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

莆仙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pú xiān xì/hū1.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一带。

藏戏

藏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zàng xì1.藏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演出分"顿(开场式)"﹑"雄(正戏)"﹑"扎西(结尾的集体歌舞)"三部分。用鼓和钹伴奏,唱时有帮腔。人物大多戴面具。

西秦腔

西秦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 qín qiāng1.古代戏曲剧种名。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清乾隆间一度在北京盛行。有人认为就是秦腔﹐或秦腔支派同州梆子。又广东的西秦戏﹐最早也用此名。伴奏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不用笙笛。

赣剧

赣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gàn jù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弋阳腔发展而来,流行于上饶、景德镇等地区。

锡剧

锡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起源于曲艺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辛亥革命前后发展为戏曲。曾名“常锡文戏”,1952年改今称。主要曲调有簧调、大陆调、铃铃调等。剧目有《珍珠塔》、《双推磨》、《红色的种子》等。

黄梅戏

黄梅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huáng méi xì/hū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该省中部,因主要曲调由湖北黄梅传入而得名。也叫黄梅调。

黔剧

黔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qián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贵阳、遵义、安顺等地。1953年由曲艺贵州扬琴(也叫“文琴”)发展而成。曾名“文琴戏”,1960年改今称。唱腔有清板、二板、三板、扬调等。剧目有《秦娘美》、《奢香夫人》等。

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的同义词反义词
chuán/zhuàn tǒng jù mù也称“传统戏”。戏曲名词。泛指1949年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编写,并经过长期舞台实践保留下来的戏曲剧目。

唱春调

唱春调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àng chūn diào1.民间曲调。也叫孟姜女调﹑四季调。常为十二叠,每月一叠,也可按四季分为四叠。每叠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清代流行至今。今被有些戏曲剧种﹑曲艺曲种收为曲牌。

婺剧

婺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wù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金华等地。曾名“金华戏”,1949年改今称。明代以来,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声腔经常合作组班演出,形成共同风格。兼唱分属联曲体和板腔体的六种声腔。剧目有《三请梨花》、《米糷敲窗》、《分水钗》等。
678910 共10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