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荷花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 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 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不相伦:不相比较。意谓世人皆重花而轻叶。伦:同等,同类。金盆:铜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惟有绿荷红菡(hàn)萏(dàn),卷舒开合任天真。绿荷红菡萏:绿荷是指碧绿的荷叶。菡萏是指未开的荷花。《诗经·山有扶苏》之“隰有荷华”,刘桢《公宴》诗:“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不加雕饰的本来样子。冯延巳《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shà)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翠减红衰:翠者为叶,红者为花,翠减红衰言花叶凋零。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 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 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不相伦:不相比较。意谓世人皆重花而轻叶。伦:同等,同类。金盆:铜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惟有绿荷红菡(hàn)萏(dàn),卷舒开合任天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绿荷红菡萏:绿荷是指碧绿的荷叶。菡萏是指未开的荷花。《诗经·山有扶苏》之“隰有荷华”,刘桢《公宴》诗:“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不加雕饰的本来样子。冯延巳《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shà)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翠减红衰:翠者为叶,红者为花,翠减红衰言花叶凋零。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 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 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

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

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

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

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

”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

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

”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

“梗”,树木枝条。

“泛”,漂流。

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

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

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

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君”,指蝉。

“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

蝉在告诫什么呢?

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

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

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青萝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yān),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崦: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独敲初夜磬(qìng),闲倚一枝藤(téng)。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黄昏。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

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宁: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yān),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崦: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

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独敲初夜磬(qìng),闲倚一枝藤(téng)。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初夜:黄昏。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

”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

《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

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宁: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人在激烈的牛、李党争中被搞得心疲力尽,漂泊的生活,孤独的处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触一下清净的佛家天地。

  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

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

“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

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

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

“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

对句更将僧人的幽藏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

山路入云,已见其高,何况入的是“寒云”。

“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

此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筒意丰,蕴藏极富,堪称方家妙笔。

  经过千回万转,诗人终于找到了茅屋,见到了孤僧,颈联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

”“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

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

“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

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

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

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

“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

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

  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

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

  综观此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

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

诗人先将笔墨集中在探访之上,描写僧人居住状态的孤独。

用“独敲”一联勾勒,“独”字和“一”字均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孤”字。

用“闲”字写出佛家对红尘物欲的否定,突显出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将爱憎抛却,求得内心的宁静。

最后写诗人访僧忽悟禅理之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

此诗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不畏辛劳艰险、—心追寻禅理、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惮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27-329 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07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鹂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是在哪个时代契芯部落来到了阴陵,世世代代为朝廷效力,在青史上留下英名。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雪压千帐的寒夜营前的大旗迎风飘卷,军情紧急的清晨,传书的军骑越河踏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西蕃的男儿背负着小孩来青冢归附,北狄的姑娘用瓦壶盛酒到白登劳军。

日晚鹂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在黄昏时节你来到碎鸟鹈泉边打猎,路上的行人远远就认出你这位郅都鹰。

参考资料: 1、 华锋,曾广开,常平,姚小鸥,宋木铎,韩向东,李颖编著,.唐代名家诗选:海南出版社,1994.10:第916页 2、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55页

商山麻涧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巷鸡畜沐浴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59 2、 李健 康金声.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页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岚(lán)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雉(zhì):野鸡。

牛巷:牛儿进巷了。

鸡埘(shí):鸡儿进窝了。

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

茜(qiàn)袖:大红色的衣袖。

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

簪(zān):插戴。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征车:旅途中乘坐的车。

计:生计。

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59 2、 李健 康金声.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页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

岚(lán)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巷鸡畜沐浴春日斜。

雉(zhì):野鸡。

牛巷:牛儿进巷了。

鸡埘(shí):鸡儿进窝了。

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

茜(qiàn)袖:大红色的衣袖。

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

簪(zān):插戴。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征车:旅途中乘坐的车。

计:生计。

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59 2、 李健 康金声.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页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

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其地险峻,林壑深邃。

麻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周围适宜种麻,因名麻涧。

诗人以清隽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一带优美的自然景色。

淳朴、恬静的农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态,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风尘仆仆的“征车”曲折颠簸在商山的山路上。

峰回路转,车子进入麻涧谷口,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使得诗人一下子忘记了旅途的疲困,精神为之一振。

  举目遥望,周围群峰耸立,山上白云缭绕,山下雾霭霏微,在阳光的辉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

山风飘拂,山涧逶迤,远处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坐落着一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

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休息之处。

那袅袅的炊烟,那轻柔的柳丝,那悠悠的鸡犬声,引得诗人兴奋不已,催车前行。

车轮辘辘向前,打破了山间的幽静,惊起了栖息在野草丛中的野鸡,纷纷扑棱着翅膀,从车前掠过;

胆小的獐鹿竖起双耳,惊恐地逃到远处的草丛里。

车子进入村庄时,太阳已经西斜,放牧的牛羊纷纷回栏,觅食的鸡鸭也开始三三两两地回窠了。

  黄昏,是农家最悠闲的时光。

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石头垒成的小院里休息、并准备晚餐了。

那长眉白发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树下,身边放了一壶酒;

那身着红色衫袖的村姑正将一朵刚刚采撷的野花细心地插在发髻上。

置身这恍如仙境的麻涧,面对这怡然自乐的村人,诗人心旷神怡。

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风尘仆仆,想到明天又得离开这里,踏上征途,欣羡之余,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怅惘。

一个人坐在溪涧边,手指不由自由地在细沙上画来画去。

此时余辉霭霭,暮色渐渐笼罩了这小小的山村。

  这首诗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将商山麻涧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和美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

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怅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摄入画面,曲折地表达了因仕途曲折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608-609页

独夜伤怀赠呈张侍御(张生近丧妻)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烬火孤星灭,残灯寸焰明。

竹风吹面冷,檐雪坠阶声。

寡鹤连天叫,寒雏彻夜惊。

只应张侍御,潜会我心情。

含风夕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炎昏倦烦久,逮此含风夕。

夏服稍轻清,秋堂已岑寂。

载欣凉宇旷,复念佳辰掷。

络纬惊岁功,顾我何成绩。

青荧微月钩,幽晖洞阴魄。

水镜涵玉轮,若见渊泉璧。

参差帘牖重,次第笼虚白。

树影满空床,萤光缀深壁。

怅望牵牛星,复为经年隔。

露网褭风珠,轻河泛遥碧。

讵无深秋夜,感此乍流易。

亦有迟暮年,壮年良自惜。

循环切中肠,感念追往昔。

接瞬无停阴,何言问陈积。

馨香推蕙兰,坚贞谕松柏。

生物固有涯,安能比金石。

况兹百龄内,扰扰......更多

广宣上人频见过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 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休暇东斋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由来束带士,请谒无朝暮。

公暇及私身,何能独闲步。

摘叶爱芳在,扪竹怜粉污。

岸帻偃东斋,夏天清晓露。

怀仙阅真诰,贻友题幽素。

荣达颇知疏,恬然自成度。

绿苔日已满,幽寂谁来顾。

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少年不远仕,秉笏东西京。

中岁守淮郡,奉命乃征行。

素惭省阁姿,况忝符竹荣。

效愚方此始,顾私岂获并。

徘徊亲交恋,怆悢昆友情。

日暮风雪起,我去子还城。

登途建隼旟,勒驾望承明。

云台焕中天,龙阙郁上征。

晨兴奉早朝,玉露沾华缨。

一朝从此去,服膺理庶甿. 皇恩倘岁月,归服厕群英。

678910 共36329条