒步旅行的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自然感到很苦。

不过从上下文观之,这句毕竟是陪衬,重点还在“伤逝湍”的“孤客”,也就是作者本人。

所以“孤客”、“徒旅”是以个别与一般相对举,似泛指而并非全是泛指。

  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

这中间也有跳跃。

开头明写秋晨,下文却来写“秋晚”,而用“日落山照曜”一句来代表。

这种浓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而谢灵运的诗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但是缓是急,仍须研究。

汉武帝《瓠子歌》(见《史记·河渠书》引):“河汤汤兮激潺谖。

”可见当训水流急貌。

何况“石浅”则水势自急,必非缓流可知。

此四句“石浅”句写水,写动态,“日落”句写山,写静态;

水为近景,色泽清而浅;

山为远景,色泽明而丽。

“荒林”句写目之所见,“哀禽”句写耳之所闻。

全诗景语,仅此四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理讲它们并非主要内容。

只是若把这四句删掉,此诗即无诗味可言。

可见情由景生,原是写诗要诀。

  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

“迁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指自己被出为郡守,无异于受迁谪和贬斥,二是客观上感到节序迁改推移,时不待人。

这二者都是值得伤悼的。

但只要存有希望,就可以领悟精微玄妙的道理,不致因外来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了。

然而这种悟道的境界,只有太古时代的圣君贤哲才能心领神会,处于衰乱末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所以作者说,“我既已持有上古时代的圣贤的一颗心,哪里还在乎当今世人的讥诮呢!

”从这里,看得出作者同刘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互相对立的,这是豪门世族与军阀新贵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

最后矛盾激化,谢灵运终于以谋反罪被杀害。

从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

“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

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

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

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

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

从而可以推断,上文作者所伤悼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34-635页

邻里相送至方山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自己奉王命离开京城去永嘉赴任,希望到那里后能安适地居住下来。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我却因留恋故人而不忍离去。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船在行驶中靠近了析析作响的凋败的树林,又看到秋月在放射着皎洁的光芒。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本来就因有怀旧之情,容易感到心中充满哀伤,现在又看到衰林、秋月,内心的悲愁就更加难以遏制了。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自己因久病而断绝了对于生活方面的追求。

自己本来个人欲望就很少,所以现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足。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我是想借永嘉郡永远隐居下去,哪里是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去做官呢!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希望你们努力做到天天进步,并经常来信以安慰我的寂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抵役:敬奉朝命赴外地任职。

只,敬也。

皇邑:京城,指刘宋都城建业(今南京市)。

憩(qì气):休息。

瓯越:指水嘉郡。

永嘉一带在汉代地属东瓯,东越王摇曾在那里建都,故称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指开船。

及:乘。

怀旧:留恋老朋友。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析析:风吹树木的声响。

就:靠近。

皎皎(jiǎo狡):光洁的样子。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含情:这里指怀旧之情。

盈:满。

遇物:指一路上遇到的衰林、秋月。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积疴(ē):多年患病。

疴,病。

谢:绝。

虑:思虑、谋求。

寡欲:少欲。

阙:同“缺”。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资:借。

此:指永嘉郡。

幽栖:隐退屏居。

岂伊:岂惟。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日新:一天比一天进步。

音尘:音信,消息。

寂蔑:寂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入彭蠡湖口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我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因为风潮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彭蠡水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沿途,有时乘月夜游,聆听哀怨的猿啼,湿露而行,赏玩芳草的浓香;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有时晨起远眺,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如聚。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我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冥冥之理。

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不解。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因不耐静思默想,于是攀登悬崖,登上了石镜山;

牵萝扳叶,进入了松门顶。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访异探秘,登高远望,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成难以追寻的故事;

沧海桑田,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考究。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如今灵物异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早已灭其明光,辍其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我奏起了《千里别鹤》曲。

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倦:厌倦 。

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

此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

具论:详细述说。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骤:急疾。

回合:聚合;

