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韵诗
八韵诗的同义词反义词
bā yùn shī1.清代科举考试用的一种诗体。又叫"试帖诗"。与八股文同试。初为五言六韵,后为五言八韵﹐格式要求极严。
六韵诗
六韵诗的同义词反义词
liù/lù yùn shī1.律诗的一种。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科举时代特指试帖诗。
十七字诗
十七字诗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í qī zì shī1.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于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佑绍圣间。
常健
常健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áng jiàn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其诗长于五言,多写山林、寺观,意趣清幽。
悲愤诗
悲愤诗的同义词反义词
bēi fèn shī诗篇名。东汉蔡琰作。有五言和骚体两篇。五言一篇全长一百零八句,叙述作者于董卓之乱中被掠于乱兵,流入南匈奴并生有两子,后又被赎还乡的惨痛经历,是汉末大乱中人民流离失所、饱受苦难的生动写照。骚体一篇,后人多疑伪托之作。
折杨柳
折杨柳的同义词反义词
zhē/zhé/shé yáng liǔ1.古《横吹曲》名。传说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魏晋时古辞亡失。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唐有七言者。参阅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
新乐府
新乐府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n lè/yuè fǔ乐府诗类名。指不沿用旧乐府标题而另立新题,且不同于旧乐府可以配乐歌唱的一类乐府诗。始创于初唐,至李白、杜甫有较大发展,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等均属此类。中唐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白居易所作《新乐府》五十首,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以七言为主,交错运用五言、三言等句式,节奏多变。
曹植(192-232)
曹植(192-232)的同义词反义词
cáo zhí (192-232)三国魏诗人。字子建,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早年因富于才学,曾被曹操宠爱,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睿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所作五言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词采华美,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亦善辞赋、散文。
格律诗
格律诗的同义词反义词
gé lǜ shī诗体名。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正格
正格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èng gé1.格律诗常用的格式。与偏格相对。如五言诗第二字仄入﹑七言诗第二字平入,谓之正格;反之,则谓之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