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文翻注译赏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
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青山欲共高人语: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高人:高雅的人。
联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低回:徘徊不进的样子。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愁中白:白居易《白鹭》:“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
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
青山欲共高人语: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高人:高雅的人。
联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低回:徘徊不进的样子。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愁中白:白居易《白鹭》:“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青山欲共高人语。
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
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上阕写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
”开头两句由写山到写人,紧紧扣住了题目。
苍翠的群山仿佛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谈,他们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有似万马奔腾.它们在茫茫的烟雨中迷了路,徘徊起来,眼看着临近了,却终于没能到达跟前.暗示着自己虽有才却不得施展,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高人即叶衡。
青山有情,高人难遇。
而今斯人一登上赏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里话要向他倾诉呵。
其势如万马奔腾,接连不断。
不说人之眺山,而说山之就人,这就把静景写活了。
不仅如此,而且对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衬作用。
词里叶衡的高大形象进行了,描绘因为叶衡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战派官员。
《宋史·叶衡传》说他“得治兵之要”。
叶衡对作者极为赏识,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即是对叶衡推荐的 ,以后又向朝廷极力推荐他“ 慷慨有大略”。
对于这样一位“经纶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词人对此十分感激。
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转突兀奇崛之笔而为低徊宛转之波,充分表现了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可以说是寄托遥深。
叶衡主战,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对,他收复失地的大计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也就由希望变成了失望。
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万马奔腾而来,象冲锋陷阵的铁骑。
词人渴望能挥戈跃马驰骋疆场,可是转眼之间又烟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无数青山也只象是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 。
“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
不说愁,而愁极深;
虽极感慨,仍以蕴藉出之。
下阕,由眺望青山之怅惘陡转而为揶揄沙鸥之诙谐,但曲断意不断,其脉络仍清晰可见。
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
人们都说头发总是由此愁闷变白的。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 ?
词人故意发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阕歇拍低徊沉郁的气氛一扫而光了;
然而仔细体味,就会察觉到那贯穿全词的“愁 ”字并消失,或者说词人极力排遣这如烟雨一般的无尽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挣扎,而非心灵上的解脱。
人之发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
而沙鸥通体皆白 ,是其自然特征,与愁没有关系。
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洒脱 ,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
人愁是实,鸟愁是虚 ,“一身都是愁”的是鸟还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释而自晓。
故“拍手笑沙鸥 ”,一纵即逝;
而“一身都是愁 ”,却如电影上的“慢镜头”在观众视野里由快放慢了。
实际上“一身都是愁”是与“烟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的。
尽管词笔回荡曲折,然而透过层澜,仍可以看清。
白居易《白鹭诗》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
”辛词盖本于此。
白诗言愁显 ,辛词言愁晦 ,其言愁一也。
但辛词多了“拍手笑”一层意思。
不过就其形象来看,辛词较之白诗更加绘声绘色;
就其感情来说,则更加挚浓深切。
参阅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满了激愤忧愁。
以至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胸中积郁如此,则登赏心亭之所见所感都无非“献愁供恨”而已。
由此可见,在《菩萨蛮》之中亦饱含着词人之愁,英雄之泪。
某些喜剧会使有心的观众在笑声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热泪。
笑和眼泪,就是似乎矛盾却又融合无间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6-1507页
满江红·敲碎离愁 文翻注译赏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
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
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
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
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
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
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
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
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yǐ)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
“满眼”句: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伤感得受不了。
不堪,不能忍受。
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
盈幅,满篇。
“相思意"二句:意思是这种相思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
罗襟jīn):指丝绸衣襟。
盈掬: 满把。
形容眼泪很多。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即垂柳。
碍(ài):遮避。
离人:伤离的人。
女子自谓。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栏(lán)干曲:栏干的角落。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
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
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
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
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yǐ)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