汇合。

此言风浪拍打在洲岛上。

圻(qí)岸:曲岸。

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狖(yòu):长尾猿。

浥(yì):湿。

馥(fù):香气浓郁。

芳荪:香草名。

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屯:聚集。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千念二句:各种感慨日夜缠绕在心头。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石镜、松门:山名,二山都近鄱阳湖口。

李善《文选注》引张僧鉴《浔阳记》曰:“石镜山,东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人见形。

”又引顾野王《舆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

东西四十里,青松徧于两岸。

”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三江:《尚书·禹贡》:“三江既入。

”郑玄注:“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

”九派:浔阳的别称。

即今江西九江。

上二句说古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无从知晓。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灵物:珍奇神异之物。

吝珍怪:惜其珍奇怪异之状。

秘精魂:隐藏其精神魂魄。

二句说江湖中本来有很多神异之物,但都不显现出来。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

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

水碧:玉的一种,又称碧玉。

《山海经》:“耿山多水碧。

”辍:停止。

流温:指水玉温润。

二句说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曲。

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

故曰《别鹤操》。

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

”弦绝:曲终。

李善《文选注》说:“言奏曲冀以消忧,弦绝而念逾甚。

故曰‘徒作’也。

”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我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因为风潮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倦:厌倦 。

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

此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

具论:详细述说。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彭蠡水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

骤:急疾。

回合:聚合;

汇合。

此言风浪拍打在洲岛上。

圻(qí)岸:曲岸。

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沿途,有时乘月夜游,聆听哀怨的猿啼,湿露而行,赏玩芳草的浓香;

狖(yòu):长尾猿。

浥(yì):湿。

馥(fù):香气浓郁。

芳荪:香草名。

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有时晨起远眺,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如聚。

屯:聚集。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我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冥冥之理。

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不解。

千念二句:各种感慨日夜缠绕在心头。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因不耐静思默想,于是攀登悬崖,登上了石镜山;

牵萝扳叶,进入了松门顶。

石镜、松门:山名,二山都近鄱阳湖口。

李善《文选注》引张僧鉴《浔阳记》曰:“石镜山,东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人见形。

”又引顾野王《舆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

东西四十里,青松徧于两岸。

”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访异探秘,登高远望,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成难以追寻的故事;

沧海桑田,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考究。

三江:《尚书·禹贡》:“三江既入。

”郑玄注:“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

”九派:浔阳的别称。

即今江西九江。

上二句说古代关于三江、九派说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无从知晓。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如今灵物异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

灵物:珍奇神异之物。

吝珍怪:惜其珍奇怪异之状。

秘精魂:隐藏其精神魂魄。

二句说江湖中本来有很多神异之物,但都不显现出来。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早已灭其明光,辍其流温。

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

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

水碧:玉的一种,又称碧玉。

《山海经》:“耿山多水碧。

”辍:停止。

流温:指水玉温润。

二句说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我奏起了《千里别鹤》曲。

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曲。

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

故曰《别鹤操》。

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

”弦绝:曲终。

李善《文选注》说:“言奏曲冀以消忧,弦绝而念逾甚。

故曰‘徒作’也。

”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二句突兀而起,立一诗总纲。

“倦”、“难”二字最耐咀嚼,伏下了贯穿始终的主脉。

诗人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何以厌倦?

因为风潮难于一一具说;

亦即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看来这是说的此行观感,推而广之,则又是多年旅程颠沛的总结;

深而究之,更为隐隐仕仕,是是非非,宦海风波在诗人心中投下的阴影。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承“难具论”写彭蠡水势: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这凶险的水势,是所以为“难”的注脚,也传达出诗人烦扰起伏的不平心声。

  五、六句笔势陡转,忽开清景,说沿途,有时乘月夜游,湿露而行,聆听那哀怨的猿啼,赏玩那芳草的浓香;

有时则晨起远眺,只见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朵朵,似同屯聚在峰顶上一般。

一昏一朝似是两幅恬静的美景;

然而果真如此吗?

