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赵王西京路春旦诗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直城龙首抗。

横桥天汉分。

风乌疑近日。

露掌定高云。

新渠还入渭。

旧鼎更开汾。

汉猎熊攀槛。

秦田雉失羣。

宜年动春律。

御宿敛寒氛。

弄玉迎箫史。

东方觅细君。

杨柳成歌曲。

蒲桃学绣文。

鸟鸣还独解。

花开先自熏。

谁知灞陵下。

犹有故将军。

奉和山池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

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拟咏怀诗 十五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六国始咆哮。

纵横未定交。

欲竞连城玉。

翻征缩酒茅。

折骸犹换子。

登爨已悬巢。

壮冰初开地。

盲风正折胶。

轻云飘马足。

明月动弓弰。

楚师正围巩。

秦兵未下崤。

始知千载内。

无复有申包。

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

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虹枌跂鸟翼。

山节拱兰枝。

画梁云气绕。

雕窗玉女窥。

月悬唯返照。

莲开长倒垂。

盘根纽坏石。

行雨暴浇池。

长藤连格徙。

高树带巢移。

鸟声唯杂曲。

花风直乱吹。

白虎题书观。

玄熊帖射皮。

文弦入舞曲。

月扇掩歌儿。

玉节调笙管。

金船代酒巵。

若论曹子建。

天人本共知。

陈元方候袁公

作者: 刘义庆 朝代: 南北朝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候:拜访,问候。履行:实施,实行。绥:安,体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师:学习。尝:曾经。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称:称赞,赞不绝口。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益:更加。以:用。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候:拜访,问候。履行:实施,实行。绥:安,体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师:学习。尝:曾经。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称:称赞,赞不绝口。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益:更加。以:用。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陈太丘与友期 / 期行

作者: 刘义庆 朝代: 南北朝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cán),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今年。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

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 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cán),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今年。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

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 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

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

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

“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

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

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

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

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

第一句“尊君在不?

”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

第二句“非人哉!

”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

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看似有理,实则无理。

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

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

”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

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

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

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

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

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

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

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

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

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

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

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

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参考资料: 1、 李新民 玛秀芳.谈《陈太丘与友期》语言的精炼和个性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张豪.何以“方正”?

--重读《陈太丘与友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

陈遗至孝

作者: 刘义庆 朝代: 南北朝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陈遗极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到家里,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陈遗极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到家里,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至:很,十分。铛:锅。恒:经常,常常。辄:总是。贮收:贮存,收藏。贮,积存,储藏。遗(wèi):赠予、送给。值:正好遇到,恰逢。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海而死。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即日:当天,当日。敛:积攒馁:饥饿。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秋,道教首领孙恩趁机聚众反晋。隆安五年(公元40年),孙思以兵士10余万,船只2000多艘进攻建康。与晋廷所派刘牢之决战于京口,孙恩大败,损失惨重,再次退人海岛。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举军攻临海,失败后投海自杀。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陈遗至孝

与顾章书

作者: 吴均 朝代: 南北朝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

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

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去月:上月。

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谢:告。

仆:自己的简称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p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森壁争霞:众多峭壁和云霞比高低。

森:众多的样子。

壁:险峻的山崖。

霞:早晚的彩云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限:阻,这里指遮断。

幽岫:幽深的山穴。

蓄:包含。

翠:绿水。

唳:(鹤)啼叫。

啼:(猿)鸣叫。

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韵:和声。

素:向来,一向。

重: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幽居:隐居。

遂:就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

葺,修建。

宇:房子。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多,充裕。

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竹米,竹子开花后所结的果实,可以食用,传说为凤凰的食物。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资:出产的东西,提供。

所资:所需的东西。

斯:这。

办,具备。

仁智之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

《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乐:喜爱。

岂徒语:怎么能随便说。

徒:仅仅。

语: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

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

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去月:上月。

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谢:告。

仆:自己的简称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p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森壁争霞:众多峭壁和云霞比高低。

森:众多的样子。

壁:险峻的山崖。

霞:早晚的彩云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限:阻,这里指遮断。

幽岫:幽深的山穴。

蓄:包含。

翠:绿水。

唳:(鹤)啼叫。

啼:(猿)鸣叫。

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韵:和声。

素:向来,一向。

重: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幽居:隐居。

遂:就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

葺,修建。

宇:房子。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多,充裕。

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竹米,竹子开花后所结的果实,可以食用,传说为凤凰的食物。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资:出产的东西,提供。

所资:所需的东西。

斯:这。

办,具备。

仁智之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

《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乐:喜爱。

岂徒语:怎么能随便说。

徒:仅仅。

语: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作者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托病辞官后归隐的志趣,全文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是第一句。

作者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

为什么要归隐呢?