“满眼”句: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伤感得受不了。
不堪,不能忍受。
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
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
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
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
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
盈幅,满篇。
“相思意"二句:意思是这种相思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
罗襟jīn):指丝绸衣襟。
盈掬: 满把。
形容眼泪很多。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即垂柳。
碍(ài):遮避。
离人:伤离的人。
女子自谓。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栏(lán)干曲:栏干的角落。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
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
“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
“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的原因。
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
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
“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之感。
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
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
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
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
下阕“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不但染衣,而且几乎“盈掬”。
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份、性格特点,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
“芳草”句,意本于《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
对比辛词《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或本作“无归路”,意同),则此说“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垂杨”句,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却碍人眼界,使人不能远望。
二句分写两边,而意自关联。
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
但“垂杨只碍离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
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曲曲传出。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最后归结,仍从事中写情。
第一句从早到晚,第二句呼应上阕的“倚楼”。
垂杨遮眼,尽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处,但是仍然站在楼上阑杆旁边,直到黄昏月亮出来。
因此用“最苦”两上字来充分地修饰,不仅详尽地表达了这两句,而且是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文翻注译赏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
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
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
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2、 李剑亮.宋词精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年1月1日:第68页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独立苍茫: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苍茫:空阔无边的样子。
日暮天寒: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即为归去来兮。
《诗经· 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
芳草萋萋:《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赞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喻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2、 李剑亮.宋词精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年1月1日:第68页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
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
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独立苍茫: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苍茫:空阔无边的样子。
日暮天寒: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即为归去来兮。
《诗经· 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
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
芳草萋萋:《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赞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喻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2、 李剑亮.宋词精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年1月1日:第68页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独立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
“探梅踏雪几何时。
”,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钟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雪”象征着纯洁,“梅”则象征着清高,傲岸的人格,词人与友人一起踏雪寻梅,则是说明两人志同道合,两人的友谊也是纯洁高尚的。
“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钟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下片紧承“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几句,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景色没有变,却没有同游之人,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
“多情山鸟不须啼。
”,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心中自会惆怅不已。
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鹧鸪天 文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文翻注译赏
瑞鹤仙·赋梅 文翻注译赏
雁霜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
鳞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雁霜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浓霜浸透了窗间的帷幕。
现在正是云轻月冷,层冰未消的时候。
梅花临水照镜。
有人想涂抹胭脂,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
在朦胧的月色笼罩下,寒梅依然是玉洁清瘦的本色。
想像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
鳞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寂寞。