七、八句剔出了它们的内涵。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原来静景并不表现诗人心情的平静,他只是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难具论”的冥冥之理。

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只是个“难具论”。

于是他感慨万千,再也不耐静思默想。

他攀登悬崖,登上了浔阳城旁庐山之东的石镜山;

牵萝扳叶,穿过四十里夹路青松,进入了湖中三百三十里的松门山顶。

访异探秘,登高远望,企望灵踪仙迹能照彻他心中的疑难,东去江流能启迪他纷乱的理智。

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都成难以追寻的故事;

沧海桑田,何以有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认真考究。

郭景纯的《江赋》曾说长江“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魂”,又说江神所居“金精玉英填其里,瑶珠怪石琗其表”。

然而现在,灵物异人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

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更早已灭其明光,辍其流温。

“天地闭,贤人隐”,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诗人再也“倦”于寻究,于是他奏起了愤懑哀怨的《千里别鹤》古琴曲。

“黄鹤一远别,千里顾徘徊”,是到了永作归隐决计的时候了,但是心中的一点情愫又不能够真正泯去。

心潮催动着他紧拔快弹,企望让琴音来一洗烦襟。

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入彭蠡湖口》表现了大谢诗作的新进境。

观谢集,大抵在公元422年(永嘉三年)三十八岁前,他的诗作留存既少,风格也较多承建安(如《述祖德诗》)、太康(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诗)之绪,尚未形成明显的独特风格。

永嘉之贬后直至二番归隐的将近十年间,他以幽愤之情合山水清音,确立了其山水诗鼻祖的崇高地位。

他善于于清森的物象交替中将感情的变化隐隐传达出来,意脉贯通,夭矫连蜷,而炉锤谨严,曲屈精深,典丽精工。

但是针法时嫌过细,状物时嫌过炼,使典时嫌过直,理语时嫌过多,读来时有滞重之感,而缺少后来杜甫、韩愈等人那种大开大合,变化洒脱的气魄。

这个弱点在二次归隐时某些篇章中有所突破,但并不大。

至此诗则已可显见杜、韩诗作的先兆,表现有三:   其一是边幅趋于广远。

谢灵运先此之诗,所记游程较窄,虽然早已突破了汉人即事生情的樊篱,而总是借一地之景抒积郁之情,探玄冥之理,但毕竟边幅较狭,大气不足。

此诗则以二十句之数,总揽入湖三百余里诸景,以少总多,边幅广远为前所未有,也因此显得比前此作品疏朗高远。

  其次是笔致趋于跳荡;

这不仅因为揽景大而纵横多;

更因为泯去了前此诗作中的针痕线迹。

“春晚”、“白云”一联之陡转逆接,空间传神,充分表现了这一进展。

不仅打破了一景一情,转转相生的格局,在一节写景中即有几个感情层次,而且深得动静相生,浓淡相间,张弛得宜之效。

这种跳荡又与其固有的谨严相结合,全诗倦、难并起,再由“难”生发展开,最后归到深一层的“倦”,更透现出倦中之愤。

在这一主线中,又以“千念”、“万感”一联与“三江”、“九派”一联,一逆接,一顺转,作两处顿束,遂将跳荡之笔锋与严谨的组织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后来杜、韩诗结构命笔的最重要的诀窍。

  其三是景语、情语、理语更形融合:谢诗的理语,决非人们常说的“玄理尾巴”。

他的理均由景中随情生发,这在前几篇赏析中已多次谈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可厚非,也不失为一体。

此诗的“理”则融洽得更好。

全诗实际上都在说理之“难具论”,而直至“九派理空存”才剔明这一点,再以下写江景各句,景中句句用典,也句句有情含理,却完全由即目所见写出,无有痕迹。

最后“弦绝念弥敦”一句更有无尽远思,味在酸咸之外。

如果说先此的谢诗,多由情景生发归结到理,那末此诗已倒了过来,理已变成了情景表达的陪衬,显示了山水诗进一步脱略玄言影响的进程。

  人们常说六朝诗至齐梁间的谢朓才初逗唐音。

其实谢朓之影响唐人更多短制,且主要影响王维、孟浩然一脉;

论到大篇的诸种艺术手段,与杜、韩一派的大手笔,初逗唐音的则非谢客莫属。

参考资料: 1、 赵昌平 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691-693 .

2122232425 共16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