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战士、日本作家绿川英子逝世
茫茫四野弥(黮)暗,历历群星丽九天。
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
这是郭沫若同志于1941年题赠国际主义战士、世界语学者、日本作家绿川英子的一首七言绝句。
绿川英子(在日本时叫长谷川照子)1912年生于日本山梨县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
1929年,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日本、军国主义者加强思想控制时,在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绿川英子,开始接触为人类谋解放的进步事业,并爱上了世界语,参加了以著名进步作家......更多
知识分子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着重讲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
”“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更多
美国作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诞辰
1706年1月17日,富兰克林生于波士顿一小业主家庭。
16岁开始写文章,先后发表《论自由》等论文。
在1765-1775年间就发表了126篇文章,宣传唯物主义,促使民族觉醒。
他是北美独立运动 第一个最有威望的领导人,参加修改《独立宣言》。
他还发明了避雷钟、新式火炉等。
梁启超逝世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立宪运动 政治家和卓越的学者。
他于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哀讯传出以后,当时的政坛和学界都深感痛惜。
各界人士在北京广惠寺和上海静安寺分别举行追悼会。
冯玉祥称他“才大如海”;
侯锷颂他“独挽神州危,正气永不死”;
王文儒誉他为“革命之元勋”,堪称“群流模范,万古江河”;
唐蟒说他“开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中山黄兴后”。
所有这些洋洋溢美之词,都说明了......更多
俄国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赫尔岑逝世
在地中海北岸的法国城市尼斯,竖立着一尊铜像。
他面部表情很严峻,两眼凝望波涛翻滚的海面,仿佛正在思考着一个重大的问题。
他,就是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著名的作家赫尔岑。
赫尔岑于1812年4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地区家庭。
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家庭教师启蒙教育下,从小就向往自由,憎恨专制制度。
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遭到镇压,对他影响很大。
14岁的赫尔岑和挚友奥格辽夫在莫......更多
援阿重建国际会议开幕
2002年1月21日,援助阿富汗重建国际会议在东京开幕。
来自66个国家和22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政府特使王学贤出席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致辞时表示,为了彻底根除恐怖主义,必须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阿富汗。
日本将尽最大能力帮助阿富汗重建。
日本的援助将集中在教育、难民定居、医疗健康和妇女问题等方面。
他说,日本将为重建阿富汗提供5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在第一年首批提供2.5亿美元。
联合国大会在伦敦召开首次会议
1946年1月30日,联合国全体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此乃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又一次新的尝试。
令人可笑的是,大会是在遭受恶运的国际联盟成立26周年纪念日时召开的。
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迎接了占世界人口4/5的51个国家的代表。
艾德礼说,只有在有关国家使其本国利益服从于共同的危机感、共同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共同的积极态度,这个世界性外交的新尝试才能成功,而这些国家也正是以上述精神而赢得这场战争的。
老资格......更多
知名爱国人士李宗仁逝世
李宗仁曾经是国民党政府赫赫有名的代总统。
1891年8月13日,李宗仁出生在广西省桂林市临桂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17岁便开始了戎马生涯。
他1910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1923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1月,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陆军第一军军长,他率领队打败旧桂系军阀沈鸿英的队伍以后,成为新桂系首领。
在北伐战争期间,他担任国民党军第七军军长,曾指挥过汩罗江、贺胜桥之战以及武昌攻城战。
美国化学家理查兹诞辰
1868年1月31日,理查兹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日尔曼镇、父亲是知名的海洋风景画家,母亲是一位诗人。
理查兹自幼聪慧,又十分刻苦好学、喜静、不爱说话、常常沉思一些问题。
中学读书时期,他对化学就十分感兴趣,立志将来做一名化学家,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对比利时著名化学家斯达提出的历学术界公认的原子量表提出质疑,受到一些同学和教师的讥笑,认为他是年轻冒失,信口开河,有的甚至认为他狂妄无知。
但是,他仍然坚持......更多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降
1943年1月31日,德军在极度寒冷和弹尽粮绝的境况下,向苏联红军投降。
此前由于苏军包围斯大林格勒,德军供给中断,再激烈的战斗中,每天只有几盎司的面包。
投降前已有近10万德军被冻死、饿死。
投降是德军陆军元帅波勒斯的无奈选择。
苏军所俘德军士兵在寒风中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