故乡在哪里?
雪后的园林,水边的楼阁。
虽然有瑶池以前的约定,但托谁捎去书信?
粉蝶只懂得亲近桃柳,梅花开满了南枝却没有发现。
只留下梅花在黄昏中,独自冷落伤感。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雁霜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雁霜:冬末春初月夜景象,言征雁黄昏穿云破雾而行。
韩偓《半醉》诗:“云护雁霜笼淡月,雨连莺晓落残梅。
雁霜:浓霜,严霜,雁,候鸟。
春天北翔,秋季南飞,万里长行,所以又称为征雁。
霜寒透幕:祖咏《终南望余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幕寒。
“幙:同“幕”,窗间帷幕。
嫩冰:薄冰。
溪奁:以溪水为镜。
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梅花临水照镜,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
言征雁临溪照影。
照:照镜。
梳掠:梳妆打扮。
艳妆:美丽的妆扮。
玉肌:谓月下寒梅如笼纱佳人依然玉洁清瘦本色。
玉肌瘦弱: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此写瘦梅。
更重重:写梅花瓣。
赵佶《宴山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龙绡:即鲛绡,传说里海中鲛人所织的一种细洁名贵的纱。
倚东风:想象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嫣(yān烟)然:美丽貌。
转盼:眼波流转。
羞落:因羞惭而自落。
转盼:转眼。
言梅超凡脱俗,百花自叹不如。
万花:同百花,万,虚数,言其多而已。
羞落:因羞惭而败落。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
鳞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寂寞:故乡何在,雪园水阁,梅花深感寂寞。
家山:家乡。
言有归隐之心。
瑶池旧约: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 瑶池,传说为西王母居处。
稼轩《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鳞鸿:鱼雁。
古诗词常以鱼雁代指书信。
鱼,典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雁,典出与《汉书苏武传》。
汉昭帝时遣使匈奴,云汉天子在上林苑得雁,足系有帛书,言武所在,匈奴王不得已,将苏武放归。
仗:依仗。
“粉蝶”:粉蝶只懂亲近桃柳,哪管梅花开遍南枝,喻怀才不遇,英雄埋没。
只解:只知,只会。
开遍南枝:指梅。
陆凯《赠范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但伤心:梅花于黄昏画角中,自伤冷落,无奈发出哀叹。
冷落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数声画角,柳永《戚氏》:“渐呜咽,画角数声残。
”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雁霜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浓霜浸透了窗间的帷幕。
现在正是云轻月冷,层冰未消的时候。
梅花临水照镜。
有人想涂抹胭脂,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
在朦胧的月色笼罩下,寒梅依然是玉洁清瘦的本色。
想像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雁霜:冬末春初月夜景象,言征雁黄昏穿云破雾而行。
韩偓《半醉》诗:“云护雁霜笼淡月,雨连莺晓落残梅。
雁霜:浓霜,严霜,雁,候鸟。
春天北翔,秋季南飞,万里长行,所以又称为征雁。
霜寒透幕:祖咏《终南望余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幕寒。
“幙:同“幕”,窗间帷幕。
嫩冰:薄冰。
溪奁:以溪水为镜。
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梅花临水照镜,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
言征雁临溪照影。
照:照镜。
梳掠:梳妆打扮。
艳妆:美丽的妆扮。
玉肌:谓月下寒梅如笼纱佳人依然玉洁清瘦本色。
玉肌瘦弱: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此写瘦梅。
更重重:写梅花瓣。
赵佶《宴山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龙绡:即鲛绡,传说里海中鲛人所织的一种细洁名贵的纱。
倚东风:想象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
嫣(yān烟)然:美丽貌。
转盼:眼波流转。
羞落:因羞惭而自落。
转盼:转眼。
言梅超凡脱俗,百花自叹不如。
万花:同百花,万,虚数,言其多而已。
羞落:因羞惭而败落。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
鳞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寂寞。
故乡在哪里?
雪后的园林,水边的楼阁。
虽然有瑶池以前的约定,但托谁捎去书信?
粉蝶只懂得亲近桃柳,梅花开满了南枝却没有发现。
只留下梅花在黄昏中,独自冷落伤感。
寂寞:故乡何在,雪园水阁,梅花深感寂寞。
家山:家乡。
言有归隐之心。
瑶池旧约:李商隐《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 瑶池,传说为西王母居处。
稼轩《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鳞鸿:鱼雁。
古诗词常以鱼雁代指书信。
鱼,典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雁,典出与《汉书苏武传》。
汉昭帝时遣使匈奴,云汉天子在上林苑得雁,足系有帛书,言武所在,匈奴王不得已,将苏武放归。
仗:依仗。
“粉蝶”:粉蝶只懂亲近桃柳,哪管梅花开遍南枝,喻怀才不遇,英雄埋没。
只解:只知,只会。
开遍南枝:指梅。
陆凯《赠范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但伤心:梅花于黄昏画角中,自伤冷落,无奈发出哀叹。
冷落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数声画角,柳永《戚氏》:“渐呜咽,画角数声残。
”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96页
雁霜寒透幕。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
鳞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有人认为该词作于1194年(绍熙五年),全词从梅花未开写到将落,使用了烘托手法,总体层次分明。
“霜寒透幕”借用了晚唐诗人韩偓“云护雁霜笼澹月,雨连莺晓落残梅”之意----北雁带来的霜气来,即使装有重重帘幕,也抵不住寒威的侵袭,何况兀立在荒山穷谷中的梅树,从而传达出冻梅所处的环境。
接着写“梅方含蕊”时的气候,霜寒来袭,还没到坚冰难忍的时期,天上的白云似乎对冷冷清清的明月,具有同情心而予以遮护,教她保持纯洁的心灵,前途是大有可为的。
“溪奁照梳掠”转进一层:不妨趁着这霜气还不十分严重,对着镜面般的清泉从容梳掠,作好“一笑嫣然”的准备。
“含香”二句从“梳掠”时的心境,转到“艳妆”的浓抹,照应上一句“玉肌瘦弱”,暗示内心的凄苦,且力自护持,表现出“与物为春”的冰玉精神,“龙绡衬着”有《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的芳洁之意。
静候“东风”的到来,便尔“一笑嫣然”,“转盼”间顿使“万花羞落”。
下片以“寂寞”两字点睛,不禁让人想到当年的“突骑渡江”所为何事。
梦里家山,何曾回去,即使把我移种园林楼阁间,亦只有顾影自怜、忍寒增恨而已。
“雪后”二句是借用北宋高士林逋“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的诗意,暗示“富贵非吾愿”、“栖隐亦非所期”的微旨。
紧接着“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显示隐约难达的衷情,正和《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消息相通,表现出自己是不甘寂寞的。
“粉蝶”三句宕开,从“鳞鸿”六字的反面转进一层,致慨于狂蜂浪蝶,一味追逐目前的荣华,把大好收复中原的机会全都失掉了。
“南枝向暖北枝寒”是句有名的咏梅诗句,这里借来暗示当时北方的起义军,倾心南向,时机一失,大事就不复可为的情境。
结以“冷淡黄昏,数声画角”,惋惜贞姿方茂,便尔凋零,画角吹奏着《梅花落》的凄音,传达出一种悲苦的心境。
“冷淡黄昏”四字,是从林逋的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七字中截取而来,与发端的“护月云轻”遥相激射。
画角声中,再一凝想南来征雁,此情此景正自难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丑奴儿·烟芜露麦荒池柳 文
念奴娇·赋雨岩 文翻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
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
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郭。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近来哪有我的愁绪呢,哪里又是我的乐趣?