作者没有明说,但“谢病”和“觅”已清楚地表明他是托病辞官,是自寻归隐的。

由此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的失望,这为下文作者尽态极妍地描写景物蓄势和张本。

  第二层从第二句开始一直到最后。

这一层主要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

作者先交代了石门山的位置,接下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

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

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

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

同时,作者还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

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

可见,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漫山的菊花,遍地的竹实,不仅增添了这份幽静,而且,通过夸张地描绘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来美化诗人自己的品格,构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用“仁智者”自比,不言而喻。

总之,这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归隐”的思想。

这是意脉,围绕这意脉,作者濡笔山林。

而山林是作者隐居的生活环境,作者描写它,赞美它,正是表达了他摆脱了官场的羁绊所获得自由的满足和隐居的乐趣。

意境鲜明,情趣盎然。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

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手法多样。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精炼,极有表现力。

如“争”字给人一种向上的气势,“限”字显示阻挡的威力,“办”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满足。

这些字都可以以一当十,足见作者遣词的功底非常深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答柳恽

作者: 吴均 朝代: 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差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参考资料: 1、 王守华 赵山 吴进仁.汉魏六朝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76页 2、 吕晴飞 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458页

登二妃庙

作者: 吴均 朝代: 南北朝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二妃,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

相传虞舜巡视南方,中途死于苍梧之野,遂葬在九嶷山。

娥皇、女英起先没有随行,后来追到洞庭、湘水地区,得悉舜已去世,便南望痛哭,投水而殉。

后人为祭祀她俩,特于湘水之侧建立了二妃庙(又称黄陵庙)。

《方舆胜览》云:“黄陵庙在潭州湘阴北九十里。

”这首诗歌颂了娥皇与女英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不渝。

  起句“朝云乱人目”乃是诗人登上二妃庙所见之景。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天边呈现出迷人的光彩,片片云霞犹如簇簇花团,奇诡变幻令人目不暇接。

在“朝云”中,还含有宋玉《高唐赋》“旦为行云”之意,暗示了诗与男女之情有关。

面对这一幅灿烂的晨景,诗人顿发奇想:这大概是“帝女湘川宿”的缘故吧。

帝女,即指娥皇与女英,因她们是古帝唐尧的女儿,故有是称。

这开端两句,诗人将奇丽的景致与奇特的传说结合起来,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的心。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两句承“帝女”而来,写二妃对舜的那一份迷恋眷念之情。

她俩或折菡萏于巫山之下,或采荇菜于洞庭之中,既以慰解缠绵不尽的相思,亦以表达对夫妇合好的向往。

菡,即荷花,荷花之实为莲子,莲子谐音为“怜子”,故被古人视作多情之物。

荇,生在水上的一种植物,《诗经·周南·关雎》云:“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所以荇菜也是淑女的代称。

巫山、洞庭,自古便是相思之地,诗人遥想二妃追赶舜到达此地,念及将与他团聚欢会,心中正是万般喜悦。

那莲子和荇菜,不正代表了她们盼望得到夫君爱怜的心声吗?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这二句是追述,把二妃的深情再深写了一步。

折菡采荇,这一番痴情已足令人感叹了,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她们这番前来,是千里迢迢、从风波浪尖中闯过来的。

轻薄,原是放荡之意,但这里是说二妃追赶夫君的意志十分坚决、一旦决定就不可收回。

舻舳,船头船尾,这里代指船。

二句中值得注目的是一个“故”字,有此一字,便足见得这两位弱女子的千里远行,是完全自愿的,也是完全知道前程险难的,唯因如此,她们的举动也更加感人至深了。

  怀着如此的痴情,经过了如此的艰程,终于与夫君相去不远了。

然而,等待她们的又是什么呢?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在诗的结尾,诗人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继续在这个古老传说中沉浸下去,而是笔锋呼应首联,又转回到现实中来。

站在二妃庙前,诗人向四周举目远望,只见眼前的景物似乎都弥漫着一层二妃对舜的相思之情,尤其是江边一片片的翠竹,枝干斑斑点点,仿佛是浸透了二妃的相思之泪。

葳蕤,纷多貌。

据《述异记》记载,二妃在湘水之旁痛哭舜亡,泪下沾竹,竹纹悉为之斑,故湘竹又称湘妃竹。

最后一句,诗人没有直说二妃的殉情,而是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把情渗透到景中,以泪竹披纷无限的画面,来透露二妃永无穷止的情思、绵绵不尽的长恨,以及自己对二妃不幸遭遇的感伤,使全诗起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这首登临凭吊之作,将动人的传说、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心情熔于一炉,情思绵邈深挚,笔调清雅明畅,特别是结尾的截情入景,使全诗显得空灵含蓄,当真是神来之妙笔。

篇末有此奇峰,全诗的意境亦为之拓深了许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2122232425 共16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