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1924- )
朱光亚(1924- )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ū guāng yà核物理学家。湖北汉阳人。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6年留学美国,从事核物理研究。密歇根大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室副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端钧(1907-1978)
朱端钧(1907-1978)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ū duān jūn导演、戏剧教育家。浙江余姚人。早年参与领导辛酋剧社,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参加复旦剧社。抗战时期任上海剧艺社以及华艺、同茂等剧社导演。建国后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导演剧目有《孔雀胆》、《上海屋檐下》、《关汉卿》、《年青的一代》等。著有《导演技巧对话》、《舞台创作技法》等。
朱自清(1898-1948)
朱自清(1898-1948)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ū zì qīng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江苏扬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参加文学研究会。1922年参与组织中国新诗社,创办《诗》月刊。1931年留学英国。回国后编辑《文学季刊》杂志。1948年曾参加拒绝美援面粉宣言的签名活动。著有长诗《毁灭》,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有《朱自清全集》。
李东阳(1447-1516)
李东阳(1447-1516)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dōng yáng (1447-1516)明代诗人。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诗风清丽典雅。有《怀麓堂集》。
李公朴(1902-1946)
李公朴(1902-1946)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gōng pǔ(1902-1946)爱国民主人士。江苏武进人。1924年入沪江大学读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6年11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时称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在昆明被暗杀。
李大钊(1889-1927)
李大钊(1889-1927)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dà zhāo (1889-1927)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字守常,直隶(今河北)乐亭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俄国十月革命后,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1918年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1920年在北京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国共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更多
李小龙(1940-1973)
李小龙(1940-1973)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xiǎo lóng (1940-1973)电影演员。广东南海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毕业。六岁起即在香港参加拍摄粤语片。后拜师学习武艺,曾任好莱坞武术指导。1971年回港拍片,擅长功夫片,代表作有《唐山大兄》、《精武门》等。
李岚清(1932- )
李岚清(1932- )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lán qīng (193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江苏镇江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复旦大学。1983年后历任天津市副市长,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199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瑛(1926- )
李瑛(1926- )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yīng (1926- )诗人。河北丰润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新华社记者、《解放军文艺》社社长、总政文化部部长。著有诗集《战场上的节日》、《静静的哨所》、《红柳集》、《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等。
李远哲(1936- )
李远哲(1936- )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yuǎn/yuàn zhé (1936- )美籍华裔化学家。生于台湾新竹县。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1979年当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专长化学反应动力学,设计出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交换器,用以分析各种反应的历程,深入了解反应物分子相互碰撞的情况。为此,获1981年劳伦斯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