内心一点凄凉与骚人墨客们的千古寂寞相似啊,独自倚着栏杆看苍茫大地。
在竹林中寻找清泉,在云雾里种植树苗,这样是不是被叫着真的有闲人啊,可是我这颗闲着的心,不应该长久地呆在峰谷之中啊。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
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
不要说过去的事都一无是处,而今我举着酒杯独饮,却觉得往事就是如此。
醉了已不知我是谁谁是我了,不是明月不是白云不是飞鹤。
露渐冷风也急,松叶和桂花正风中摇晃,我醉了却还清醒着。
在北窗上躺着入眠,切莫叫凄惨的鸟啼声给我从温柔的梦中惊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水调歌头·盟鸥 文注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
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
李白诗:“明朝拂衣去(归隐去),永与白鸥盟。
”带湖: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北灵山下。
翠奁:翠绿色的镜匣。
这里用来形容带湖水面碧绿如镜。
先生:作者自称。
杖屦(jù):手持拐杖,脚穿麻鞋。
屦,用麻、葛做成的鞋。
“凡我”三句:表示与鸥鹭结盟,要互相信任,不要猜疑。
鹭,鹭鸶,一种水鸟。
偕来:一起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
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破青萍”三句:描写鸥鹭在水中窥鱼欲捕的情态。
痴计:心计痴拙。
“不解”句:不理解我举杯自饮的情怀。
“废沼”三句:意思是过去荒凉的废池荒丘,如今变得景色优美。
以带湖今昔的变化,感叹人世沧桑,欢乐和痛苦总是相继变化的。
畴昔,以往,过去。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14 . 2、 孙望 .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 :中华书局 ,2002年 :204-205 . 3、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98-200 .
满江红·暮春 文翻注译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
一场风雨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
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
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
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
我为国而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
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
空教我上楼去瞭望。
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
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参考资料: 1、 常国武著 .国学经典导读 辛稼轩词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01 :第268页-第269页 . 2、 施议对 .辛弃疾词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第17页-第18页 .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
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花径里三句:一番,前一个作一阵解,后一个作一片解。
狼籍,散乱。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红粉:形容红花飘落。
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
这是说:红花少了,绿叶多了。
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刺桐花:植物,豆料。
一名海桐。
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
生长在南方。
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闲愁:为国家之愁。
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
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尺素:书信。
《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彩云,指想念的人。
这两句是说:如今书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想念的人也不见踪迹。
“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谩教人三句:空教我,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高楼了,楼外的平原上只有一片碧绿的庄稼。
谩,作空、徒解。
羞:没有脸面,这是说高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的再上了。
层楼:高楼。
平芜:平原、原野。
参考资料: 1、 常国武著 .国学经典导读 辛稼轩词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01 :第268页-第269页 . 2、 施议对 .辛弃疾词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第17页-第18页 .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
一场风雨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
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
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
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
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花径里三句:一番,前一个作一阵解,后一个作一片解。
狼籍,散乱。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红粉:形容红花飘落。
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
这是说:红花少了,绿叶多了。
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刺桐花:植物,豆料。
一名海桐。
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
生长在南方。
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庭院静,空相忆。
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
我为国而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
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
空教我上楼去瞭望。
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
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闲愁:为国家之愁。
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
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尺素:书信。
《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彩云,指想念的人。
这两句是说:如今书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想念的人也不见踪迹。
“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谩教人三句:空教我,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高楼了,楼外的平原上只有一片碧绿的庄稼。
谩,作空、徒解。
羞:没有脸面,这是说高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的再上了。
层楼:高楼。
平芜:平原、原野。
参考资料: 1、 常国武著 .国学经典导读 辛稼轩词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01 :第268页-第269页 . 2、 施议对 .辛弃疾词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第17页-第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