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冠子·昨夜夜半 文翻注译赏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昨天深夜里,你在我的梦里翩然出现了。
我们说了好多好多的话,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可爱,像从前一样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看上去好像又有些羞涩,又有些欢喜。
该走时却又频频回首,依依不舍。
只到醒来才知道是大梦一场,身边依然空空,自己依然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心中不觉涌起难忍的悲哀。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拙风文化网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桃花面:据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唐诗人崔护尝于清明独游长安城南,见一庄居,有女子独倚小桃柯伫立,而意殊厚。
来岁清明,崔又往寻之,刚门扃无人,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遂以“桃花面”来表示所思念的美女。
柳叶眉:如柳叶之细眉,这里以“眉”借代为“面”,亦是“低面”的意思。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依依:恋恋不舍的样子。
胜:尽。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拙风文化网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昨天深夜里,你在我的梦里翩然出现了。
我们说了好多好多的话,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可爱,像从前一样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叶眉。
桃花面:据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唐诗人崔护尝于清明独游长安城南,见一庄居,有女子独倚小桃柯伫立,而意殊厚。
来岁清明,崔又往寻之,刚门扃无人,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遂以“桃花面”来表示所思念的美女。
柳叶眉:如柳叶之细眉,这里以“眉”借代为“面”,亦是“低面”的意思。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看上去好像又有些羞涩,又有些欢喜。
该走时却又频频回首,依依不舍。
只到醒来才知道是大梦一场,身边依然空空,自己依然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心中不觉涌起难忍的悲哀。
依依:恋恋不舍的样子。
胜:尽。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拙风文化网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这首《女冠子》,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而成梦,梦后而悲的情况。
恋人在梦中相见,他俩把臂欷歔,说不尽的离愁别苦。
“语多时”,明写千言万语,暗扣山高水长。
“依旧桃花面”,特别是“频低柳叶眉”“欲去又依依”的神态音容,宛在眼前。
然而,夜长梦短,梦醒之后,更令人不胜伤悲。
此词不似多数花间词之浓艳,而是在清淡中意味深远,耐得咀嚼。
所谓“意婉词直”,“似直而纤”,别具风味。
词的上下片一般都自成段落,如上片写相别,下片写相思。
这首词在结构上却较别致,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界限,没有过片痕迹,一气呵成。
它的前七句写梦中之欢,后两句写梦后之悲。
这首词的梦境是清晰实在,温馨甜蜜的,不像另一首《女冠子·四月十七》“空有梦相随”那样迷惘惆怅。
头一句点明入梦的时间是“昨夜夜半”。
梦境一般虚无缥缈,此梦却很“分明”。
“分明”虽贯穿于梦中,其源却使人想到来自实境。
正由于主人公日思夜想,意中人才会音容常新,活在脑海了,出现在梦中。
可见他也是一位与少女同样痴情的有情郎。
这两句交代入梦,仅仅来开帷幕,已露出明朗的色调。
这是一个旖旎的梦,从绵绵情话开始,到依依惜别为止,恩爱缠绵,充满柔情蜜意。
梦中那位少女形象,尤其显得楚楚动人。
“语多时”,明写千言万语相思话,暗扣山高水长阔别久。
“桃花面”“柳叶眉”是旧时对妇女容貌的形容。
那位少女习惯于低面敛眉,在《女冠子·四月十七》的现实中和此首的梦境中是一致的。
《女冠子·四月十七》中“忍泪”十个字重在刻画情态,此首的“依旧”十个字重在反映容貌,两者互为补充,使少女形象形神俱备。
“依旧桃花面”与《女冠子·四月十七》中的“去年今日”的艺术构思脱胎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事实上这两位男女主角除了在梦里相会外,恐怕也很难再在现实中重续旧梦了,不然不会在梦醒之后觉得“不胜悲”的。
“半羞半喜”,少女的娇羞情态如绘。
“欲去依依”,看来单写少女,其实也包括男主人公。
两人难分难解,极希望留住这美好的时光。
整个梦境写得一往情深。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正当两情缱绻之际,梦醒了,跌回到严酷的现实中,依旧是形单影只,孤栖独宿。
一个“知”字品出万般凄凉况味,原来当时并不知是在梦中!
梦境作如是观,而从前他俩花前月下的美境也未尝不可作如是观。
这个“知”字大有顿悟之感,所以不免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煞尾两句浓重的悲与前七句甜美的乐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词脉络分明,层次清楚,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历代词人考略》称赞韦庄词:“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
”《介存斋论词杂著》说:“端己词清艳绝伦。
”从这首《女冠子》词中,就足见韦庄词清淡疏朗、清艳劲直的特征。
参考资料: 1、 曹光甫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86-188 .
思帝乡·云髻坠 文
庭前菊 文注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烂熳:同“烂漫”。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龙山:据《晋书·孟嘉列传》载,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
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与东吴生相遇 文翻译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十年来身世漂泊若浮萍,白发相逢涕泪沾满冠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人老了不知道花有美态,离乱时只觉得酒甚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贫居陋巷怀疑春天也少,贵居豪宅感觉月亮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姑且对着这尊美酒大笑,未衰之年应见海内清平。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3-804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十年来身世漂泊若浮萍,白发相逢涕泪沾满冠缨。
十年: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流落江南起,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擢第,历十二年。
此举成数。
身事:指人的经历和遭遇。
一作“身世”。
白首:犹白发。
表示年老。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人老了不知道花有美态,离乱时只觉得酒甚多情。
老去:谓人渐趋衰老。
乱:指唐末战乱。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贫居陋巷怀疑春天也少,贵居豪宅感觉月亮最明。
陋巷:简陋的巷子。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豪家:指有钱有势的人家。
《管子·轻重甲》:“吾国之豪家迁封食邑而居者,君章之以物,则物重;
不章以物,则物轻。
”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姑且对着这尊美酒大笑,未衰之年应见海内清平。
且对:一作“独对”。
开口笑:欢乐貌。
语出《庄子·盗蹠》:“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泰阶:古星座名。
即三台。
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
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3-804
谒金门·空相忆 文
含山店梦觉作 文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袂:衣袖。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觉:睡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赠边将 文
清平乐·野花芳草 文
衢州江上别李秀才 文
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文注赏
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征人所在的远方。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袂(mèi 妹):衣袖。
红泪:泪从涂有胭脂的面上洒下,故为“红泪”。
又解,指血泪。
据王嘉《拾遗记》载:薛灵芸是魏文帝所爱的美人,原为良家女子,被文帝选入六宫。
灵芸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
壶则红色,及至京师,泪凝为血。
以后,文学作品中常把女子悲哭的泪水称为“红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这首词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上片写小搂远望。
一个“独”字写出她上楼并非为了赏心,而是怀念远人的表现;
第二句写出所望的地点是“玉关”,以显示征人去地之远。
“芳草路”虚实相生,有芳草萋萋,王孙不归的感叹。
“消息”三句是“愁望”后的行动,表现了无可奈何的伤感。
下片写空闺叹息:望落花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罗衣湿透。
结末二句,是女主人公的特殊心理活动:千山万水与征人相隔遥望,但自己却未去过。
妙在“不曾行”三字,她归怨于不曾行千山万水,故梦魂难觅。
翻腾一笔,声哀情苦。
韦庄词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而叙事性的特点是它的动作性。
即以此词为例,写一位闺中少妇思念远方良人,不是如一般词作者那样静止地以景物描写烘托她的愁思离绪,而是动态地写她此时此刻的行为举止,以此显现她内心世界中纷乱的愁云:她独自走上小楼,眺望远方的道路,未见人影而又怅然回到闺房之中。
她寂寞地坐看着庭院中的落花,眼泪不觉又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袖,滴湿了衣襟……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一连串不断变化着的动作。
如果以此为脚本,让一位演员采表演,定然会作出几个连续性的小品。
而这种特点在其他同类题材的词作中是比较少见的。
下面沿着上下两阕的顺序进一步审视一下这首词动作性描写的特点:“独上小楼”,似乎看到女主人上楼时倦慵的步履。
此时春天将尽,柳絮飘绵,独守空闺的少妇的缭乱春愁可以想见。
她双眉不展,痴痴地望着蜿蜒曲折地通向玉关的小路,路边萋萋芳草益发引动了她念远的情思。
古诗云:“春草兮萋萋,王孙兮不归”;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芳草天涯正是离恨的象征、盼归的触媒。
然而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
远方的消息仍是杳如黄鹤,于是她的希望又变成泡影,只好锁着眉头,又悻悻地下楼回屋,尽管是锦帐绣帘也令人难耐难栖……这一阕中连用“上”“望”“逢”“敛”“归”等五个动作性词语,大家不仅看到她敛眉的愁容,也看到她来往的身影,透过容态身影略已窥见她寂寞的灵魂。
下阕写的是她“归绣户”后的情态和心迹,也仍然贯穿着动作性的特征,她坐看落花、空自叹息,罗袖掩面,泪珠频滴。
这里连用“坐”“叹”“湿”“滴”四个动作性词语写出她的静中之动,大家似乎听到她叹息的声音,看到她久坐的身影,落花的飘零,泪珠的晶莹。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虽然写的是女主人公“坐看落花”时的心理活动,但也仍然富有动作性的特征:从此地到玉关中间隔着万水千山,我从未走过一次,即使入睡后梦魂想去寻找他,也因不识去路而不知该怎样去寻觅。
这里也连用“行”“觅”二字,表明动作性特点也渗透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之中。
这最后二句堪称妙词妙笔:白天未曾走过的路,夜间梦魂也无法去寻觅,这种推理好象具有逻辑的合理性;
然而即使是白天作过的事,梦中怎么能够重复,这又显出了这种推理的想当然性。
词人故意以这种带有很大或必然性的推理来表现人物思远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她在梦中也不能与良人相会,这就更表现出她的孤独和寂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